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对比研究的翻译学视角_李东辉

英汉对比研究的翻译学视角_李东辉

2006年7月第22卷第4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 o f S ichuan I nternati o na l Stud ies Un i v ersityJu l y,2006V o.l22N o.4英汉对比研究的翻译学视角李东辉(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香港)提要:以具体语篇中被动式的双语转换为例,结合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理念和韩礼德的语域理论操作框架,对源/译语在语篇、体裁、语域变体、言语施行的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从翻译的角度讨论了英汉句法对比与双语转换中等效原则之间的互动关系。

由于翻译是跨文化的人类交往行为,而人的交往资质不仅包括主体的言说构句能力,也包括主体如何言说以达到以言行事的能力,因此,英汉双语对比研究应从文本内的句子层面扩展到文本外各种构成言说者主体交往资质基础的社会文化层面。

通过讨论,希望为英汉对比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使双语对比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切合实际。

关键词:英汉对比研究;翻译研究;话语分析;普遍语用学理论;被动式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31(2006)04-0114-06English-Chinese Contrasti ve L i nguistics fro m a T ranslation PerspectiveLI D ong-huiAbstrac t:Con trastive li ngu istics stud i es d ifferent languages both i n ter m s of t he ir li ngu i stic features and o f the efficacy communicati on be t w een diff e rent cultures.Si m il ar l y,trans l ation stud i es not only seeks ru les of b ili ngual equ i va l ence in practi ce,but goes f u rt her to eva l uate t he ir textua,l soc i a,l and cu ltura l con tex ts i n wh i ch l anguag e(s)i n use are shaped and constra i ned t hrough cu lt ura l po litica l i nterpre tati on.By re-exa m i n i ng som e aspects of Eng li sh and Chi nese contrasti ve li ngu i stics from the transl a tion po i n t o f v ie w,t h is pape r exp l o res one key area w he re transl a tion st udies offers some va l uab l e ins i ghts and a refresh i ng perspecti ve on b ili ngua l contrasti ve stud i es.T his study suggests tha t approaches app lied to bili n-gual contrasti ve stud i es ought to focus not on l y on a tex t.s syntactic struct ures,but a l so on the i n terp l ay be t w een a nu m be r o f factors,such as pragm 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t hereby pro m o ti ng an awa reness of the soc i o-cultural context i n which the tex t i nvo l ved in translation is e m bedded,whereas for m a l li ngu i stic analysis canno t adequate l y and sa tisfactor il y account for what appear to be syn tacti c phenom ena.K ey words:English-Ch i nese con trasti v e li ngu i stics;translati on stud i es;discourse analysis;theory of un i versa l pragm atics; passive construction一、引言双语对比研究是对语言本体研究的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语言应用的心理机制、语言思维的生成过程、语言的认知模式、语言的变异和发展以及变异产生的条件、语言的哲学根基等多方面的认识,其对比的成果对翻译教学与双语教学也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这也是许多大学的翻译课程设置都有双语对比研究的原因了。

尽管学者们都认识到将双语知识实践到翻译操作时必须考虑语境、意识形态、文化、主体性以及主体间性等因素,但是实际的教学却涉及诸多更为微观的/技术性0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多数的对比研究仍是把研究的范围局限在句子的层面或是比句子更小的语法单位上;另外,课上所学的内容通常是技巧性的,既琐碎又难成系统,学生即使明白例句的具体译法,也根本无法把握翻译活动带实质性的规律,在翻译操作上更难以推演。

(唐国全, 2004:25)因教学效果不理想,有些学者干脆建议,既然翻译是一门讲求实践的学问,像语法理论、符号学理论、文体学理论等还是不讲的好。

(宋志平,1999: 48-49)双语对比研究在理论上与翻译教学关系如此密切,但是在教学应用上却又如此无能为力,说明双语对比研究课程在帮助学生提高翻译水平方面没有起到切合实际的作用。

