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水文学—读书报告

生态水文学—读书报告


• 就我国而言,生态水文恢复研究在未来也 应该作为一个重点问题对待。我国地域面 积较大,并且水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因此 生态水文学研究必需实行区际间的配合与 协作,同时要与国际研究相同步,谋求更 大范围内的合作。
4.生态水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 • • • • • 21世纪之后开始的 以流域为单元并且研究其过程 植被动态与生态水文关系的研究 林地土壤大孔隙特征与森林生态水文关系 集中于北方地区 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森林和疏林生态系统 极少
5.问题与发展趋势
• 5.1 问题 • 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要解决好生态 学和水文学在水资源研究中的分歧 ,实现 “无缝整合”。 • 解决多尺度生态水文过程中尺度转换是未 来研究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 3.2 概念的提出与学科初期探索阶段 • 时间:20世纪90年代 • 主要特征: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和生态过 程进行研究
• 研究特点:进入研究的实际执行过程,开始对本 学科的研究框架和关键参数展开了实质性的探讨 和计算,并采用模型的方法来对研究所涉及的生 态过程和水文过程进行模拟。并且开始考虑气候 变化所带来的潜在影响
浅述生态水文学的研究进展及 发展趋势
沈志强
文章目录
• • • • • • 1.引言 2.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内容 3.生态水文学的研究进展与发展动态 4.生态水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5.生态水文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6.结语
1.文章的引言
• 水资源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资源 问题之一 • 生态水文学 Ingram于1987年首次提出 • 1992年在Dublin国际水与环境大会上正式 提出了生态水文学(ecohydrology)概念
5.2 发展趋势
• • • •
5.2.1 生态水文学机理研究 5.2.2 不同时空尺度信息的转换研究 5.2.3 生态水文模型的建立 5.2.4 基于生态水文过程的生态需水研究
6.结语
• 生态水文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尚未形成 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 • 其产生具有强烈的现实需求和较为深厚的 理论研究基础。
• 3.3 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研究阶段 • 时间:20世纪90年代中期及以后 • 主要特征:解决生态学和水文学在水资源问题中 的分歧,实现时空尺度上的匹配,为学科统一的 概念形成奠定一致的理论基础 • 研究特点:进行其尺度效应研究、探索由于水文 过程的改变所产生的生态效应、景观中水文格局 所产生的生态效应,并在相关的模型和制图上也 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性研究
2.研究内容
• 2.1 生态水文学的基础 • 植物水分关系是生态水文学的基础 • 2.2 生态水文学研究的生态类型 • 干旱地区、湿地、森林、河流和湖泊等5种 类型
Hale Waihona Puke 3.生态水文学的学科发展与研究动态
• 3.1 孕育阶段 • 时间: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 主要特征:生态学、水文学独立发展,形成完善的研究方 法体系,并开始有融合两个学科特点的概念提出,并得到 初步发展 • 研究特点:以河源能量平衡计算基本理论为出发点,围绕 天然河流系统中的淡水资源、生物资源的时空分布格局和 内在联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旨在实现区域淡水资 源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生态水文学是生态学与水文学的交叉学科, 是一门以生态过程和生态格局的水文机制 为核心,以植物与水分关系为理论基础%研 究对象涉及旱地、湿地、森林、草地、山 地、湖泊、河流等生态系统的新学科
• 它的提出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 论基础。对生态水文学的深入研究,可以 使退化的生态系统得到恢复,甚至可以实 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