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卖炭翁》教学设计87285讲课稿

《卖炭翁》教学设计87285讲课稿

《卖炭翁》教学设计【授课年级】七年级【授课时间】45分钟【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七年级正处于由小学向初中的过渡阶段,学生在知识层面上具有一定的跨越性。

在小学的学习当中,按照课标要求已经学习了75篇诗歌,并掌握了最基本关于诗歌的一些知识,如诗词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对诗歌情感的分析等。

2.能力水平: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由小学进入初中,语文的学习要求其抬升一个较大的高度,但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但在学习能力方面基本都有提升。

通过小学阶段的诗歌和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了分析诗歌,解读情感的能力。

3.心理层面:七年级正是从小学到初中过渡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开始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但是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下降,懂得顾及面子,课堂相对来讲会变的沉闷。

故而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及时鼓励与引导,同时增强诗歌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在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部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赋予表现力的作品”。

2.地理位置:《卖炭翁》选自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3.内容分析:本诗是一首讽喻诗,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4.作用分析:学生通过学习本诗能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提升对古诗的理解力以及分析能力,意识到古今社会的巨大差距,学会热爱珍惜当下美好的生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读出诗中的生僻字,熟读本诗,通过课下注释,说出本诗的大致内容;2)学生能清楚地说出诗中各种人物的形象,学会运用一些人物描写的手法。

如肖像、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本诗,以致达到熟读,并结合课下注释,说出本诗的大致内容。

通过回答教师提问与引导,学生能够初步说出诗中人物的形象特点,并且结合幻灯片展示的诗句,学习体会作者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准确表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在本诗中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2)学生对今后学习古诗文的理解力和认识的深度达到初步提升和加深;3)学生能够意识到古今社会现实的巨大差异,珍惜当下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达到有感情的朗读,并借助相关课下注释,说出本诗的大致内容;2)能够通过学习重点诗句,把握人物形象,记住描写人物形象的一些常见方法;3)准确表述诗人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难点:1)提升对今后诗歌学习的理解力以及加深认识诗歌思想内涵的深度;2)意识到古今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并?橹?努力奋斗。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教学用具】幻灯片【教学过程】师:好!上课!生:起立!老师好!(鞠躬)师:同学们好!请坐!(鞠躬)一、新课导入:师:好,同学们,在本次课开启之前,请大家齐读一下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生:(齐读)师:那么请问大家,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生:白居易。

师:对了。

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著名诗人白居易。

别看这首简单的小诗,它的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在老师说这个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猜猜,白居易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多大年龄呢?生:(猜测)师:其实啊这首诗是作者在十六岁时写的。

诗是应考的习作。

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这类诗作要求考生必须要理清题意,诗歌节奏感要强,对仗要精妙。

要求如此之严苛,所以这种类型的诗作很难出佳作。

历史文献记载,白居易这年由江南入京,拜见了当时的名士顾况,白居易便向顾况献上了此诗。

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人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我们看这是顾况拿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

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赞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就是说就凭这两句,你也能在京城锦衣玉食。

并广为传诵。

可见此诗在当时多么为人称道。

我们也知道,白居易他的才学是有多么的丰富。

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它兼具了景和情。

另外我们还要明确的是,白居易他还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现实主义代表诗作――《卖炭翁》,看看他又在这首诗中讲了什么呢?【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开课时,以学生熟悉的故事引入,自然引出作者白居易,利用小故事提升课堂趣味性,同时让学生深入了解白居易的才学,自然引出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过渡到本课的题目《卖炭翁》。

【设计时间】5分钟二、新课讲授:师:那么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白居易这个人吗?知道什么说什么。

(指生回答)生:(回答)师:好,谢谢这位同学,请坐!(展示幻灯片)我们看刚才这位同学讲了(强调生回答的内容),在屏幕上还有一些关于白居易的其他简介,(师读,强调该记的内容)请大家把不知道的内容记一下。

生:(记录)【设计意图】讲解,整合白居易简介。

【设计时间】2分钟师:我们看大屏幕上的这样一句话: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

那么,作者写这首诗一定有它的社会背景,我们看看是什么样的现实状况,让白居易写下这首诗的呢?(幻灯片展示)我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指生朗读)生:(读)【设计意图】引出写作背景,用白居易的写作主张,为后文的主旨与情感,埋下伏笔。

