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应运而生(春秋):孔子→蔚然大宗(战国):孟子、荀子→遭到打击(秦)→逐渐复苏(西汉初)→独尊、正统思想(汉武帝):董仲舒→严峻挑战(魏晋南北朝)→三教合归儒(隋唐)→程朱理学(宋):程颢、程颐、朱熹→心学(明中):王阳明→新发展(明清)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战国。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是有教无类。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
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6、孔子和孟子分别分称为至圣和亚圣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西汉前期,“举贤良”对策的皇帝是汉武帝。
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是董仲舒他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2、董仲舒的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现实,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孝道。
3、汉代儒学如何成为正统思想?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政;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第三课宋明理学客观唯心主义1、北宋儒家代表:程颢、程颐,主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核心);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2、南宋儒家代表: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理气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心性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
主观唯心主义3、明代儒家代表:王阳明(王守仁),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进一步发挥儒家“仁”的思想。
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是李贽。
他生活在明朝后期,主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痛恨男尊女卑现象,竭力赞颂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同: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异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梁启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认为应当耕者有其田主张同: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异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王夫之同:批判继承传统旧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命题异顾炎武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得真知王夫之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唯物思想家)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1课“发明和发现的国度”四大发明外传及影响成就:数学、天文学、农学、建筑、造船与航海1、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2、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的是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的国家是中国。
我国在春秋战国出现算筹记数法。
3、首创割圆术的数学家是刘徽。
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求出的圆周率在世界上领先了一千年。
4、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赤道坐标的国家,石申是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的。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是《石氏星表》。
5、在望远镜发明以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是浑仪。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把它革新为简仪。
6、混合选择法最早记载于西汉时期的家书《氾胜之书》中;中国是最早掌握无性杂交嫁接技术的国家。
7、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黄帝内经》。
8、现存世界上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是山西省的辽代应县木塔。
9、明朝郑和下西洋所乘的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10、在大海上航行,辨方向靠指南针;辨位置靠牵星书,它代表着当时利用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体裁: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1、标志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是《诗经》(现实主义作品)的出现,。
2、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他创造出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的代表作是《离骚》(浪漫主义作品)。
3、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是赋。
西汉时著名的辞赋家是司马相如,他的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
4、东汉时期,辞赋家有张衡和赵壹。
5、唐朝是诗歌的繁荣时期。
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和陈子昂。
盛唐诗坛流派纷呈:有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有山水诗人孟浩然和王维;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被称为“诗仙”;还有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被称为“诗圣”。
中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是白居易,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晚唐诗坛的杜牧和李商隐多伤时感世之作。
6、柳咏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是《雨霖铃》,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一位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
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南宋豪放派的著名词人是辛弃疾。
7、元曲由散曲和元杂剧组成。
散曲以关汉卿和马致远成就最高。
8、中国的小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称为传奇;宋代的话本把中国小说繁荣奠定的基础。
明清的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第三课繁花似锦的戏曲1、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
元杂剧的奠基人是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
2、明代戏曲发展为传奇,形成昆曲一统天下的局面。
明朝后期是传奇发展的黄金阶段,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传奇最出色的作品。
3、清代京剧崛起。
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同光十三绝”等著名艺人。
清朝时期,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
第四课充满魅力的中国书画1、中国古汉字起源于六千多年前,大多是象形文字。
2、到商代,汉字形成完整的体系。
汉字形体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
其演变可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个阶段。
古文字阶段汉字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
隶楷阶段的正式书体:隶书、楷书,辅助书体:草书、行书3、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4、楷书的实用价值最高,该书法在唐代步入盛世。
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盛唐的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晚唐的柳公权《玄秘塔碑》。
5、草书有极高的审美的价值。
名家有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
6、行书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7、夏商周时期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
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是战国。
8、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的代表人物有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杨子华《北齐校书图》。
9、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的时期是隋唐五代。
10、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著名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
初唐和盛唐时期的著名画家是阎立本和吴道子。
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
11、两宋时期,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12、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开明知识分子:林、魏“师夷长技以制夷”器物↓洋务运动洋务派(曾、李等)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戊戌变法维新派(康、梁等)君主立宪制制度↓辛亥革命革命派(孙等)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激进派(陈、李等)民主、科学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毛等)马克思主义第1课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1、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有识之士被西方洋枪洋炮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3、魏源编成《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4、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5、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彻底破灭。
6、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知识分子中逐渐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
他们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制,设议院。
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商战。
7、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其中康有为把儒家今文经学中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结合起来,这一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大飓风”。
8、康有为代表作《孔子改制考》主张升平世即君主立宪制;梁启超代表作《变法通议》主张变法图存;严复代表作《天演论》《法意》,用民权否定君权。
9、维新思想的宣传,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双方论战焦点是要不要变法维新,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其实质是一次资本主义维新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论战,是中国近代历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10、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因慈禧太后代表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而变法失败。
第2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实行专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就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4、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大力宣传新文化,批判封建旧文化,《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5、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它的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6、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鲁迅写了《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7、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思想;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形成思想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思想基础;;但对于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