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肩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

肩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

【摘要】肩痹为肢体痹之一,是按肢体部位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

历史上对于肩痹相关论述有着丰富的文献记载。

通过对肩痹有关历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包括肩痹的病名、肩痹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对肩痹的论述,及肩痹的治疗等,以便能更清晰地认识肩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肩痹;肩周炎;肢体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源流;虚邪瘀;文献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12.015肩痹是以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肉筋骨疼痛、酸沉和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1]。

本病多因正气亏虚,肩部感邪或损伤所致。

肩为肢体部位之一,是风湿病的主要病变部位。

肢体关节症状是风湿病(痹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按肢体部位命名的风湿病即肢体痹,是指病位主要在颈、肩、臂、手、背、腰、骶、脊、髋、膝、足、腿等肢体部位的一类风湿病[2]。

肩痹为肢体痹之一,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

肩痹为常见风湿病,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历代中医文献有丰富的记载。

本文对有关肩痹的历代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对其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以便使肩痹理论能够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1 肩痹的病名古代医籍中关于肩痹的论述颇多,多以症状出现于各论著之中,如早于《黄帝内经》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就有“肩似脱”描述。

《内经》论述本病有“肩痛”“肩不举”等表现。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明确提出“肩痛”之名。

宋?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首次提出了“肩痹”之名。

明清医家对本病论述较为丰富,但多不在“痹门”论述,一般在“肢体疼痛”中论治。

《证治准绳》《症因脉治》等专设“肩背痛”,详细论述。

现代娄多峰《痹证治验》以“肩部痹证”对肩痛、肩背痛、肩臂痛、肩胛痛等统称,规范本病。

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首次完善“肩痹”理法方药。

临床上依其发病特点,还有不同称谓,如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五十肩等。

1.1 肩痛肩痛作为本病的最主要症状,最早见于《内经》,在《素问?缪刺论》中有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

”《针灸甲乙经》首次单独提出“肩痛”,曰:“肩痛不能自举,汗不出。

”另外,《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证治准绳》《症因脉治》等也论有“肩痛”。

根据疼痛的具体部位不同,肩痛又有不同的称谓:如肩后部疼痛连及胛背,称为肩背痛、肩胛痛;肩痛影响上臂甚至肘手部位者,称肩臂痛等。

如《内经》《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妇人大全良方》《东垣试效方》《丹溪手镜》《证治要诀》《医学入门》《赤水玄珠》《证治准绳》《寿世保元》《张氏医通》《症因脉治》《医学心悟》《类证治裁》《杂病广要》等论有“肩背痛”;《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东医宝鉴》《寿世保元》等论有“肩臂痛”;《备急千金要方》《经历杂论》论有“肩胛痛”;《丹溪摘玄》有“肩膂痛”;《杂病源流犀烛》有“肩前痛”“肩后痛”等。

因均以肩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他部位的疼痛是由于肩痛而引起,故可统称为肩痛。

《医林改错》明确把肩痛归为痹病。

因为肩痛是本病最主要的症状,故也成为历代文献对肩痹最常用的称呼。

即使现代文献也多以肩痛作为病名来代替肩痹,甚至相互通用。

其实两者是有所不同的,肩痹虽然以肩痛为最主要症状,但还包括肩强不适、肩不举等多种临床表现,因此名称有待进一步规范。

但由于历史、习惯等原因,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肩痛可能还会被使用。

然而,为了学科的发展和规范化建设,在不违背科学原旨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肩痹一名。

1.2 肩痹《针灸资生经》首次提出了“肩痹”之名,其曰:“肩外俞治肩痹。

”另外,《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论有“肩胛周痹”。

《针灸甲乙经》还论有“肩背痹”“肩背痹痛”“肩背周痹”等。

《针灸资生经》还有“肩痛周痹”“肩痹痛”等。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首次明确把肩痛归为痹病论述,曰:“凡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

