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时双基练17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世纪40年代,广西都安、隆山、那马等地纱纸制造业非常兴盛,销路极广,“时洋纸尚鲜输入内地”,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当地的纱纸比“洋纸”的质量好B.当地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C.当地尚未开埠通商D.近代民族工业的抵制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4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排除B、D。
此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所以中国的纱纸比“洋纸”质量好不符合史实。
而“时洋纸尚鲜输入内地”则可判断出当地尚未开埠通商。
答案 C2.(2015·朝阳期中)有学者描述近代中国经济状况时说“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
对上述表述理解准确的是 ( ) A.形成了有层次的南北经济差异分布带B.反映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别C.出现了农牧工彼此封闭相互排斥状态D.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决定了经济分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能力。
题干的要求是描述近代中国经济状况,因此要抓住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分析,材料中所说的第一、二、三世界实际是说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故选B。
答案 B3.1886年以前,茶叶、丝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
此后,豆类、草编、花生、桐油、猪鬃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
这说明19世纪末的中国 ( )A.小农经济的生命力十分顽强B.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C.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资本主义经济缓慢起步解析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需要大量原料,中国农副产品大量出口,说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国家原料产地。
答案 C4.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曾在奏折中说:“庶几取外人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不致见绌相形,斯可有备而无患”“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
以下实践活动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B.江南制造总局设计制造军舰C.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D.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解析由题干中的“洋务运动时期”和“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可知,李鸿章所评述的是洋务运动前期创办军事工业的目的,江南制造总局属于军事工业,故选B项。
A、C项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不符合题意;大生纱厂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故排除D项。
答案 B5.(2015·温州八校模拟)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下列近代企业中,其兴办宗旨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 )A.江南制造总局B.保兴面粉厂C.大生纱厂D.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解析依据材料的描述可以看出,这种性质的企业是洋务企业,结合所学知识,A符合题意。
答案 A6.(2015·皖南八校联考)张之洞说:“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
”这表明张之洞主张 ( )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B.军用、民用工业并重C.优先发展基础工业D.推动国民经济军事化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无一不取资于铁”,铁是基础工业,说明C正确。
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人物,故A不正确。
B、D与材料内容不符。
答案 C7.(2015·石家庄质检二)19世纪末《申报》报道:“(洋人在中国开矿时)惟是中国之人惑于风水者众矣,倘有开矿之举动,则曰是山也,或有关乎某处之来龙,是川也,或有碍于某处之地脉,多方阻挠,不使其兴工。
”该现象反映出( )A.盲目排外成为社会主流B.风水理论成为反洋工具C.民族工业步履维艰D.中西文明激烈碰撞解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材料强调了中国落后的风俗、思想阻碍了西方在中国开办矿业的活动,本质上反映了中西文明的碰撞与冲突。
应选D。
答案 D8.(2015·北京市朝阳区高三期中统考)观察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企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图,其对中国民主革命转型产生的影响是( )①促进无产阶级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奠定阶级基础 ②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A .①正确,②错误B .①②都正确C .①②都错误D .①错误,②正确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企业的发展情况。
两个饼状图显示:1912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企业生产能力占总额的39.8%,到了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企业占绝对优势。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深远,不但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壮大,为民主革命的转型奠定了阶级基础,而且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答案选B 项。
答案 B9.下图展示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程,对此解释错误的是()A .图中B 出现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有关 B .图中C -D 出现的最主要影响是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C .图中D -E 出现的外因是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图中G -H 出现的内因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因素与影响。
依据所学知识,图中C -D 出现的最主要影响是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而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性事件是五四运动,非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之时,所以B 说法错误。
答案 B10.(2015·衡水中学模拟)下面表格可用于研究( )近代中国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统计表(单位:1 000海关两)A.B.近代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C.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态D.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危害解析1912-1931年属于民国时期,表格显示,中国进口各种机器和工具的价值均属于增长,体现出民国时期民族工业较好的发展状态,C项正确。
图表显示的只是近代短暂的一个时期,无法窥其全貌,不能据此研究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和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排除A、B两项;经济大危机发生在1929-1933年,只是表格数据的极少部分,不能全面体现表格信息,排除D项。
答案 C11.(2015·黄山七校模拟)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指数为100)。
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解读,正确的是( )④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格的能力。
1936-1938年,中国民族工业生产指数呈下降趋势,说明①正确;结合史实,可知中国当时正处于日本侵略之下,民族工业遭到破坏,④正确,故选B;②不能从材料中得出,③不符合材料信息。
答案 B12.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 108.8万元。
据此可推断该现象( )A.发生在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B.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升值C.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解析本题考查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通货膨胀十分严重,该情景发生在解放战争后期的国统区。
严重的通货膨胀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细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材料三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
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1)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8分)(2)依据材料二,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并指出各自的原因。
(12分)(3)依据材料三回答这一时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分)解析第(1)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丧失,逐渐卷入世界市场角度分析回答。
第(2)题由材料信息可知,三类企业都在发展,但发展情况不同。
比较三类企业变化情况回答“发展情况”,结合此时中国经济政策调整、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加剧、洋务运动的破产等知识回答“原因”。
第(3)题结合所学可知在近代中国,受社会性质的制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制约,发展缓慢,联系社会动荡等知识回答“主要因素”。
答案(1)政治: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斗争。
经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情况:民族资本主义(商办)企业所占的比重上升,但不占据主导地位;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在中国近代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严重下降;外企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原因:商办企业: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政府新政的推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减少发展的阻力,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实业救国的推动。
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洋务运动的破产,使兴办洋务企业的高潮逐渐退去。
外企:《马关条约》给予列强在华开办工厂的特权。
(3)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的掠夺)、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14.(2015·扬州模拟)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
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具体表现见下表: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
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
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
——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材料三众所周知,中国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所日渐发展起来的新式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沿海各省,而东北地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在沿海地区,仅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就集中了全国新式工厂的70%,1937年以后,这些地方均遭到了侵华日军的野蛮掠夺和破坏,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