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The Songshan Lake Hi-tech Industrial Park Plan of Dongguan in China说明书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2年8月目录一、项目提出·现状概况1.项目提出2.现状概况二、科技产业·生态1.科技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包容性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科技产业园三、现状·未来1.东莞产业发展概况2.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景3.从“人”字到“个”字—市域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4.东莞主城区“三位一体”的空间结构及职能分工5.国际﹑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典型范例四、选址·定位1.优越性2.前瞻性3.目标与定位4.综合生态新城基本条件5.产业发展特征五、构思·设计1.规划原则2.总体构思3.发展规模4.形态与结构5.生态功能布局6.用地功能分区7.用地规划8.景观设计9.交通体系10.绿地系统11.配套设施12.形象策划六、安全体系1.环境保护2.生态安全3.综合防灾4.环卫规划七、信息化规划八、市政工程专项规划1.给水工程规划2.污水工程规划3.雨水防洪工程规划4.电力工程规划5.电信工程规划九、分期开发指引十、近期建设规划十一、开发模式1.开发指引2.分期开发3.管理模式4.融资渠道5.开发模式十二、附件附件1:广东省人民政府(粤府函[2001]444号)“关于同意扩大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附件2: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环境影响的评价大纲环评结论及专家评审意见附件3: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纲要评审意见一、项目提出·现状概况1、项目提出“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正在形成一个都市区域,这里将成为21世纪卓越的工业、商业与文化中心。
区域核心城市业已完成产业的置换和升级,中小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也在不断进行。
从1991年至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2846.8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7.2%。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东莞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东莞凭籍区位优势成为我国外向型加工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交通沿线形成高度的城镇化地域。
但从发展竞争能力上,其城镇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空间构成尚表现出城镇化初级阶段的特征,距现代城市化的要求尚有相当距离。
因而,改善城市发展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整合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要素之空间配置,提高中心城区的竞争实力,成为发展的必然。
根据广东省委指示,东莞要抓好城市现代化建设,使它从出口加工基地型城市向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转变,并与广州、深圳协调发展,共同构成珠三角组合城市群。
在此基础上,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和“一网两区三张牌”,将现有市区—同沙—松山湖科技园区的功能整合为一个整体,建设东莞“主城区”的构思。
东莞市委、市政府为落实上述构想,把位于莞深高速与常虎高速公路接驳区段的松木山水库周边地区建设成为全新的生态型科技产业新城。
简称“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意喻东莞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如苍松劲柏、长盛不衰、长青不老。
具体地说,就是以高速公路交通枢纽为中轴,对松木山水库周边地区重新进行规划,合理布局“产、学、研、景”功能,保育性开发该地区,既保留原有的自然风光,又增添现代化的高新区气息,整个“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控制面积约59.43平方公里。
统筹规划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确定本世纪前1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相关配套设施的总体规划,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拓展更大的空间,是保持和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总体优势的一项重大决策,从而实现东莞市制造业基地向国际制造业名城转变;同时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建设将构造东莞重要的科技产业中心,适应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需求,成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器,实现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此外,随着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必将形成一批具有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卫星城镇,大大提高城市化水平。
2、现状概况(1)地理位置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东江下游,北靠广州,南依深圳,东邻惠州、博罗,西隔珠江与番禺相望,处于穗、莞、深、港经济走廊的黄金地段。
东莞市境内东南部和中部为丘陵,北部为东江流域平原,西部和西北部濒临珠江口,是河涌交错的水网地带,形成了自东南向西北倾斜的地势。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处于东莞中部大朗、寮步和大岭山三镇围合区域,属丘陵水系发育地区,位于莞深高速公路中段,距离广州83公里、深圳35公里、莞城25公里。
(2)气候条件规划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靠近南海沿岸,受季风气候影响,四季分明,冬夏季风交潜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日温差小。
年均气温为22℃,一般年份最高温度36℃,最低温度3-4℃。
正常年份,年降雨量为1800-2000毫升。
年日照时间为200天以上,雨季40-60天,无霜期在350天左右。
规划区气候适宜热带、亚热带水果、花卉及多种蔬菜的生长,不少产品在港澳占有重要地位。