”娄多峰把痹病着于肩部者称之为“肩部痹证”[5]。

娄玉钤《中国痹病大全》则把肩痹(肩痛)归为“上肢痹痛”论治[6]。

其后在《中国风湿病学》中最早独立章节对“肩痹”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调护预防等进行论述,完备其理法方药[7]。

随后在《风湿病诊断治疗学》中首次把肩痹作为肢体痹之一进行论述[8],其后被《中医风湿病学》等所采用[1]。

1.3 漏肩风(露肩风)“漏肩风”也称“露肩风”,是民间对本病的俗称,最早作为症状见于清?陶成熹《惠直堂经验方》,后高秉钧《疡科心得集》首次作为病名论述:“漏肩风,肩骱?i楚,或疼痛漫肿,亦因风寒湿阻络而发。

”另外,《医学从众录》《伤科秘方》《临证会要》等也论有“漏肩风”。

1.4 肩凝症(肩凝风)肩凝症见于《中医伤科学》,简称“肩凝”,又称“肩凝风”,是肩痹的别称,《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称为“肩凝”,《痹证论》则称为“肩凝风”。

《中国痹病大全》《实用中医风湿病学》[9]论有肩凝症。

1.5 冻结肩(冷冻肩)冻结肩见于现代王兆铭《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类疾病》,又名“冷冻肩”,是肩凝症的别称。

因本病随疼痛逐渐加重,肩部活动也逐渐受限,最终肩关节完全不能活动,形成“冻结状态”,故名冻结肩,娄高峰等《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也称为“冷冻肩”。

1.6 五十肩(老年肩)因本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尤以更年期以后的妇女多见,故又俗称“五十肩”或“老年肩”。

见于《伤寒论选讲》《中国痹病大全》《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等。

2 肩痹的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有内外因素。

内因是正气亏虚,肝肾不足,筋骨失荣而退变;外因为风寒湿邪或外伤闪挫。

临床上多虚实夹杂,初病以实证为主,久病多以虚证为主。

2.1 感受外邪平素调护不慎,如睡时露肩,或空调久吹肩部,或正虚卫外不固,感受外邪,邪留筋骨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而致痹。

《灵枢?经脉》曰:“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拘急也。

”《针灸资生经》曰:“中年每遇寒月,肩上多冷。

”朝鲜?金札蒙《医方类聚》引《海上仙方》曰:“脾经受湿,令人走注疼痛,肩背手足俱疼。

”明?李?{《医“背肩手足痛如槌,湿在脾经故若斯。

”学入门》曰:“风湿多侵乎上,肩背麻木。

”孙一奎《赤水玄珠》曰:“有因湿热肩背沉重而痛。

”王肯堂《证治准绳》曰:“湿伤肾,肾不养肝,肝自生风,遂成风湿,流注四肢筋骨,或入左肩?k肌肉疼痛。

”清?秦之桢《症因脉治》曰:“外感肩背痛之因,……肺素有热,风寒外束皮毛,肺热不得泄越,而肩背肺腧作痛,此寒邪伤肺也。

外感肩背痛之脉,右寸洪数,肺经热壅,火邪所伤;脉浮而紧,表有寒邪,风寒外束。

”林佩琴《类证治裁》曰:“肺受风热,而肩背痛。

”“伤湿而肩背重痛。

”《疡科心得集》曰:“漏肩风,肩骱?i楚,或疼痛漫肿,亦因风寒湿阻络而发。

”近代张梦侬《临证会要》认为漏肩风乃“睡卧当门、窗露缝隙或墙壁罅隙之处,露臂、肩肘、腕于外,贼风虚邪乘于手太阳、少阳之络”而致。

2.2 正气亏虚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虚,或劳损过度,或房事不节,肾气衰弱,久而及肝,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生髓,肝肾亏虚,骨弱髓空,肩部筋骨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或素乏锻炼,肺气不足,身体衰弱,复受外邪,致经络不舒,气血凝滞而致本病。

