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学习辅导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学习辅导

第二章意识和注意――学习辅导第一节意识一、什么是意识意识在心理学的概念系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于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

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理解“意识”的概念:1.意识是一种觉知。

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既可以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如阳光的温暖,夜晚的寂静;也可以觉察到某些内部状态,如疲劳、眩晕、焦虑、舒服或饥饿等等);还可以觉察到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布局……。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

从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这种控制和调节可以保证自身系统的正常运行,这就像在机器人或人工智能这样复杂的信息加工系统,通常需要一些特定的功能对系统进行控制和调节。

这种控制和调节对系统的正常运行与保持一定的功效有重要作用。

此外意识不只是对信息的被动觉察和感知,也可以规范个体本身的言行举止,它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意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

从无意识到意识再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

如觉醒、惊奇、警觉等。

二、什么是无意识如果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冰山的话,那么人的意识便是露出水面的冰山的顶端,它只占人的心理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或过程是无意识的。

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三、常见的无意识现象常见的无意识现象包括:1.无意识行为(下意识行为)。

有时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

例如熟练打字时不必注意每个字母键的位置;又如打毛衣熟练的人可以专注看电视,而不耽误手头正在编织的毛衣。

2.对刺激的无意识。

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比如,一个正在专心读书的人,有人喊他的名字,他没有听到;一个专心关注足球比赛的人,即便有人在的旁边对着他吹气,他也没有感觉到。

声音虽然传入他的耳朵,气也吹到他的肌肤,可就是因为太专注而察觉不到。

又如小时候家长送孩子上学,总会耐心地教他如何记住家里往返学校的路,记住沿途的一些标志性的东西,如电线杆,商店,招牌,十字路口的样子等.可是等到你稍大一点的时候,不论是去学校还是回家,你再也不会边走边用心去记沿途的标志,两条腿仿佛长上了眼睛似的,到了该拐弯时便拐弯,不知不觉就到了学校或家里。

电线杆,商店,招牌,十字路口等刺激物还是原来的,只是孩子已对刺激无意识了。

3.盲视。

还有一部分对刺激的无意识是由于脑损伤引起的。

韦斯克朗兹曾报道一个这样的案例:一个大脑视觉皮层(17区)受损的病人,其视野的绝大部分变成了一个大的黑点。

他无法觉察到,也报告不出呈现于这个大黑点的刺激。

但他可以对呈现于这个黑点内的不同刺激进行区分,超过几率水平。

这说明,尽管病人“看”不到刺激,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加工。

四、意识的状态意识状态的变化与个体身体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如荷尔蒙的分泌、体温、血压等的变化。

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周期性自然变化,就叫做生物节律。

以下是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1.睡眠与梦睡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活动之一。

人的一生中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梦是睡眠期间某一阶段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心理活动。

人睡觉的时候都会做梦。

一个人一夜会做4-6次梦,大约占据1-2小时的时间,但是人们却觉察不到。

梦频繁地进入到睡眠中,使得睡眠的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睡眠与梦的个体差异在于:睡眠时间长短不同;何时睡眠不同。

而共同点在于:都遵循“睡眠-清醒”这样的模式,并与昼夜交替相吻合。

2.催眠整个心理学领域中最神秘怪异的莫过于催眠术,也称催眠。

由于个体在被催眠之后的特殊表现,更让人觉得这个领域深不可测,甚至有些地方把催眠看作是巫术。

根据心理学家对催眠状态下脑电波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催眠的确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催眠一词是从希腊神话中睡眠之神“许普诺斯”的名字中得来的,人们在催眠的时候会出现深度放松的、类似睡眠的状态。

但是,它和睡眠是不一样的。

对催眠的一个广义界定是一些对暗示有特殊反应能力的人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变化的一种觉知状态。

对于睡眠与梦、催眠这两部分内容将在本章的第三节和第四节进行详细的阐述。

3.白日梦和幻想白日梦与幻想是意识的自发漂移,通常表现为漫无边际的遐想,比如:正在一个学生做物理作业,突然走神了,想起看过的西游记,情不自禁想象自己像孙悟空那样一个筋斗十万八里,腾云驾雾,水帘洞,花果山……,美啊!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白日梦程度严重时,称为幻想。

