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一、东莞松山湖概况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是2001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处于穗港经济走廊中段,南临香港、深圳、北靠广州,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松山湖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坐拥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是一个生态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的区域。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已成为东莞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推动器,将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乃至当今世界高新园区的示范新城。
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
规划人口:30万人。
发展定位根据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开发的基础背景及东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结合其选址区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土地容量,综合研究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性质为:具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强烈科技创新能力的以先进工业、高新科技产业和大学园区为主的综合性生态新城,与东莞、同沙组团共同构成东莞市“三位一体”的主城区。
功能定位体现如下特点:?成为东莞市未来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推动器;?成为珠江三角洲乃至当今世界高新园建设的示范新城;?成为东莞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技术中心;?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卫星城镇,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松山湖组团与莞城、同沙共同构成东莞市“三位一体”的主城区。
规划构思生态型新城是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主题,它既是以产业为核心的产学研集聚区,更是具有一定规模和中心职能的城市功能区。
因而规划将城市的生长过程:“生息环境—劳动发育—城市繁荣”与产业链生长过程:“产—学—研”置于松山湖特定资源环境下,将人工空间有机融入自然空间,创造生态型新城。
遵循?自然生态核心—把握原始生态的脉络,以松山湖为中心,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的生态型城市;?自由富于秩序—融于自然的人工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与规划的城市空间的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滚动开发模式—落实时序推进的空间。
采用多组团、系统化布局模式适应项目引进与滚动开发;?弹性布局原则—赋予整体统一的主线。
简洁的交通体系与组团式的结构模式便于弹性开发。
空间布局1.北部区:高科技产业带十平方公里的北部区,是承接高新科技企业、研发中心与企业总部的重要载体。
以松山湖大道为界,北边重点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目前已聚集华为、易事特、生益等52家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效益好的高端产业,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制造等产业集群。
松山湖大道以南的区域重点引进研发中心、总部,正在建设IT研发园、创意设计园、生态文化创意谷等一批专业园,已引进产品质量检测基地、万科住宅研发基地等27家研发、总部企业。
月荷湖周边区域是创意生活区,已全面启动超市、住宅、餐饮、学校、医院、邮政、体育等配套设施。
2.中心区:教育研发区是松山湖的城市核心区,集行政、商务、教育、研发、商住、旅游等多项功能。
行政服务:是园区管委会及市直部门分支机构的办公场所,为企业提供一条龙的高效优质服务。
研发:建成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虚拟大学园等一批科技创新载体,聚集中小创业企业130多家;引进东莞中子科学中心、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华南工业设计院等一批大型科研机构。
教育:拥有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等院校,形成了从幼儿、中小学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纵向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并举的横向教育链。
商住:拥有松湖花园、锦绣山河、万科松山湖1号、长城地产等居住配套,及酒店、银行、超市等生活配套。
旅游:拥有东莞新八景之首的松湖烟雨,以及沟谷、紫薇园、中心公园等一批生态旅游景点,是市民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
3.东部区:台湾高科技园东部是松山湖重点打造的台湾高科技园,规划建设大型晶圆项目基地、先进IT制造基地和生活配套区,以承接台湾高科技产业大项目和研发龙头企业,建成一个具有浓郁台湾特色的国际一流高科技园区。
4.滨湖区:国际总部研发区这片区域将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的总部、研发中心等,成为松山湖的科技核心区。
这里将适度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打好生态“牌”,做好水“文章”,彰显松山湖的生态之美,以生态之美带动园区的科技招商,聚集科技资源和人才。
主导产业松山湖科技产业园逐渐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及光电、机械及汽车配套、高档服装及织物、家具及建材、五金塑胶等主导行业为主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行业间和上下游产品之间的产业配套体系完善,结构合理,效率卓越,具有较强的国际际竞争力。
研发中心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坚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人才引进,加快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研发机构、研发型企业和服务于科技发展的项目,努力建设成为东莞的科技中心。
