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城市设计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城市设计

发帖人: keynes 点击率: 3275东莞市位于经济快速增长的珠三角地区。

由于这一地区的经济正面临结构性改变,各种经济力量的分化与组合,为本地区发展带来众多机会。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东莞市将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国际制造业的中心城市。

针对东莞不完备的城市功能和不明确的发展格局,2001年6月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松山湖(原松木山水库)附近建设以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为主题的产业园,并同步开始了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全面规划和设计工作。

围绕松山湖的整个城市设计任务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中心区概念性城市设计(投标)2、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中心区+中部地区城市设计3、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规划及总平面设计项目一: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中心区概念性城市设计(投标)项目规模:用地约2.5平方公里,研究影响范围约30平方公里“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将成为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器,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龙头,未来东莞的形象代表。

”在城市发展决策的推动下,松山湖总体规划和中心区概念性城市设计同步展开。

松山湖地区拥有优美的环湖丘陵地貌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在加上东莞市雄厚的经济积累和发展特点,对于松山湖建设标准的定位成为城市设计的关键。

一、设计构思1.城市设计首先从地区发展资源的有效配置上全面分析松山湖的战略意义。

松山湖地区所负载的并不是一个单纯产业园的内涵,它的建设将对东莞不完备的城市功能和不明确的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一座以地区创新为目标,以产业服务为主体的新城。

2.城市设计引入了城市经营的思考方式,充分认识不可确定的发展需求,判断城市预期的获利方式。

松山湖新城只有在竞争的城市发展环境中以活跃的媒体身份出现,才能真正成为东莞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因此,新城的设计主题表达为一个为变换的需求提供不变场所的概念:城市的舞台。

3.以灵活性和持续性的原则,城市设计为可确定的需求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对不确定的需求表现出明显的适应性:近期,新城将成为东莞工业城镇的服务枢纽。

远期,将以其先进的城市文化形成地区性的新生活基地。

二、设计特色1.城市设计在深入研究松山湖城市使命的基础上,与总体规划互动思考,自上而下、全面创造新城在“舞台”环境上的供给优势,进而提供可操作的中心区城市设计策略。

(1)城市功能选择—“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松山湖新城不是一个孤立的城市发展计划,它是构造东莞市“三位一体”的整体发展框架的重要一环。

莞城强调核心性,新城更强调外向辐射、内向吸引的交互式功能。

(2)城市特征设计多中心结构——多极生长的结构实现均衡的土地利用和高效的城市生活公共水体——环水滨公共功能空间布局和向水的核心景观设计强化环松山湖水体的公共性特征岛式布局——以环水的“岛”式的开发单元灵活应对不可预见的用地需求变化,形成新城强烈的总体景观特征2.城市设计摒弃了常规以建筑高度和密集度作为城市中心象征的通用手段,选择山地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以优造优,形成以功能谷、城中园、和新产业为主要内容的松山湖新城核心功能空间,为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人居环境的建设以及会议、购物、旅游等新产业提供城市的舞台,带动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的诞生。

功能谷——两条大尺度的、向城市结构的生长方向开放的,注重大地景观表现的主题山谷公园城中园——在优美的环境中建立各个相对完整的科技园,形成为制造业服务的“脑库”和基地,同时为未来全面的城市功能发展留有空间山地城市——以人文与自然环境特征的高品质综合体,形成舞台性城市的魅力和生长活力模式一:景观化道路交通设计利用地形,形成曲线形、随山起伏的景观型道路网模式二:公园化的功能组团以山谷公园系统将地区分隔成弹性化、公园化的功能组团模式二:山地上的簇群建筑建筑群依山建设,保留沟谷作为城市中的郊野型自然公园,提供人与自然的随时交往和雨水的自然收集路径。

新产业——利用复合式消费产业和会议产业的模式,构成松山湖新城中心区生长轴线两极的公共核心空间,有效强化新城功能辐射的广泛性。

新生活——以山地住宅和滨湖住宅模式构成新城的居住社区,并利用谷地公园和松山湖水体建立景观和出行合一的步行、自行车道和水上交通系统,以优越的居住空间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的聚集。

项目二: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中心区+中部地区城市设计项目规模:用地约13.08平方公里,研究范围约50平方公里 2001年10月中心区概念性城市设计中标后,进行了更大范围的实施性城市设计。

由于土地开发模式和具体设计条件的变更,本阶段技术方案与投标阶段有很大调整,但城市设计的核心设计思想和技术标准贯彻始终。

一、技术路线在明确的设计主题条件下,项目采取了开放式的城市设计工作方式。

与建筑师建立了密切合作的互动工作模式,通过多次不同主题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城市论坛、建筑设计等交互讨论方式,将各自专业的特长进行同一目标性的合力互动、交融。

同时,借助管委会强有力的组织方式和城市设计的技术手段,以适时跟进的策略实现了全过程跟踪的服务设计。

及时反馈社会需求和规划建设的问题,在城市设计的技术方面进行应时的调整,体现了城市设计工作的实效内涵。

确定以“生态城市”与“地区产业支持中心”的城市设计主题。

在“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环境主题下,城市设计致力于设计松山湖产业园可能拥有的特别的生活方式,创造社会学领域的差异,使这里成为珠三角地区一个非常特殊的新城:从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的辐射影响范围入手,使传统意义上城界或者区界的概念消失,建立对更大地区的吸引力。

