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疏导妥善化解服刑人员不良情绪——服刑人员陈某焦虑烦躁情绪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兰州监狱:董红梅【基本案情】陈某,男,汉族,41岁,甘肃省兰州市人,小学文化程度。
1991年5月因犯盗窃罪,被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八年,1996年10月刑满释放;2007年7月20日因犯盗窃罪、销售赃物罪,被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八千元(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七千元;犯销售赃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一千元,数罪并罚,决定执行七年,并处罚金八千元。
)现在兰州监狱服刑,2008年7月23日入监,2010年9月20日减刑一年一个月,现余刑二年。
陈某曾经在所有干警眼中一直算是一个非常配合的服刑人员,而他之所以会有如此好的表现,主要是因为他拥有一个让其他服刑人员都非常羡慕的家庭,陈某年迈的父母,非但没有因为他被判刑入狱而放弃他,她的妻子更是独自抚养孩子,多年来始终对他不离不弃,这些都让他在万分感动之余,也不禁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在监狱中好好改造,积极表现,争取能以一个全新的面貌早日出狱,融入社会与家人团聚。
在服刑的一段时间里,他的情绪发生了很大的负面变化,主管队长发现他话少了,老是在监道里走来走去,也不跟同犯进行沟通。
起初,只是见他很沉默,仿佛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后来,开始变得脾气暴躁,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横鼻子竖眼,最后甚至发展到了与其他同犯发生口角争执的地步。
对于他身上发生的这些变化,管教民警既焦虑又担心,焦虑在于怕他一时的冲动想不开,毁掉他之前所有劳动改造的成果,担心这样下去对他本人和监区都有害处。
为了能够尽快了解清楚他突然发生变化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管教民警决定申请服刑指导中心专业心理咨询介入,并开始安排他在网上接受心理辅导与治疗。
陈某于09年3月3日第一次走进了心理咨询室接受了心理疏导帮助,兰州监狱服刑指导中心的民警运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等心理学专业知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与求助者陈某进行沟通,经过几次咨询终于建立起了良好的咨询关系,让求助者陈某很快就敞开了心扉,把心里的苦闷尽数倾倒了出来,在咨询中他们发现求助者陈某出现焦虑、烦躁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陈某的妻子与他的父母和妹妹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不太融洽,妻子来探监时总是哭哭啼啼的,给他说一些自己在外面生活的不愉快等等这样一些话,并有提出离婚的意向,对他的情绪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一次咨询中陈某这样说:“刚入监的时候,家里人都挺好的,也没什么波动,,经过一年多以后,妻子在外面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和家里人生活不是很融洽,给我提出离婚的意向。
我想自己年龄也大了,好不容易有个家,可现在眼看希望又要破灭了。
所以,有种自暴自弃、破罐子破甩的想法。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服刑指导中心的民警对该求助者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认为家庭矛盾主要是婆媳、姑嫂矛盾,一般男性心胸比较宽阔,能包容一切;另外,年轻人思想灵活,容易沟通,只要先疏通陈某父亲和妹妹的认知,然后由父亲和妹妹用亲情的便利关系做母亲的工作,问题就不难化解了。
寻找到切入点后,服刑指导中心的民警及时向监狱领导和陈某监区的民警反映了陈某的情况,得到领导同意后,大家相互沟通配合,本着依法治监,确保狱内安全稳定,营造和谐社会,服务大局的理念,放弃休息时间,利用休息日立即起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以利于化解陈某的消极情绪。
酝酿成熟后马上与陈某的妻子、父亲、妹妹取得联系去接见室与他们沟通。