【设计时间】2分钟师:好,请坐!(再强调“宫市”)通过了解写作背景,我们知道原来这首诗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么请大家跟随着老师的思路,一起来看看发生在这位卖炭的老人身上的到底是个什么事呢?请大家看手中的讲义,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展示幻灯片),拿起笔,标注自己不熟悉的字音。

师:(读)师:好,大家现在可以自由读,几个人之间相互读读,听听读的都对吗?生:(自由读)师:(下台巡视)好,停一下,有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遍?(指生朗读)生:(朗读)师:好,谢谢这位同学,请坐!(纠正错误)我们知道,朗读的一个标准便是遇到逗号停顿较短,遇到句号停顿较长。

好,我们按照这种方法,大家再一起齐读一遍,在这次朗读中,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思考一下,这首诗说了一件什么事呢?生:(齐读)【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请学生读,教师指正再读,学生齐读。

这样反复的读,一是让学生熟悉课文,能够流畅阅读;第二是让学生熟悉内容,了解大体内容。

【设计时间】4分钟师:好,大家读得非常准确流利,希望大家在学习完本课后还能够加入感情地去读。

好,请大家小组合作,思考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两分钟后我们请同学给咱们讲讲这个故事,大家开始。

生:(思考讨论)【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共同讨论,请同学按照叙事诗的要素将故事讲出,便于理清文章思路。

【?O计时间】4分钟师:(下台巡视)好,老师先给大家一个提示,通过我们思考,我们很容易就知道这首诗向我们讲述了关于一个卖炭的老头儿的故事,那么我们就知道了,这首诗就是一首叙事诗,就像记叙文一样,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大要素。

那么有哪位同学能在这四个方面给大家讲一下这个故事吗?(指生说)生:(讲述故事: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师:非常好,请坐!通过这位同学的精彩讲述,我们发现,这首诗它是有一定的层次的,或者说它是有它自己的发展阶段的,我们再读这首诗,思考一下这首诗分为哪几个层次呢?大家能不能用几个字加以概括?生:(回答)师:(点评指正)好,我们把这首诗分成三个部分,我们一一来分析一下其中的文学现象,(展示幻灯片)第一部分的这四句,我们看,它主要在“烧炭”这一字眼上,围绕“烧炭”,我们看看老翁有哪些人物形象。

我们读这一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我们看“烟火色”,看课下注释的解释是什么?生:烟熏色的脸。

师:再看看“苍苍”的解释。

生: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师:那么“黑”也就是说老翁的手都被木炭染黑了。

师:大家看,老师画出的这些词语都是对人物哪个方面的描写?生:(外貌,肖像)师:(如果不会,加以引导)这是对卖炭翁的一种肖像描写,或者外貌描写,我们在现阶段不作对肖像和外貌描写的区分。

我们看,白居易通过对卖炭翁的肖像进行描写,我们发现卖炭翁他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谁能用几个形容词描述一下?(指生回答)生:(老迈,艰苦等)师:没错,请坐!分析得很到位,卖炭翁这种人物形象,他就是一种烧炭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老的一种形象。

我们再看后两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这两句包含的知识点有很多,我们一个个来看看。

第一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我们看这句诗一问一答,用了什么手法?生:设问师:没错,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

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

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我们再看第二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给大家说说?(指生回答)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师:对啊,我们说,如果我们身上的衣服穿得很少,是不是希望天气变暖一些啊。

然而,我们看这老翁,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又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这种心理是矛盾的,反常的。

“可怜”二字,就倾注着诗人对老翁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这是我们讲的第一部分――“烧炭”,接下来我们看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主要内容就在于“运炭”。

(展示幻灯片)我们看这句:“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我们看,来人了,看他们是怎么样的。

“翩翩”是说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这又是一种描写人物的手法,叫做神态描写;再看他们的穿着打扮,“黄衣”、“白衫”,这里就用了我们之前说的是……生:肖像描写。

师:对,这样就将太监及其爪牙的这种趾高气扬、得意忘形的形象展现了出来。

我们再看上一句“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里有一个对比,老师提示一下“牛困人饥”和后一句中哪个词语产生了对比?生:翩翩两骑。

师:正确。

就是通过这样的比较,展现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一“歇”的动作描写,联同“一尺雪”“晓驾”也道出了老翁运炭过程的艰辛,更进一步表现了太监的骄横无理。

我们再看最后一个部分,(展示幻灯片)我们看这个部分主要讲了老翁的炭被宫使抢了,所以我们把它概括成“炭被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