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过白日梦的经历。

4.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目前,已经发现很多能改变人意识状态的药物。

持续服用某种药物就会产生耐受性,与耐受性密切联系的是生理依赖,耐受性和生理依赖的后果是成瘾。

成瘾的人中断药物后需要忍受痛苦的戒断症状(颤抖、出汗、恶心,甚至死亡)。

因此,长期使用药物作为改变意识状态的方法,例如,酒精、鸦片类镇静药,通过抑制功能,使服用者产生快感,但是这些快感的获得是以记忆和自我意识或其他生理机能受损为代价;而咖啡因、尼古丁、可卡因、摇头丸等兴奋剂通过刺激神经功能起作用,使服用者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改变自我意识状态,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

五、意识的作用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本身具有的功能,对提高人类的适应能力,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识对人所觉察的和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

意识的这种功能限制了无关信息的输入,无关信息被过滤掉或成为背景噪音,因此,人可以将心理活动集中在即刻目标信息上。

2.意识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比如人们依据过去的经验,可以区分出听到的声音(客体)是亲切的交谈声,而不是还是愤怒的吵架声(事件);可以区分出笑(客体)是会心的微笑,而不是轻蔑的冷笑(事件)。

3.意识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通过意识,人们分析因果关系,想象当时不存在的情景和可能性,计划未来的行动,用人们的预期目标来指引行为。

4.意识的能动性使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它们的意识内容。

例如,有时人们还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产生“幻听”、“幻视”等幻觉;人眼中的“盲点”等。

当然,意识也有局限性。

在大多数条件下,外部世界仍限制着意识经验的内容范围,而且意识经验并非外部世界的镜像,有许多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例如,波长超过一定范围的光,频率低于特定范围的声音等。

这种局限性通常由感官的特性决定。

此外,还存在另外一种局限,比如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事情会视而不见,因为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意识很难在同一时间内容纳过多的东西。

第二节注意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1.注意的指向性注意的指向性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如一个人在剧院里看戏时的注意指向舞台上演员的台词、动作、表情、服饰,而忽略了剧场里的观众。

2.注意的集中性。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

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例如,医生做外科手术时,注意集中于病人的病患部位和自己的手术动作上,与手术无关的便排除在他的意识中心之外。

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也就越集中。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可以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

1.适应性运动。

人在注意时,有关的感觉器官朝向所注意的对象,以便得到最清晰的印象。

如“侧耳倾听”、“举目凝视”等。

2.生理变化。

集中注意时,呼吸会变得轻微而缓慢,甚至可能暂时停止。

而紧张注意时,心跳则会加快,拳头握紧。

3.无关动作停止。

高度集中注意时,无关动作会暂时停止。

注意作为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和外部行为表现之间,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

三、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产生有无目的性及所需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1.不随意注意又叫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

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的事物都容易引起我们的无意注意。

(1)相对强烈的刺激:例如一声巨响、一道强光、一种鲜艳的颜色,都会立刻引起我们的注意。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刺激的绝对强度,而是刺激的相对强度(即一种刺激与其他刺激互相比较的力量)。

例如在屋里安静的时候,很小的脚步声也能引起注意,而在很喧闹时,这种脚步声就不起作用了。

(2)突然发生变化的刺激:例如在听报告时,如果报告人的声音突然停止了,马上就会引起听众的注意。

(3)不断变化的刺激:例如霓虹灯的一闪一熄的刺激,特别容易引起行人的注意。

(4) 刺激物与周围事物的反差。

例如,我们在嫩绿的草原上很容易发现白羊一样,“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在许多小孩中有一个大人,就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

由于不随意注意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付出过多的脑力活动和意志努力,不致产生身心疲劳,因此,在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利用这种注意形式。

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在这种注意活动中,人的积极性水平较低,动物也有不随意注意,这种注意缺乏预定的目的,又容易受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受客观刺激物的特点的影响,单凭这种注意是不可能进行系统学习和艰苦工作的。

所以只有把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才能发展注意,提高工作效率。

2.随意注意又叫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如果说直接兴趣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条件,那么间接兴趣则对随意注意有巨大影响。

间接兴趣越稳定,就越能排除各种干扰,对活动对象保持随意注意。

例如,一个人刚开始学外语时,常常觉得背单词、学语法很枯燥乏味,但一想到学好外语就能直接阅读国外的第一手资料,有了这种间接兴趣,在学习时,就能克服困难,刻苦攻读外语了。

在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活动,利用积累的丰富的经验有助于集中随意注意。

此外,人们为了集中注意,除了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排除干扰之外,有时还要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这些干扰可能是外界的刺激物,也可能是集体的某些状态(如疲劳、疾病和一些无关的思想和情绪)。

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在特征上,随意后注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