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信息体统(02382)第六章

管理信息体统(02382)第六章


(3)助记码
将编码对象的名称、规格等作为代码的一部分,以帮助记忆。 例如:
TVB14
14寸黑白电视机
助记码适用于数据项数目较少的情况,否则容易引起联想出错。
3.代码校验
校验代码的一种常用做法是事先在计算机中建立一个“代码字典”,然 后将输入的代码与字典中的内容进行比较,若不一致说明输入的代码有错。
l为每一个逻辑输入画一个输入模块,其功能是向主模块提供数 据。 l为每一个逻辑输出画一个输出模块,其功能是把主模块提供的 数据输出。 l为主处理画一个变换模块,其功能是把逻辑输入变换成逻辑输 出。
(3)设计中、下层模块
因为输入模块的功能是向调用它的模块提供数据,所以它自已也需要 一个数据来源。此外,输入模块必须向调用模块提供所需的数据,因此它 应具有变换功能,能够将输入数据按模块的要求进行变换后,再提交该调 用模块。从而,我们为每个输入模块设计两个下层模块,其中一个是输入 模块,另一个是变换模块。
子系统的划分常用方法
• 模块(子系统)的划分按理想程度从高到低有
• 功能划分法:(按业务的处理功能划分)
–如:按职能部门的管理功能划分为:生产计划、销售、库存管理、 财务、劳资等子系统。
• 顺序划分法(按业务的处理顺序划分)
–如:帐务划分为凭证录入模块、凭证汇总模块、记帐模块等。
• 性质划分法(按业务处理的性质划分)
维护较困难。
区间码又可分为以下各种类型:
多面码:一个数据项可能具有多方面的特性。如果在码的结构中, 为这些特性各规定一个位置,就形成多面码。例如,对于机制 螺钉 。
上下关联区间码:上下关联区间码由几个意义上相互有关的区间 码组成,其结构一般由左向右排列。例如,会计核算方面.
十进制码:这是世界各地图书馆里常用的分类法。它先把整体分 成十份,进而把每一份再分成十份,这样继续不断。
第三节 代码设计
详细设计主要内容: 1. 代码设计和设计规范的制定 2.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 系统的平台设计,包括设备配置、通信网络的选 择和设计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等。
3. 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 • 包括输入设计、输出设计、处理流程图设计数据 库或数据文件设计、模块内部的算法设计以及编 写程序设计说明书等。
• 模块是组成目标系统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基本单位,它的特点是 可以组合、分解和更换。
•系统中任何一个处理功能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模块。 •根据模块功能具体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逻辑模块和物理 模块.
•在系统逻辑模型中定义的处理功能可视为逻辑模块 . •物理模块是逻辑模块的具体化,可以是一个计算机程序、子程序 或若干条程序语句,也可以是人工过程的某项具体工作。 •一个模块应具备以下四个要素 : l 输入和输出:模块的输入来源和输出去向都是同一个调用者,即一个模
校验代码的另外一种做法,是设校验位。即设计代码结构时,在 原有代码基础上另外加上一个校验位,使其成为代码的一个组成 部分 。
校验值通过事先规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出来。
当代码输入后,计算机会以同样的数学方法按输入的代码计 算出校验值,并将它与输入的校验值进行比较,以证实是否有 错。
下面介绍较适用于管理信息系统的一种方法——“加权取余”的 校验方法如下:
模块应尽量简洁,以便缩短处理流程、减少处理费用。
结构化设计(Structured Design, 简称SD)方法是使用最广的一种 设计方法,由美国IBM公司的W·STEVENS、G·MYERS和L·CONSTANTINE等人提 出。
•结构化设计方法特点 :
(1)相对独立、功能单一的模块结构
(2)“块内联系大、块间联系小”的模块性能标准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财务 处理 子系

