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企业在新加坡上市状况分析

中国企业在新加坡上市状况分析

IPO数量
27
9
平均发行市盈率
10.5
7.15
平均发行规模
101.11m
86.82m
认购倍数
281.78
13.53
首日涨幅
59.73%
2.86%
目前市盈率
——
6.19
截止到2008年8月13日
相对于国内对上市公司配股、增发等再融资的限制,新加坡交易所对企业上市后再融资的条件相当便利,再融资没有间隔期的要求,上市6个月内即可再融资,而且审批备案时间为2-4周。只要市场投资者接受,融资量也没有上限。因此过去7年来,新加坡市场再融资额是市场IPO融资额的1.5倍。
民营企业比例大。在新加坡上市的内地企业中,民营企业比例超过93%。
2007年,在新加坡首次上市的中国企业共27家,平均认购倍数高达281.78倍,平均首日涨幅60%,超过当年发行新股的新加坡公司和其他海外公司,换手率也比新加坡本地公司高出一倍。在新加坡上市的龙筹股的换手率高达100%至200%,而本地公司只有50—100%的换手率。中国企业IPO踊跃的因素除了行业向心力和中小企业受欢迎外,还有一个因素是中国概念中心的形成。在过去一年至两年的时间里,全世界都有一个中国概念股的热潮,很多中国概念股都被炒高。
从第一家中资企业上市到目前为止,龙筹股在新加坡股市表现亮丽,很受投资者青睐。龙筹股基本上依靠的是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良好的地域环境、日渐提升的科研能力及庞大的市场,因此即使外界环境在险恶,中资企业还是能够健康地发展下去。相反的,美国次级信用(Sub- Prime)房贷业务出现问题,经济放缓等等负面消息,与中国将持续取得良坡证券市场已获得了普遍的认可。扣除部分因为买壳上市等原因无法查询到其确切IPO价格外,国内企业在新加坡证券市场表现优越。在新加坡市场,今年中国概念股没有太好的表现,这与企业基本面没有关系,而是受到全球股市暴跌与A股市场调整的影响。
表二、中国上市公司统计
(单位:新元)
2007年
2008年
发行特点
发行市盈率相对较低。中国内地企业在新加坡股票发行市场的市盈率大多为10倍左右,与香港地区10多倍和在内地上市的市盈率差20倍左右差距较大,因此,其估值相对较低,上市后的增值潜力较大。
企业融资规模偏小。至2005年底,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平均融资规模约为3300万新币,小于香港和美国上市的平均融资规模。在2007和2008年,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平均融资9700万新币,近年来的融资规模有大幅度的提升。
随着中国上市公司占新交所市值比重越来越大,建力中国指数(PrimePartners China Index)、富时海峡时报中国指数(FTSE ST China Index)、富时海峡时报中国TOP指数(FTSE ST China Top Index)相继被推出。之所以推出这一系列中国指数一是为了满足中国机构投资者和基金经理的需求,二是因为投资人士需要一项以较小股票篮子为基础的即时指数,来不断反映具有较高流动性的、新加坡上市的中资股票状况。另外,来自中国的中远投资与扬子江造船厂被计入新加坡海峡指数(Straits Times Index),成为中国在新加坡上市最成功的企业之一。
22.61
总计
33
6807.18
206.28
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行业分布广泛,涵盖了制造业、服务业、商业、运输与物流业、农业、煤电气水供应及多元产业等各个方面,其中制造业比重最大。截至2007年底,制造业企业所占比例达66%,包括IT产品、电子产品等高科技产品制造商,也包括食品、水泥制品及钢铁产品等传统行业生产商,数量分配比较均匀,而在美国和香港地区上市的内地企业则更多的是技术及金融概念企业。
中国企业在新加坡上市状况分析
2008-8-13
赴境外上市已成为内地企业突破发展资金瓶颈的重要途径,到目前为止,我国仅在新加坡上市融资的内地企业已达到143家。
新加坡证券市场概括
截至到2008年第一季度,在新加坡证交所挂牌上市的公司数量已经达到76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5700亿美元。这些公司涵盖了各行各业,包括制造、金融、商贸、地产、服务业等,其中制造业占比达40%以上。
以制造业为主。从2007年到现在上市的中资公司,除了少数几家来自于服务业与房地产业,其余全部为制造业。这两年制造业企业上市所占比例达77.78%,包括IT产品、电子产品等高科技产品制造商。以前本地的电子、制造业公司在新加坡上市,后来又吸引香港、台湾的电子、制造业公司来新加坡上市。现在,中国内地的制造业也来新加坡上市自然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表一、2008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境外市场IPO情况
交易所
IPO数量
融资金额(USD$M)
平均融资金额(USD$M)
香港主板
15
6127.98
408.53
香港创业板
1
22.51
22.51
新加坡主板
8
475.62
59.45
纳斯达克
2
55.83
27.92
纽约证券交易所
1
130.00
130.00
其他
6
135.65
在新交所上市的中国企业中,来自广东的企业最多,其次是江苏、山东、福建。迄今为止,在新交所上市的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是民营企业。
中国企业来新发行规模越来越大,2007年4月18日,扬子江造船控股有限公司首发融资10.85亿新元,是在新交所上市的企业中首发融资规模最大的。在新加坡证交所十大上市企业中,私营企业占了5家,所以中型企业(市值在1—5亿美元之间)在新交所上市,具有更能吸引投资者注意力的优势。相比之下,香港交易所的市场注意力被大型国有企业占据。新加坡的主要语言是普通话及英语,而香港则多利用广东话及英语,新加坡人跟内地人在言语沟通上占优,加上当地的文件及专业服务等上市费用较香港低约15%,过去3年在新加坡上市的内企数目增长达3倍,可见新加坡交易所的吸引力并不太落后于香港。
国内企业在新加坡上市的主要特点
中国是新交所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市场之一。2002年至今的5年多时间,我国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公司数量增长了6.4倍,目前我国在新交所上市的公司已达到143家,几乎占到在新交所上市的所有外国公司数量的一半,形成颇具特色的“龙筹股(Dragon Chip)”板块。而在新加坡设立业务的中资公司数量也在5年多的时间内翻了一番,达到2500多家。
新加坡市场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市场。无论是上市公司量或市值,外国公司占总数约35%。在新所上市的外国企业,无论根据行业或区域划分,都非常多元化。从市场行业角度分析,外国公司就有58%投身于制造业,其次也有来自服务业,商贸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公司。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结构决定了这种产业结构,目前新加坡仍有25%—30%左右的GDP收入来自高附加值的制造业。
截止到2007年9月
新加坡资本市场资金来源渠道多样,规模巨大。由于政治稳定、法制健全透明、税率较低、无外汇管制,新加坡历来是东南亚资金的凝聚地,其管理的私人资产与财富已超过1700亿新元,而身为国际金融中心,仅其境内管理的基金就将近8900亿新元。资金供应比较充裕。
新加坡上市条件相对简单,上市周期较短。在新交所主板上市,不要求一定要连续3年盈利,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有些成立时间较短,但是成长前景看好的企业也可以寻求上市融资。新交所凯利板(Catalist)的要求更为宽松,对规模较小、增长潜力大的企业比较适用。新交所对于拟上市公司的注册地和业务运营地点、会计标准的选择及交易货币和报表货币的选择等方面给予了灵活的选择空间。首次发行上市时间只要6个月,并且半年内就可以进行再融资,审批时间仅为2—4周,再融资额也没有规定上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