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功能分析范式及结构分析范式

第二节:功能分析范式及结构分析范式

第二节:功能分析范式及结构分析范式
一.功能分析范式
1.默顿认为,过去的功能主义者多偏重于理论解释忽视功能分析的方法问题。

功能主义即是解释社会现象的有效理论,也是收集资料的有用方法。

因此默顿从他的中层理论观点出发,强调功能分析在资料收集和理论解释中的实效性。

默顿首先对以往的功能主义观点给予澄清,即指出以往功能主义的三个错误假定或前提:
①“功能一体性”假定,即社会系统对其各组成
部分具有高度的整合性,每一事项或部分都承
担特定的功能。

该假设导致分析者忽略了“一定社会或文化事项(习俗、信仰、行为模式、制度)对各种不同的社会团体及其成员所造成的迥然不同的后果。

”他首创了“反功能”概念。

②“功能普遍性”假定,即所有标准化的社会或文化事项都具有正功能。

他指出,这一不加限定的假设也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对不同的系统,标准化的社会或文化事项具有不同的功能结果。

有些可能具正功能,有些可能具反功
能,有些可能无功能。

③“功能不可或缺性”假定,即特定社会结构与制度化形式的功能不可或缺。

他指出,功能需要是经验性和多样性的,实际上存
在着“功能选择”、“功能对等”、“功能替代”的
情况。

其次他提出区分对社会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社会后果的分析,首创了“显性功能”及“隐性功能”概念。

把动机视为功能是“很不幸的错误”;动机是主观范畴而功能是客观范畴。

社会学者的特殊贡献不仅在研究社会行动者有意安排的预期后果(显性功能),而且主要在研究社会行动者非意图的后果,不为一般人所察觉的后果(隐形功能)。

“隐形功能”概念有助于社会学者对一些看似不合理的社会行动模式的分析,例如原始部落的祈雨仪式。

“研究隐形功能是社会学者最能发挥所长的领域,也是社会学者在理论上最可能有所收获的研究领域。


2.为了使功能分析规范化,他提出了功能分析的一套范式。

他指出需澄清11个方面的问题:功能归属事项;
主观意向概念;客观结果概念;功能指向单位的概念;功能需要的概念;功能实现机制的概念;功能选择的概念;结构脉络的概念;动态与变迁的概念;功能分析的效度问题;功能分析的意识形态蕴藏问题。

他还通过对美国的政治机构的分析,总结了功能分析的步骤:首先要明确所研究的社会或文化事项,然后分析这些事项存在于其中的结构关系,最后说明事项所履行的功能。

由此,他总结强调了两点:一是要求明确区分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二是功能与结构密切相关。

“结构影响功能,功能影响结构”。

所以他的功能分析以强调结构因素为特征。

二.结构分析范式
在整个社会学研究中,默顿始终把社会结构“置于社会学分析的焦点上”,又被称为:“结构分析学家”。

默顿结构分析的主要代表作包括:1938年《社会结构与失范》;1939年《科层结构与人格》;1975年《社会学中的结构分析》等.
默顿结构分析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社会结构或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越轨理论对结构强制与越轨行为之间的关系作
了经典说明。

1970年代后,默顿确立了结构分析范式,即结构分析的14项规定(侯版160)。

结构分析模式是默顿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对其功能主义观点的补充和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