学费 管理 子系

管理 子系

教材 管理 子系

工资 管理 子系

科研 管理 子系

系统模块结构设计
1.模块分解的原则 : “耦合小,内聚大”的基本原则
一般说来,在系统中各模块的内聚越大,则模块间的耦合越 小。但这种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耦合小使得模块间尽可能相 对独立,从而各模块可以单独开发和维护。内聚大使得模块 的可理解性和维护性大大增强。因此,在模块的分解中应尽 量减少模块的耦合,力求增加模块的内聚。
•用类似方法,从物理输出端一步步向系统中间移动,则离物 理输出端最远的,但仍可视为系统输出的那个数据流就是逻 辑输出。
逻辑输入和逻辑输出之间的加工就是我们要找的主加工。
(2)设计顶层模块和第一层模块
首先在与主加工对应的位置上画出主模块 . 主模块又称为主控制模块。主模块是模块结构图的“顶” . 模块结构图第一层的画法如下 :
1.从变换型数据流图导出初始结构图的方法
(1)找出系统的主加工
•通常在数据流图中多股数据流的汇合处往往是系统的主加工。 若没有明显的汇合处,则可先确定哪些数据流是逻辑输入和 逻辑输出,从而获得主加工。
•从物理输入端一步步向系统中间移动,直至到达这样一个 数据流,它再不能被作为系统的输入,则其前一个数据流就 是系统的逻辑输入,即离物理输入端最远的,但仍可视为是 系统输入的那个数据流就是逻辑输入。
–如:各种台帐的处理,划分为:台帐录入模块、台帐汇总模块、 台帐统计打印等。
• 时间划分法(按业务处理的时间顺序划分)
–如:初始化模块、清算执行模块。
• 环境划分等;
例如:某院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对现行财务系统调查的基础 上,综合考虑院校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计算机的处理水平,本 系统按职能划分为七个子系统
•可靠性
系统的可靠性指系统运行过程中抵抗异常情况的干扰及保 证系统正常工作的能力。
一个成功的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如安 全保密性、检错及纠错能力、抗病毒能力等。
•经济性 经济性是指在满足系统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系统
的开销。 一方面,在硬件投资上不能盲目追求技术上的先进,而
应以满足应用需要为前提; 另一方面,系统设计中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复杂化,各
4. 最后写出系统设计报告。
代码是用来表示事物名称、属性和状态等的符号。 •代码的种类 (1)顺序码
用连续数字代表编码对象,通常从1开始编码。
(2)区间码
区间码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 都代表一定意义。
例如,我国的邮政编码,身份证代码。 优点:信息处理比较可靠,排序、分类、检索等操作易于进行。 缺点:长度与分类属性的数量有关,可能造成很长的码。
图9-6 变换型结构的数据流图
图9-9 事务型结构的数据流图
这两种典型的结构分别可通过“变换分析”和“事务分析” 技术,导出“变换型”和“事务型”初始的模块结构图。这 两种方法的思想是首先设计顶层模块,然后自顶向下,逐步 细化,最后得到一个满足数据流图所表示的用户要求的系统 的模块结构图,即系统的物理模型。
从数据流图导出模块结构图的方法
•在系统分析阶段,我们采用结构化分析方法得到了由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和加工说 明等组成的系统的逻辑模型。现在,可根据一些规则从数据流图导出系统初始的模 块结构图。
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流图通常也可分为两种典型的结构, 即变换型结构和事务型结构 •变换型结构的数据流图呈一种线性状态
通常是指用一个名字就可以调用的一段程序语句为物理模块 . (2)调用
模块间的调用关系有以下三种:
•直接调用
选择调用
循环调用
(3)数据信息
数据可以从一个模块传递到另一个模块,再将处理的结 果数据送回原模块
(4)控制信息
控制信息与数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只反映数据的某种状 态,不必进行处理。
总体设计包括划分子系统,然后确定子系统的模块结构图。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如何将一个系统划分成多个子系统; 每个子系统如何划分成多个模块; 如何确定子系统之间、模块之间传送的数据及其调用关系; 1.子系统划分原则
输出s2 S3
2.从事务型数据流图导出初始结构图的方法
当数据流图呈现“束状”结构时,应采用事务分析的设计方法。就步 骤而言,该方法与变换分析方法大部分类似,主要差别在于由数据流图到 模块结构的映射方式不同。
进行事务分析时,通常采用以下四步: (1)确定以事务为中心的结构,包括找出事务中心和事务来源。以图9-10的 典型事务型数据流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2)按功能划分事务,将具备相同功能的事务分为同一类,建立事务模块。 (3)为每个事务处理模块建立全部的操作层模块。其建立方法与变换分析方 法类似,但事务处理模决可以共享某些操作模块。 (4)若有必要,则为操作层模块定义相应的细节模块,并尽可能使细节模块 被多个操作模块共享。
第六章
系统设计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系统设计的任务与原则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代码设计 数据库设计
第一节 系统设计的任务与原则
•系统设计
•根据系统分析阶段所确定的新系统的逻辑模型,综 合考虑各种约束,利用一切可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进行各种具体设计(物理设计),提出一个能在计算 机上实现的新系统的实施方案,解决“系统怎样做” 的问题。
(3)采用模块结构图的描述方式 例如:计算工资的模块结构图
奖金
计算工资 扣款总额
姓名
基本工资 计算工资总额
总额
实发工资 计算实发工资
打印工资单
9-1 计算工资的模块结构图
第二节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1.模块结构图 • 模块结构图是用于描述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
图形工具。模块结构图是结构化系统设计的一个主要工具,它能表达已 经被分解成若干个模块组成的系统结构的层次结构和通讯关系。
系统设计的任务,就是在(系统分析阶段提出的)逻辑模型 的基础上,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怎么做?
做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