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目标确立论文

语文教学目标确立论文

谈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
教学目标就是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的全过程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衡量评价的作用,因此,科学地构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就显得颇为重要。

本文试从三个维度就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科学建构问题予以探讨。

一、第一维度:语文知识与能力
语文知识和能力是语文课程一直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突出要求。

在关注过程与方法、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今天,知识和能力也绝不能放弃或轻视,相反,应将知识与能力作为前二者的落脚点,因为只有具体地落实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有切实的着落。

但是,《语文课程标准》又淡化了对系统的语文知识传授的要求。

这在系统的语文知识已被严重狭隘化的情形下,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而另一方面,能力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故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一个知识传授的问题,但目前却普遍地存在着对语文知识和能力表述不清、理解失误的现象。

即使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在变动和拓展,却未充分意识到语文知识和能力除旧纳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因而与之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面对变动和拓展,教学中多数还是老一套,以不变应万变,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包括文学知识,依旧多年不变,翻来复去地念。

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一直遭遇着“换汤不换药”的尴尬。

当前,就语文知识目标而言,应包括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文化常识、科普常识、社会常识诸方面。

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语文能力训练,而且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还可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

至于语文能力培养目标,则应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工具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发挥其工具职能。

掌握语文工具不仅表现在具有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必须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使学生能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来吸收别人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思想。

因此,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全面培养语文能力,并把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二、第二维度:过程与方法
在语文教育中,每一个认知活动,学生均在过程中认知世界,发展自己。

教学生认识一个字,阅读一篇课文,其实质就是在认识一种事物,体验一段生活,让世界走进自己的心灵,自己的心灵也融入世界。

这个过程不是瞬间可以完成的,它包括一个心理的时空,包括物质和精神交织在一起然后孕育出新的精神成果的各个环节。

人的精神活动,无法一步就从起点走到终点,而在具体的过程中完成,人的生命正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成长。

生本教育的理念提倡课堂教学中,采用分组教学,小组讨论。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学习,自主获取知识。

所以,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养成习惯注重语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理解文题、句子、分段、概括段意、抓住主要内容、归纳主旨中心的方法,鉴赏文章词语句子和写作特色的方法,评价思想情感价值观的方法,各种写作方法等,都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指导。

可见,语文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设计过程,寻找方法。

教师首先要提供感悟的对象,然后是刺激想象的起飞,再次是启发思考,最后是推动表达。

学生感悟认知对象,想象、思考和表达对象,都有一个角度、方向和路线的问题,这就是方法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主体以什么样的姿态和客体以及其他主体建立起深刻而又广泛的联系。

三、第三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受到片面的工具性影响,过去往往看不到作为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工具”实际上蕴涵着浓烈的“人文性”,忽略了作为“工具”的知识和能力所粘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造成了由于“工具”的不合宜而造成了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伤害,人们才意识到“工具”使用的同时,也形成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后者往往更为关键。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

包含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语言行为(包括口头和书面)负责的态
度。

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具体而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可以划分为如下若干子目标:
首先是思想道德目标。

语文科的德育内容丰富多彩,爱国主义教育、坚强意志的教育、勤劳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教育、友谊情怀的教育等等,凡是人类生活中一切优良的品质都可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在认识上要避免对“德育”作狭隘的理解。

在实施德育时要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把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情与理的有机结合,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其次是心理素质目标。

一是智力开发。

智力作为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诸方面。

语文教学中智力开发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细致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严密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及独立的自学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是个性教育,包括情感、态度和心理品质。

再者是审美能力目标。

语文教学中有着丰富的美育因素,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自然美、评价社会美、鉴赏艺术美,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发展学生感知、理解、欣赏、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因此,提出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的美育要求,不仅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也切合语文教学的特点。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语文美育重要性的认识,拓宽研究视域,探索新的美育途径和方法,真正实现语
文学科特殊的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中,我们首先要考虑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和能力,然后要考虑让学生怎样学——过程与方法,最后考虑怎样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哪些环节可以渗透价值观的教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