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东莞市产品质量检测基地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东莞中子科学中心(筹)中山大学东莞研究院(筹)专业技术平台:生物医药孵化器创意产业孵化器稀土纳米材料工程中心微电子材料研发中心光电子应用研发中心医药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微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智能玩具共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生益科技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易事特UPS电源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及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万科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新能源ATL研发中心晶广半导体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研发中心东阳光药物临床试验平台招商对象截至2008年底,松山湖共引进创新型科技企业290家,其中总部型研发型大中型企业86家,国家级、省级大中型研发机构32家,中小科技开发企业148 家,其中包括华为、中国无线、易事特、Celestica Electronics (Dongguan) Ltd.等知名企业。
、二、广州中新知识城总体定位:知识城定位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识经济高地;汇聚全球精英人才,创造生态型国际化宜居宜业新城。
打造成为一个引领广州、广东以至中国产业高端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要在知识城汇聚全球的精英人才;要把知识城建设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生态宜居新城;要使新加坡先进的管理经验与中国国情相融合,在知识城得到成功的运用。
“北有中关村,南有知识城”。
首期开发重点在数字化图书馆、南洋理工大学海外分校、会展中心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
广州开发区目前已与新加坡当地商会机构签订了招商合作协议,与南洋理工大学签署了教育合作和项目引进的合作协议,并与中科院及其广东分院初步确定了合作框架和一批合作项目,拟在“知识城”规划建设省院合作核心载体。
规模:规划总人口54万人,其中就业人口27万人。
规划范围123平方公里,建设用地60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建设用地约6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占55%。
重点产业:发展研发服务、创意产业、教育培训、生命健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与环保、先进制造八大支柱产业,形成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高附加值制造业为支撑,宜居产业为配套的产业结构。
其产业发展契合国家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战略方向,将突出产业高端集聚、形成知识经济高地的功能。
目前正谋划引进一系列高端研发机构、高端产业园区、国际著名大学分校、跨国公司总部、科技项目孵化基地、公用设施等重大项目。
战略定位:立足珠三角,辐射华南,面向全球,服务全国,影响东南亚,努力建设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先行区、知识经济的高地、推动珠江三角洲产业转型的强大引擎、中国—东盟区域性创新中心和生态宜居的新城区。
中新知识城选址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广州科学城北区的范围。
按照规划与设想,知识城将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战略布局的核心区,成为引领珠三角、广东省乃至中国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成为海内外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成为产业、环境和社会相得益彰、和谐发展,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生态宜居新城;成为新加坡先进管理经验与广州市情、中国国情相融合并得到成功运用的示范区。
中新知识城借鉴新加坡先进的规划建设理念,以绿带和周边地区构成区域生态网络系统,科学规划城内路网与功能分区,共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个新市镇,首期将开发约6~10平方公里的启动区。
中新知识城将建设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并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人与建筑、自然和谐共存。
重大项目谋划: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谷、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研究院、未来体验中心、中新工业技术研究院、珠江创新论坛、中国—东盟创新中心、世界百名领军型华人科学家创新园、世界研究型大学分支机构、国际健康医疗中心、中新知识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交通:选址位于广州市东北部萝岗区九龙镇。
其中心区域距中心城区30多公里,距白云国际机场约24公里,距广州科学城约26公里。
规划强调区域一体化发展,通过城际铁路、地铁等绿色快速公交和高、快速路联系,构筑与市中心区、广州空港等重要节点的快速通道,逐步建设成为广州东北部的城市副中心,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结构:规划结构强调城市的紧凑发展,由三个新的市镇组成多中心多等级的新城结构,北部新市镇发展新兴产业,中部新市镇打造成为整个知识城的中心,南部新市镇作为次中心。
生态:规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低碳城市的营造,尊重既有的生态脉络,保留主要山体和水系等蓝绿基底;构建两条各约500米宽的绿道,联系两侧山体,可作为生物迁徙通道,保护区内生物的多样性;强调生态空间与产业、居住等空间的渗透,还突出了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新技术的应用。
产业布局:按“一核两区多园”布局产业。
一核:即以行政区、商业区为中心,重点发展研发服务业、创意产业、教育培训业、生命健康服务业、形成中心知识城的核心区。
两区:北部产业片区以现有工业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生物技术产业;南部产业片区主要依托科学城,重点发展信息产品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
多园:在中新知识城核心区和南北两个产业片区规划建设研发设计园、创意产业园、生物技术园、信息技术园,新能源产业园等园区。
社会文化:规划突出村民与城市居民互融的理念,村民安置区与城市居民区相融合,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强调社会和谐的宜居生态新城。
开发模式:知识城可容纳总人口54万人,其中就业人口27万,整个规划中,有123平方公里用地可供建设,按北、中、南三大块来建设三个中心镇,每个中心镇两侧还相应设置一些卫星镇,每个镇会设快速路联接,住宅以中低密度为主,容积率为0.6—3.0,住宅层数从低层的1—2层至最高的16—20层,只有一处有21层以上的住宅。
其中会设相关配套:如沿路商业广场、图书馆、公交中转站、医疗所、污水厂、中小学等,需要保留的文物古迹也予以保留,此外,还将会建包括南洋理工大学海外分校的3个大学,占地为166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