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PPT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吉 凶 生 大 业 。
《宋史· 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 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 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你知道 “程门立 雪”的故 事吗?
宋明理学
——儒学的复兴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理学兴起的背景)
1.东汉以来儒学的式微
儒学自身的原因 儒学的外部危机
2.唐宋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 唐:韩愈 李翱 宋:欧阳修 王安石 范仲淹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
理是万事万物的推动者,是第一性的;
物质(气)是第二性的。
事事物物,皆有个极,是道理极至……总天地万物之 理,便是太极。《语类 卷九十四》 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 有太极。 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有自各全具一太极 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 不可谓月已分也。 《语类 卷九十四》
二、理学先驱——北宋五子及其思想
• 1,周敦颐(濂溪)《太极图》 • 2,邵雍(康节)重新排列、解释64卦 • 系统的思辨,将宇宙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合二为 一。 • 3,张载(横渠)关学:开创气学一派;准确的表 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 4,二程(洛学):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将理气统一为仁,以此作为人的最高境界。
——《朱子语类》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 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 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 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子文集卷
七》
理是世界的本原(法则、规律) (理学核心思想)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 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 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 不可乱也。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答黄道夫 〈一〉》
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 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 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 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 其传焉。 ——《原道》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 家体贴出来的。 ——程颢
“孔颜之乐”,
孔颜为什么乐?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敦煌莫高窟第96号窟弥勒佛
程朱理学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 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 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陆九渊(象山)
王守仁(阳明)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发明 本心 影响: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 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王守仁: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
修养论:致良知;知行合一。
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概念
千五百年之间……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 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若论道之常存,却又初 非人能所预。只是此个,自是亘古亘今常在不灭之 物。虽千五百年被人作坏,终殄灭他不得耳。
……
盖道未尝息,而人自息之。
——《答陈同甫书》
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 往来古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 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象山全 集》 卷三十三)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同上卷三十六)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 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动,虽是不善, 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 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动处有不善, 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 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上上言宗旨。” ——王阳明《传习录· 门人黄直录》
八 卦 , 八 卦 定 吉 凶 ,
两 仪 生 四 象 , 四 象 生
易 有 太 极 , 是 生 两 仪 ,
周敦颐《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 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 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 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 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生性感动而善恶分, 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 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 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 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 的说去用!我著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 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 竹子,令去 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 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 力不足, 某因自去 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 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 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 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 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 • • • 1,哲学:宇宙起源 形而上者谓之道(理、太极)第一性 形而下者谓之器(气)第二性 宇宙是器(气)在理的作用下形成的
对理学(新儒学)基本概念的总结
• 三教融合、排斥佛老(背景) • 天人合一、理是核心(特点) • 三纲五常、关注社会(应用)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西铭》节选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 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 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也。……存,吾顺事;殁,吾宁也。
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有是气则必有是理。但禀气之清 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泠水中。禀气之浊者,为 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语类》卷四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格物致知的具体做法是: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 然自有贯通处。 ——程颐
《大学》说格物,却不说穷理。盖说穷理,则似悬空 无捉摸处。只说格物,则只就那形而下之器上,便寻 那形而上之道。——《朱子全书》卷四十六
今之学者读书,只是解字,更不求血脉。且如情、 性、心、才,都是一般物事,言偶不同耳。(同 上 卷三十五)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 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 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 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 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 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 关?” 先生云:“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 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又问,天 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 花,不在尔的心外。” 《传习录》下 地鬼神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具无 了? 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 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程颐程源自颢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A.在理气关系方面: B.理学的修养论: C.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 D.学术成就:《四书章句集注》
《观书有感二首》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 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 《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俭,行身者以放浊为 言,身不服先王之法行,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 ——韩愈《谏迎佛骨表》 望空为高,而笑勤恪。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 晋纪总论》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天
地
雷
山
火 先天八卦图
水
泽
风 后天八卦图
伏 羲 六 十 四 卦 方 位 图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 不散而为太虚。……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 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 ……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 则无“无”。 ——张载《正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