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武汉一初慧泉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10月九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湖北省武汉一初慧泉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10月九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武汉一初2018—2019学年度九年级(上)10月月考语文试题(满分12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30分)一、(共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磕绊.(bàn) 褶.皱正宗嫡.传(dí) 嗟来之食B. 愤懑.(mèn) 取缔.坦荡如砥.(dǐ) 功名利禄C. 喟.叹(wuì) 愧怍拈.轻怕重(niān) 正经危坐D. 殉.职(xùn) 室.息悲天悯.人(mǐn) 见异思迁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望着那一轮洁的明月,中国人有太多的情思要。

皎明月了多少迁客骚人的寂寞灵魂,了多少失意文人的无眼之夜。

古代诗人在现实社会中怀才不遇、仕途潦时时,常常喜欢借月一月亮照出了古代文人墨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 了失意者寻求慰稳与解脱的心理。

A.抒发浸润温暖反映B.寄托温暖浸润反应C.抒发温暖浸润反应D.寄托浸润温暖反映3.下列各句中语病的一项是( )A.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将正式运营,随着内地高铁网延伸至香港,武汉至香港高铁实现互联互通,高铁将武汉东湖和香港维多利亚港连在一起。

B.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目前中美经贸摩擦带来的冲击有限、影响可控。

成功的关键,主要在于我们能否坚持既定的政策方针不动摇,能有效地稳定负面冲击对预期的影响。

C.每年农历秋分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将极大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卖福感获得感。

D.8月9日,省物价局决定降低我省重点国景区门票价格—9月30日前,全面完成降低5A级景区门票价格工作:10月31日前,全面完成降低4A级景区门票价格工作。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古代诗人在政治上受到打击时,有的人颓唐消沉,而有的人则泰然处之,以清高脱俗的襟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清风明月便成为心灵的寄托。

月亮成为士大夫们清高脱俗、啸傲山林的人格化身;成为诗人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象征。

B.古代诗人中最擅长写咏月诗的大概是李白,他的《把酒问月》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今人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使人产生超越时空的沟通和共鸣。

C.自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流传以来,月亮便打上中国的印,不仅是诗入,所有的中国人心中都似乎有一种解不开的“月亮情结,从儿歌《月光光》、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到如今的流行歌曲《弯弯的月亮》经久传唱不衰。

D.明月意象更体现了一种美,自然之美,中和之美,变幻之美,玲珑剔透之美。

形成了形神兼具、虚实相生、变化有序、损益互补的美学观念,符合中国的中庸之道,也符合中国人平和谦让、坚韧隐忍的民族性格。

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张绪山两千余年来,“学而优则仕”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渝。

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科玉律。

“学而优则仕”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

它确立了以学问作为政府取吏的标准。

以学取士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吸引到官员队伍中,保证了政府运作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的文吏手中。

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不得不接受叔孙通的名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并视之为治国要诀,对书生保有相当的尊重。

文吏统治造就了“士”作为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也促成了“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

《三国演义》塑造了名士祢衡裸体痛骂曹操而为曹操所宽宥的形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在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诟袁氏包藏祸心,而被袁氏所容忍,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士子对世道民心的巨大影响,无论是治世英雄,还是乱世奸雄,都不能不有所忌惮。

另一方面,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于国家民族,都与学优而仕传统有关。

中国历史上,所谓“贵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全由血统决定。

对社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学优而仕”途径跻身于士大夫阶级之后,可以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变为“治人”,从而由“贱”入“贵”,成为“贵族”。

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中国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

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创造出多少“平等”观念,西方基督教世界,现世之人可以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宗教观念中获得基本的平等以“学优”而“致仕”的平等。

西方基督都世界的信众以信教而为自己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的权利,而中国的士子们则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平等权利。

“学而优则仕”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以“仕”为“学”之鹄的这个既定前提。

在“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以“学”而至仕途,最终结局只能是以学问服务于帝王的“家天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士子们的必然归宿。

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附,于是,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越两千余年不变的通例。

被“学而优则仕”信念和科举功名诱入帝王彀中的天下的士子们,在主子面前只能“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在“食君俸禄,为君分忧”的附庸伦理支配下,为帝王的“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耗尽心力,以便在等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取功名,博取“忠”、“贤”、“能”的赞辞。

(删改自《“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5、下列对“学而优则仕”的积极影响分析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以学取士让政府运作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育的文吏手中,确保了统治阶层的质量。