本文尝试在这一方面做出初步的探讨。

首先,本文将简要回顾我国英汉对比理论研究、教材和教学的现状;其次本文以被动式为例,从翻译的角度,并结合哈贝马斯(J rgen H aber m as)的普遍语用学理论、韩礼德(H a lliday)的语域理论和翻译理论,重新审视并讨论有关对比研究的问题以及英汉句法对比与双语转换中等效原114则之间的关系,旨在表明翻译是跨文化的人类交往行为,而人的交往资质不仅包括主体对说什么的构句能力,也包括主体知道如何去说以达到以言行事的(illocutionar y)能力。

因此,英汉双语对比研究不应只限在文本内的句子层面,还应考虑文本外的语境、双语各自的生成机制及其各自的社会心理意识和文化规范。

在语用层面文本外的各个因素是构成言说者主体语用交往资质的基础,同时也是制定翻译策略所依据的首要原则,而双语转换的最终成品是译者对文本内外双重解读的产物。

二、英汉对比的理论研究以及翻译教学的现状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在国外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很多跨学科的研究。

而我国的对比语言学研究则刚刚在这方面做出尝试(杨自俭,2001:10-11)。

具有前瞻性的外语研究核心刊物如5外国语6近年来在语言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论上不遗余力地推介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开始为英汉对比带来新的切入点。

经历了尝试和译介的阶段,我国现在正处于从消化引进的理论向创新的时期发展。

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科,对语言学方法论的借鉴、探讨与反思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徐盛桓, 2001:2)。

尽管对比研究在理论上正努力向新的领域拓展,但用于指导教材编写的语言学基础理论却仍然是落后一步。

张美芳(2001)在5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6中考察了1949~1998年大陆出版的115种英汉翻译教材。

根据她的统计,以句法对比研究模式为框架编写的翻译教材,在出版数量上占主流。

近年来坊间虽然出版了大量的翻译教材,但是在翻译教学上真正适用的却寥寥无几。

多数教材的设计原则是希望通过双语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提高双语转换能力。

这一设计说明目前教学界的一个普遍的语用观:即双语知识的习得先于语际语用能力的培养,而从知识到语用的实践则似乎要靠学生的天分了。

¹教材的编写直接影响到教学实践。

以语言学理论指导翻译教学的路子似乎越走越窄,2004年,5中国翻译6与美国蒙特雷国际学院合办了一个暑期全国口笔译翻译教学研讨会。

在谈到翻译教学时,大家的共识是,我国的翻译教学,特别是笔译,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经验传授阶段,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字、词、单句一一对照的讲解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际转换能力。

(穆雷,2004:25)教材与教学都不尽如人意,这一现象与英汉对比作为单纯语言学学科的研究架构和方法论的建制承传有关。

语言学与翻译学既密切相关又各具特色,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双语对应的学者,其研究的目的是找出双语的差异、列出对比的清单。

由于对对比参数的考量通常是以句法为纲的,因此讨论对比也就自然而然地停留在句子的层面上了。

但是这样的研究方法,对双语转换研究与教学的贡献相当有限。

因为:(1)双语对译的本质涉及相辅相成的两个层面:一层是文本内的语言层面,它是交往目的与效果所依托的工具载体;另一层是与语言层面交往互动的文本外的社会文化层面,关注的是言语施为者的交往目的、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话语在交往过程中与潜文本之间互文性的相互作用及其在言语接受者那里的效果。

这也是为什么有学者提出应该对译本采用双重的解读方式(吕俊,2004:53-59)。

(2)由于不同的语言生成机制体现了人的认知模式的差异,而文化范式和意识形态的规范与限制也会左右话语的催生过程,故此,哈贝马斯在交往与社会进化理论一书中指出,话语行为不仅包括以言语为表现形式的陈述部分(t he as pect o f propositional sentence),同时也包括体现社会规范和价值判断的施行部分(the as pect o f perfor-m a ti ve phrases)。

(H aber m as,1979:26-34)当话语进行跨文化双语转换时,译者不仅要考虑陈述部分的转换问题,同时也要考虑采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才能重新建立或有意识地改变依附于源语的文化价值评判,也就是说如何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操纵译文的语言、风格、隐喻、语气等因素来达到翻译的目的。

这里的所谓操纵指的既可以是Andr L efevere 的因政治意识形态的倾向性而施为的操纵,也可以是孙艺风(2004:151)所说的在翻译操作过程中以变通为手段的操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