如《灵枢?经脉》曰:“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虚则肩背寒栗,气不足以息。

”《针灸资生经》曰:“劳气失精,肩臂痛不得上头。

”《证治准绳》曰:“气不足以息而肩背痛。

”“有素虚人及病后心膈间痛,或牵引乳胁,或走注肩背。

”《症因脉治》曰:“内伤肩背痛之因,元气素亏,又复伤损,则肺气不足而作痛。

”“内伤肩背痛之脉,右脉浮大,按之无根,肺气不足。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背为阳明之府,阳明有亏,不能束筋骨,利机关,即肩垂背曲。

”“劳倦伤阳,脉络凝塞,肩臂作痛。

”尤怡《金匮翼》曰:“臂痛连及筋骨,上支肩胛,举动难支,由弱而风中之也。

”《类证治裁》曰:“肺气虚则肩背寒”“阳明脉衰,肩胛筋缓不举而痛。

”2.3 痰瘀气滞肩部长期劳损,或肩部猛然扭闪、搬重物用力过猛等,使肩部肌肉受伤,脉络瘀阻,闭阻不通,而发为本病。

或情志不畅,肝气失于疏泄,肩部经脉郁滞不行,气郁气滞而致本病。

或肝郁化火,灼津成痰;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损伤脾胃,痰湿内生,上阻肩背而致痹。

如《针灸甲乙经》曰:“肩背痹不举,血瘀肩中,不能动摇。

”《针灸资生经》曰:“因折伤,手腕捉物不得,肩臂痛不举。

”金?李杲《东垣试效方》曰:“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

”明?戴思恭《证治要诀》曰:“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背而上,致肩背作痛。

”“痰饮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疼。

”“其人素有痰饮,流注肩背作痛。

”《赤水玄珠》曰:“肺中有痰,流注肩背,皆能作胀疼。

”清?傅山《傅青主男科》曰:“两臂肩膊痛,此手经之病,肝气之郁也。

”《症因脉治》曰:“内伤肩背痛之因,……肺热叶焦,复有触发,则肺气怫郁而作痛。

”“内伤肩背痛之脉,……寸口脉盛,按之数实,气壅肺实。

”程国彭《医学心悟》曰:“风邪痰气,互相鼓煽,痰饮随风走入经络,而肩臂肿痛。

”《类证治裁》曰:“痰饮流入四肢,肩背手臂?i痛软痹。

”综上所述,肩痹内因为正气亏虚,如年老体弱,肺气不足,肝肾亏损,筋失濡养,关节失于滑利;外因以感受外邪、劳损多见,如风寒侵入,寒凝经脉,或外伤闪挫,局部瘀血,经络痹阻,但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10]。

其基本病机是肩部经脉痹阻,筋骨失养。

病位在肩部,可涉及颈、背、臂等,与肝、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

病性总属本虚标实之证。

急性发病多为外伤、外感引起,多属实证;久病迁延,正气亏虚,肝肾不足,多属虚证。

3 肩痹的主要表现“肩似脱,?似折。

”(《阴阳十一脉灸经》)“头项肩痛。

”(《素问?缪刺论》《证治准绳》)“背曲肩随。

”(《素问?脉要精微论》)“绕肩胛引颈而痛。

”“支痛及转筋,肩不举。

”(《灵枢?经筋》)“肩背颈项痛。

”(《灵枢?五邪》《备急千金要方》)“肩不遂。

”(《金匮要略》)“肩胛周痹。

”“肩中热。

”“肩不可举,不能带衣。

”(《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肩痛欲折。

”(《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肩背髀痛。

”“肩肿不得顾。

”“肩背痹不举。

”“肩重不举。

”“肩胛中痛。

”“肩痛不可举,引缺盆痛。

”“肩肿引缺盆。

”“肩肘中痛。

”“肩肘节酸重。

”“肩痛不能自举。

”“肘痛引肩不可屈伸,振寒热,颈项肩背痛。

”“肩胛小指痛。

”“肩痛不可自带衣。

”“肩背头痛时眩。

”(《针灸甲乙经》)“肩背拘急。

”(《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方》)“肩臂痛不得上头。

”“肩重痛不举。

”“肩痛,痿痹不仁。

”(《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肩肿不能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