B.“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换来了当权者对读书人的宽囿、容忍与尊重。

C.“士为四民之首”,士子对世道民心有着巨大影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D.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于国家民族,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6、下列对“学而优则仕”在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中的积极作用分析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贵族”并不完全由血统决定,社会各等级的人都可以通过科举制度跻身士大夫阶级,从而由“贱”入“贵”,成为“贵族”。

B.学而优则仕让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因而整个中国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

C.学优而仕传统可以使中国民众享受到以“学优”而“致仕”的平等,比西方基督教的信众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的权利要先进得多。

D.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创造了难得的“平等”观念:中国的士子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平等的权利。

7、下列对“学而优则”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的分析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在学术上追求“学成文武艺”而以学问服务于天下。

B.在地位上成为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依附的奴仆。

C.在结上为帝王的“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耗尽心力。

D.在目的上为了能在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取功名。

三、(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8--10题。

古弼,代人也。

少忠谨,善骑射。

初为猎郎,以敏正称。

明元嘉其直而有用,赐名曰笔。

后改名弼,言其有辅佐才也。

太武即位,以功拜立节将军,赐爵灵寿侯。

上谷人上书,言苑囿过度,人无田业,宜减太半,以赐贫者。

弼入欲陈奏,遇帝与给事中刘树棋,志不听事。

弼侍坐良久,不获申闻。

乃起,于帝前捽树头,掣下床,以手搏其耳,以拳殴其背,曰:“朝廷不理,实尔之罪!”帝失容,放棋曰:“不听奏事,过在朕。

树何罪?置之!”弼具状以闻。

帝奇弼公直,皆可其奏,以与百姓。

弼曰:“为臣逞志于君前者,非无罪也。

”乃诣公车,免冠徒跣,自劾请罪。

帝招之,谓曰:“卿其冠履。

吾闻筑社蹇蹶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与之福。

然则卿有何罪?自今以后,苟利社稷,益国便人者,虽复造次,卿则为之,无所顾也。

”【注释】徒跣:赤脚。

蹇蹶:磕磕绊绊。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宜减太半,以赐贫者宜:应该B.帝奇公直,皆可其奏奇:感到惊奇C.端冕而事之,神与之福事:侍奉D.卿则为之,无所顾也顾:回头看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不听奏事过在朕树何罪置之A.不听/奏事过在/联树何/罪置之B.不听奏事/过在朕/树何罪/置之C.不听/奏事过在朕/树何/罪置之D.不听奏事/过/在朕树何罪/置之9.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弼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安危。

B.刘树没有尽到辅佐皇帝的职责,陪皇帝下棋而耽误了听政议政。

C.太武皇帝宠幸刘树,阻止古弼殴打刘树却严苛对待古。

D.太武帝从善如流,并鼓励古弼只要为了国家尽管犯颜直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四、(10分)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自今以后,苟利社稷,益国便人者,虽复造次,卿则为之,无所顾也。

12.填空。

(6分,每空2分)(1),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别云间》)(2)半卷红旗临易水, 。

(李贺《雁门太守行》)(3),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4)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5)烈士暮年, 。

(曹操《龟虽寿》)(6),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中年宜读杜甫陈思呈(1)中年人是疲倦的,中年人也很容易疲倦。

从某种意义上讲,年轻时越出色的人中年时越容易疲倦,因为卓尔不群的年轻人多数是理想主义者,理想的尺寸太大,现实的尺寸大小,两者之间的不服帖,往往在中年阶段最为明显。

这个时候绝望感就会涌现出来——他们不再是站在世界前排的人了,也不再想站到前排中去。

(2)在我身边,有很多中年人开始把杜甫视为知音。

(3)杜甫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热爱家庭的诗人。

他的诗歌里面,频频出现他的家事。

(4)忧伤的时候,他最牵挂的是家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最快乐的时候,他仍不忘写写他的妻儿:“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他写过对孩子的期望,写过因贫困对女儿的亏欠,还写过他在成都如何建房子、装修、借物、娱乐……各种日常。

(5)杜甫为什么那么重视家庭?我想,这就是中年心态。

受挫的中年人,从年轻时的壮志满怀和博爱情怀中抽身出来,转而看重生命里那个小小的共同体。

杜甫的诗,得到了很多中年人的共鸣,我以为原因也在于此。

(6)“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首写的是杜甫在成都时的生活。

彼时,他虽然家贫、妻老、子稚、身病,快愁死了,但是他借助某种圆融的哲学取得了平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