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港口经营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贡献

港口经营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贡献

港口经营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贡献
杭锅重装重大件码头
港口经济是以港口为中心、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并实现彼此间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繁荣的开放型经济。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20世纪亚洲“四小龙”的出现,以及我国沿海、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崛起,都说明了港口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经济一体化和集装箱运输革命为大背景,一些地处国际航运干线、具有水深优势、腹地广阔、集疏运系统完备并有大城市为强力依托的枢纽港口,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性综合物流服务基地、商品物资集散地和金融贸易中心。

港口经济已从传统意义上的交通枢纽经济成为一国和地区对内、对外经济发展双向辐射的核心点,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独特优势。

杭锅码头,是按照杭州港(包括钱江港区、运河港区、萧山港区、余杭港区)整体发展规划与建设,设计建设的重大件装卸码头,作为余杭港区崇贤作业区二期的组成部分,既服务于公司原材料和重大件装卸,也兼顾崇贤作业区的公用重大件码头。

码头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崇贤镇京杭古运河东岸。

水路经京杭运河北上可至嘉兴、湖州、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南下可通钱塘江、富春江,并经浦阳江通达杭甬运河沿线各地。

陆域后方交通可利用乡镇公路通往320国道及杭州市绕城公路等,交通十分便利。

杭锅码头以“服务社会化需求,突出重大件装卸,安全是码头的生命,环保是码头的责任”为经营方针,考虑周边码头情况,差异化经营,同时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陆路运输转变为水路运输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新产品的开发,产品向大型化、集装化的发展;很多企业的现有厂房的起重能力、起吊高度以及厂房的作业面积均无法满足需要。

产品的大型化、集装化也对厂区产品向外陆路运输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很多企业的老厂区在市区范围内,周边已建造了城市高架和立交桥,大型产品无法运输。

为此,很多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择码头附近建设生产基地,以满足扩大产能和
满足新产品生产和产品外运的需要。

杭州杭锅重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主要研发制造各类大型锅炉和大型煤化装置(IGCC),IGCC作为杭锅的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方向,将作为公司今后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品部件多为超大、超重件(过去曾经生产的某一产品长、宽、高各为:26.80米、6.48米、3.97米,重量达200余吨)。

按公司设想,将形成年产300MW超高压锅炉汽包4台、300MW~1000MW高压加热器(核电辅机)20套、IGCC煤化产品4台、9F大型燃机余热锅炉10台、转炉余热锅炉4台,670~1000t/h CFB锅炉4台的生产规模,尤其IGCC煤化产品,其重量可达500T。

这些产品的发运以往主要依赖公路运输然后转至船运外埠,而今随着城际公路道路化的加速推进以及城市高架道路的建设,超大、超重件产品陆路根本无法运输,且目前余杭港区没有可以运输上述超重超大构件的码头,因此,超大、超重件产品的运输问题将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现在杭锅码头作为公司重型装备制造基地配套重大件码头,公司的重大件产品通过码头装卸,实现了水路运输,促进公司经济增长。

我们同样服务于类似杭锅重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的重大型产品制造企业,为它们的重大件产品实现水路运输,促进杭州及周边地区的制造业尤其是大型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同样,因为水路运输成本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采购的原材料选择通过水路运输,减少物流成本,最终使产品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具有价格优势。

而要实现陆路运输到水路运输的转变,功能和服务多样化的码头是前提。

二、节能减排
水运运能大、投资省、占地少、能耗小、污染低,提高水运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比重,可降低了全社会的运输成本,减轻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我省作为水运大省,要实现水运强省的战略目标,就必须以创新的思路切实加强水运节能减排工作。

随着杭甬运河的竣工,京杭大运河也直接与宁波港相通,海运到港的货物不但可以选择高速公路,还可以通过更为环保和廉价的水路运输直接进入长三角腹地。

到2012年,浙江省将拥有包括杭甬运河在内的1000公里高等级内河航道,这些航道就像高速公路网一样,与上海港和宁波港直接相连,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内河货物运输通道。

杭锅码头将始终响应我省水运业节能减排的战略部署,加强经营管理,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尽最大程度使得码头的设施设备实现“油改电”。

通过优化装卸流程,合理匹配装卸机械。

通过改进操作工艺,减少操作环节,提高装卸效率,增加港口工人的熟练程度,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

杭锅码头母公司杭锅股份也是一家从事环保设备等产品的咨询、研发、生产、销售、安装及其它工程服务的大型综合性集团企业,坚持绿色发展之路,为中国的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对区域经济的整合
无论从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来看,各种资源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因而需要靠运输来进行调解。

海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的特点,而港口作为海上货物运输和陆上货物运输的结合点,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拥有港口的区域,在利用全球资源发展本地区经济的过程中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区域内部也存在着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逐步形成中心城市、周边城市和农村地区。

在区域经济内部布局中,港口发挥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各种资源运输成本、物流成本降低,同时还降低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从而,形成良好发展环境,增强区域
的竞争优势。

因而港口使各种资源向港口及周边的低成本地区集中,促使更多相互关联的公司、供货商和关联产业相应集中,形成“集群现象”,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

现代化港口也为城市和区域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促进地区经济结构和布局优化。

港口城市发挥着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

港口作为综合运输枢纽和物流节点,通过与周边地区形成的集疏运网络系统,加强了区域间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沟通和交流,强化了所在地区的同质因素,从而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作用,促使中心区域产业逐渐向周边地区转移,使整个区域的联系更为紧密,整体性增强,各种产业相互促进发展。

随着区域内产业的不断升级,在中心城市逐步形成以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信息产业和轻加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制造业、加工业向周边地区扩散,形成各有分工、优势互补、梯次发展的区域内产业布局,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港口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得到加强,这也促进其区域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

港口与相关产业联系密切、涉及面广。

港口的发展既需要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代理、信息、口岸服务等相关产业的支持,又极大地带动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

以天津港为例,港口每万吨货物吞吐量创造GDP的贡献约为120万元,对地区就业的贡献为26人;港口生产经营与其他相关产业及间接诱发的经济贡献比值为1:5,提供的就业比值为1:9。

港口的发展使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有较大的提高,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带动作用。

杭锅码头作为杭州港的有机组成部分,明确自己的功能定位,服务社会化需求,尤其是重大件货物的装卸,提供集码头装卸、短驳、堆存、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

不断摸索和创新码头经营模式,将为杭州港、区域经济和经济腹地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