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PPT
指通豫南
sǒu
魁父
kuì
投诸渤海之尾
cuò
荷担者 太行
háng
智叟
无穷匮
一厝朔东行列;兄弟姐妹的次弟;步行的阵列; 某些营业所;行业;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少数时候也用做动词, 用长的针脚成行地连缀,如“~棉袄”其余读xíng。
二 写一写字形
chéng( 惩 )
汝:你,这里指你们。
毕:尽,全。
险:险阻。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指:直。 豫: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黄河以南。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
译文: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老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
18 愚公移山
寓 言
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
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 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 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 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 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3.聚室而谋曰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相当于“把……召集 在一起”
(五)文言句式
1.省略句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句首省略主语“二
山”)
2.倒装句 告之于帝。(介宾短语“于帝”后置,是“于帝
告之”的倒装)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
3.被动句 帝感其诚。(主语“帝”是被动者,译为“天帝
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
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 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完成的。
寓言的分类 寓言的类型大约有两种:一种是用夸大的手法,勾 画出某类人的特点和思想;另一种是用拟人的手法,把 人类以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
4.惩山北之塞 古义:苦于。今义:处罚。 5.寒暑易节 古义:变换。今义:容易。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草。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 类的羽毛。
(三)一词多义
1.且:年且九十(将要,快要,副词)
且焉置土石(况且,连词) 2.焉: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呢,语气词) 无陇断焉(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
移山态度
导思1.愚公、家人、
智叟对“移山”这 件事,是如何表现 的? 关键词: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处事观点
导思2.愚公和智叟 对待困难,分别持 有怎样的观点?
神灵移山
导思3.文章结尾安 排神灵搬走这座大
美好愿望
导思4.文章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美好愿 望?
山有何目的?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4.固定句式 如太行、王屋何?
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结构,表示
“把……怎么样”)
部分来自《点拨》
(六)成语积累 愚公移山:借指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 (七)名句积累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甚矣,汝之不惠。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 丈。它们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原文: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可乎?”
注释:
且:将要,快要。 塞:阻塞。 室:家人。 面:面对。 惩:苦于。 迂:曲折,绕远。 谋:谋划,商量办法。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难点)
3.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 (重点) 法的表达效果。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郑人,是道家
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一书,有八篇:《天
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 》《杨朱》《说符》。
本文选自《列子》。《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 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
感情或某种人的特点。
愚公移山 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一 读一读字音 zhí fǔ zhū hè
“了”,语气词)
3.以:以君之力(凭借,介词)
河曲智叟亡以应(来,连词)
不以物喜(因为,介词) 必以分人(把,介词)
4.其:其妻献疑曰(他的,代词)
其如土石何(语气词,放在“如……何”的句式 前,加强反问语气)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其中
的,代词)
(四)词类活用 1.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容词用作名词,指险峻的大山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愚公移山》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勾画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
向同学、老师求助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
南,河阳之北。
注释:
太行:太行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
王屋:王屋山,在山西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指今山西和陕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 黄河以北和山东西北部、河北东南部地区。 河阳:黄河的北岸。河,黄河。
山北之sè( 塞 )
始chèn ( 龀 )
shuāng ( 孀 )妻 jīběn( 箕畚 )
一厝yōng( 雍 )南 万rèn( 仞)
三
记一记词义
(一)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
2.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二)古今异义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古义:方圆。今义:四个角都是90°的四边形或 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六面体。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竟,却。今义: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 3.何苦而不平 古义:担心什么。今义:何必自寻苦恼,用反问 的语气表示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