(3)生态环境规划区大量的森林覆盖和自然水体,加上地处低纬,日照时间长,大气对流旺盛,空气交换量大。
其中常风风速比广州大0.8倍,比深圳大0.5倍,自净能力强。
适宜开发高科技研发、产业、旅游、度假。
(4)淡水资源规划区依托松木山水库供水,水资源极为丰富。
水库总库容6520万立方米,集雨面积54.2平方公里,建有日产10万立方米的大型自来水厂。
随着东江引水工程的建设,区域性供水系统形成,中西部供水能力完全能保障本地区的开发需求,规划将松木山水库定性为景观水系。
(5)对外交通规划区有多种交通体系交汇。
高速公路包括莞深高速和常虎高速;快速道路包括厚大快速和莞蛇快速;一级公路包括莞长公路和莞樟公路;国道有107国道;一般公路包括石龙大道和杨朗公路。
(6)生态资源气候舒适宜人,青山、碧水、树林形成了独特的生态资源。
生态资源包括植物密集区、自然生态区、一般植被区、人工生态区和水生态区,各类生态资源类型如表1。
表1: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生态资源评价表(7)用地评定规划区总用地面积59.43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设用地42.07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70.79%,不可建设用地17.36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29.21%,各类用地的构成见表2。
表2: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用地评定表(8)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包括工业用地、镇村居住用地、养殖用地、已平整用地、水库、鱼塘、园地(林地),总用地为59.43平方公里,已建设用地为1.62平方公里,见表3。
表3: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现状用地汇总表(9)旅游资源规划区虽无著名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但这里气候舒适宜人,青山、碧水、树林形成了独特的旅游环境,十分适合以休假、疗养为特色的旅游业之发展,尤其临近穗、莞、深、港国际旅游业发达、生活水平较高的珠三角地区,莞深、常虎高速公路、虎门大桥的建设,游客来源远达珠三角粤东、粤西,远景发展十分可观。
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还可能吸引北方旅游淡季的内地南下游客。
现代科技产业旅游区同传统省级旅游胜地虎门、威远岛、仙鹅湖和岭南特色的可园、茶山南社结合,构成旅游的整体优势。
(10)基础设施●港口东莞凭借位于珠江出海口的地理位置,近年来大力进行港口建设,发展航运事业,初步建立起了内河航运和沿海航运相结合的航运体系。
近年来重点建设了莞城港、石龙港、太平港口岸,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可依托的虎门港口距离为25公里。
1984年太平港设立海关,为国家一类口岸,开通直达香港的定期客货航运。
199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将东莞沙田货运港与太平客运港合并,定名为虎门港,并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开展客货运业务,为东莞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又开通了一条新的航线。
建设中的虎门港,已建成2000吨级至35000吨级泊位11个,设计能力600万吨。
1999年,内河通航里程598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338万吨。
●电力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高标准建设电力生产供应设施,形成了以大电网为基础,分布在各镇区的电厂、变电站为骨架,通达各乡的较为完善的供电系统网络。
东莞2000年完成供电量178.03亿千瓦时,网供电量居全省之首。
随着经济形势的持续好转,一批新的供电设施正在建设。
●电信东莞已拥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字数据网、分组交换网、移动通信网和SDH传输网等,在全省、全国均居领先水平。
近年来,邮电部门向社会推出了国际互联网、视聆通、传真存储转发、电子邮箱等多种新业务,通讯技术形成宽带化、智能化、综合化、个人化方向发展。
邮政储蓄、邮政广告、特快专递等新的邮政业务不断拓展。
●给水目前规划区已有10万吨松木山水厂,向大朗镇供水,其中部分水量可供园区近期开发建设使用。
中远期可进一步利用东莞中西部供水系统双向供水网络为园区供水,松木山水库作为景观水源。
二、科技产业·生态1、科技产业园与生态环境的包容性科技产业园在当今世界的发展非常迅速,已形成了一批世界著名的高科技的产业园区,如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台湾的新竹已成为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的象征。
这些著名的高科技产业园不仅具备尖端的研究机构、世界一流的科技水平、一流的科研人才,而且还具有一流的生态环境。
也正是由于其如此诱人的综合品质而被世界发展中国家所追逐。
高科技产业代表着科技进步的产业,一般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光机电一体及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领域。
高科技产业区建设必须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求靠近智力密集和工业发达的城市、交通和通讯便捷、环境优美、地理区位优越等。
而环境优美已逐步成为现代高科技产业园的象征。
高科技产业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在减少,治理污染的能力在加强,环保意识更强。
而且从过去长远的工业发展过程来看,工业侵占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低成本低产出的运作模式使大气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这在工业发展中国家表现得特别明显。
环境的破坏正使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
但是人类也在不断的发展,人类更需要生存,所以也就必须要生产。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类的生产手段越来越丰富,技术不断提高,资金也越来越雄厚,抵御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加强。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正是一切最有意义的工业革命。
而经济全球化又为它推波助澜,许多发展中国家可以借助于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来发展高科技产业,同时求得环境的保育和土地产出的提升。
科技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生态环境却为人类的文明提供了空间,人类不仅需要有崇高的文明,还需要有良好的生存环境,而科技产业与生态环境的结合为人类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条件,科技产业才是人类发展的真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