二、规划构思1.选择城市设计的目的城市设计以设计一种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对人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以积聚智慧和财富来保证本地区社会发展真正的可持续。

2.建立生态城市综合的生长系统重点设计城市生态安全空间系统与城市公共功能空间系统、城市交通系统和城市建设管理引导系统等四个涉及城市生长的公共系统。

这个系统既拥有一个具有明确空间组织能力的合理性,又形成了一个具有显著视觉影响力的城市特征性空间结构。

(1)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大公园系统利用松山湖优势资源设计生态和景观安全格局,在城市中形成大公园系统,从根本上建立城市的生态网络和有组织的雨水收集系统,保证形成未来松山湖产业新城最重要和永久的城市特征。

(2)与大公园系统相匹配的城市公共功能空间系统基于大公园系统建立松山湖产业新城的公共空间秩序和组织公共性服务功能,城市设计确定了城市空间生长的逻辑,并以此构筑城市独特的生活方式。

城市设计将生态理念和人文特色注入在湖区、滨湖、山谷地休闲带和森林公园设计中,形成具有城市景观特征的公共开放系统,作为通向湖区和功能间联系的景观对话方式和绿色渗透空间。

(3)与自然环境有机相融、提供有序服务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多元和多标准的交通模式城市设计建立了基于松山湖产业新城各种出行需求的半小时或一小时的生活、工作圈,并相应的组织非均衡的公共交通服务系统,从而支持新城非常规性的社会构成特征和空间布局。

城市设计所确定的道路线型、竖向和断面,减少了道路设计对自然丘陵的简单破坏,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特征的尊重。

对速度的控制和影响也改变人们的生活节奏,塑造独特的城市景观特征。

与自然山水景观相融合,与融于浅丘、谷地的功能性建筑相联系的人行步道系统、自行车系统和利用松山湖的水域资源设计的新城特有的景观和交通合一的水上交通模式,支持全新的生活或者工作的出行方式。

(4)有序、有理的城市建设管理引导系统结合多中心的城市核心空间布局进行建设密度分区、高度分区和公共开放度分区,明确城市建设的控制与弹性资源分布,建立有序、有理的城市建设管理引导系统。

3.城市功能空间设计以保持生态理念的环境品质,融合自然的空间模式,以设计新的工作模式为标准,进行办公、研发功能区进行规划设计,力求形成珠江三角洲地区独一无二的商务活动平台。

以服务制造业为目标,城市设计在空间上集中布局高级酒店群,催生特别的产业或者行业会所文化。

通过构筑松山湖产业新城的社交平台,构筑松山湖科技产业新城特殊的社会氛围,使之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或者文化的“大会所”。

设计多功能、多场景、多元的和高标准的商业服务、滨湖特色的休闲、居住生活等功能空间,演绎松山湖科技产业新城差异性的城市功能内涵。

4.设计物质空间的“尺度”和文化的“标准”城市设计对湖区、建筑、水位和地形等可以控制的资源要素进行了预期的“尺度”设计,并提供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建筑设计通则、景观设计通则等规范性文件,为建筑和环境设计界定了明确的设计标准。

5.设计松山湖产业新城的大地景观特征,形成城市空间秩序确定松山湖产业新城用地范围中不可建设及必须维持自然生态风貌的地区,并利用其特征建立永恒的城市建设控制秩序,以表述“生态城市”的特色。

三、规划实施城市设计与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建筑师一起完成了对包括文化营、大学和生产力基地等设施的设计,在生态城市的主题下,以适合的方式保护和利用了属地原有的自然和人文历史资源,表现“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空间意向。

项目三: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规划及总平面设计项目规模:用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一、项目概况东莞市为完善城市功能,发展新的产业,以及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决定选址在松山湖规划建设校园区。

受东莞市的委托进行松山湖校区规划,松山湖独特的自然风貌以及新城的建设标准赋予本项目一次难得的塑造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的机会,规划对塑造新型校园特色进行了探讨。

二、规划设计1.规划依据上层次城市设计所确定的城市功能结构,汇同建筑师、高校教育专家共同探讨当代教育产业及校园空间演化的方向,对新城科教区整体发展结构作出判断,作为理工学院空间环境生长的依托。

具体规划模式是在整个科教区建立开放式、资源高度集约、共享的教育公共服务链。

各校区结合自身需求与公共资源链接驳,使科教区形成与周边院校协同发展的教育集聚地。

理工学院是其中的一个发展单元。

2.理工学院新校区规划从创造共生环境空间出发,保护山谷空间的开放性和生态性,以强调地貌特征的空间结构明确地区城市环境特征。

规划改变了以往单一、规整化的高校建筑群体的空间环境特征,利用丘陵、植被,有机安排建筑功能空间,建立多元化的、独特的人文环境特征。

3.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将校区内的建筑按照功能类型分组,邀请12位国内优秀的青年建筑师分别负责,在建筑设计指引和松山湖通用建筑设计准则的引导下协同设计,为新校区设计出高品质且独具特色的物质空间载体。

4.实施过程中,由规划师组织,将松山湖、校方、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施工单位等各方得到有效充分的合作与沟通。

规划师通过总体环境意向、建筑群体表达、道路服务方式、自然生态系统及公共活动系统的严格控制和把握,使得各专业的工作围绕既定的设计原则与目标逐步实现,通过多专业、多角度的合作,使新校区的环境营造更趋于合理和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