原来,陈某入狱后他的妻子带着孩子一直与公公婆婆在一起生活,虽然他的妻子一直对公公婆婆非常孝敬,但三代人生活在一起,难免在生活习惯、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存在差异,而这些原本看似不起眼的小矛盾,在经过多年的积累之后,终于爆发了出来,在与公婆发生争执后,陈某的妻子受不了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借着一次探监的机会,在陈某面前哭诉了一番,虽然直到探监结束陈某的爱人也没有再说什么,可这一次的见面,却在陈某心里深深地埋下了不安的种子,他害怕妻子最终会因为承受不住压力选择离他而去,他害怕年迈的父母从此无人照料,更害怕自己出狱之后面对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家。
掌握了这些情况后,服刑指导中心的民警们意识到,虽然陈某的心理出现了问题,可问题的症结却不在陈某身上,而要想让陈某继续安心服刑,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化解他妻子与父母之间的家庭矛盾,排除他的后顾之忧。
陈某的父母与妻子虽然存在着矛盾,但毕竟只是生活上的一些小分歧,而在对待陈某的态度上,他们却惊人的一致表示关心。
另外,父母、妻儿的生活情况也是陈某心里最为牵挂的。
于是,服刑指导中心的干警又用DV机将陈某在监狱中的生活情况,劳动改造中积极要求进步的状况一一记录下来,并带着这份影像资料走访了陈某的家。
当陈某的家人看到这一份来自监狱的特殊礼物,再加上他们耐心细致的调节与疏通,陈某的父母与妻子很快摒弃前嫌,并重拾和谐家庭的氛围与欢笑。
为了让陈某能够在第一时间直观地感受到温馨的家庭氛围,他们又将陈某父母与妻儿的生活状况,以及亲人们对他的支持和劝告记录下来(妻子:每个人都有走错路的时候,我们都会给他一次机会,但是希望他自己能够争取改正这个错误,就是重新做人。
最不容易的还是他的父母,这么大岁数了,我心里也特别愧疚,我觉得他对父母的愧疚应该更多,希望他自己能够想明白这些道理。
母亲:现在我们也希望他积极改造,快点回来,对我们大家也好,对他们小家也好,这样我们一家人就团聚了,一河的水都开了。
)带回监狱放给陈某看。
看到影像资料的陈某,彻底放下了心中的顾虑与担忧,重新回到了原来的那个积极要求进步的他。
两年多来,通过兰州监狱服刑指导中心民警们的辛勤工作与咨询过程中的疏通、启发帮助,求助者的人格得到了逐步的完善,他在不断地成长,无论从思想上、情绪上、行动上都发生了乐观、可喜的转化。
陈某欣慰的对服刑指导中心的民警们说:“我刑满释放后一定照一张全家福送给你们!”现在的陈某在劳动改造之余,想的最多的就是服刑期满后他要如何与家人一同将生活经营的更加有滋有味,做一名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焦点问题】心理咨询工作在监狱环境下的特殊运用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知识通过特殊的咨询关系,促进个体生活更加幸福,情绪更加积极,人格更加完善的各种形式的活动。
本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使每一位服刑人员在服刑期内更加阳光,积极,健康的改造,使每一位服刑人员在刑满出狱时人格更加完善,力求使每一位服刑人员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未来的生活中,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兰州监狱成立服刑指导中心,并将“专业心理咨询”模式引入工作方法当中,在监狱建设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务实,走出探索与进步的新路子。
但是,由于“心理工作”在我国仍然不完善,公众的信任与接收度较低,其在监狱环境中的应用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与探索,遇到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与矛盾颇多,仅在此案例中就突出了一下焦点问题:一.大多数人对“心理咨询”的误解,造成对心理咨询的排斥。
首先我们的管教民警对“心理咨询”的接受与信任度不高,服刑人员在监狱相对闭塞的环境里更加对这项工作认识不清。
比如:某些管教干警认为:干了半辈子管教工作,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只靠她们几个女民警几个月所学的一点心理知识,动动嘴皮子,陪犯人聊聊天,能解决什么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服刑人员认为,觉得去心理咨询就是有精神病,神经病才去心理咨询,害怕别人说闲话等等原因,造成求助者被动来咨询的局面。
从而耽误化解不良情绪的时机,让不安全隐患在监狱蔓延、滋生。
本案例中陈某最初接受摄入性会谈的理由仅仅是由监区强制安排来咨询,本人抱着完成监区咨询任务这么简单与无知的态度走进心理咨询室。
这一问题仅靠服刑指导中心的宣传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才可以解决问题,让求助者意识到问题后自己积极主动申请心理咨询。
二、心理咨询工作对个体辅助作用在监狱心理咨询中遇到的问题心理咨询工作的经典诠释——助人自助。
但是对于在监狱关押的服刑人员来说,这样的心理咨询工作必定有其局限性,这样一个突出的矛盾是我们工作的最大障碍。
从本案例中寻找一些线索,陈某情绪障碍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家庭关系危机与自我效能感的缺失,这是服刑人员普遍遇到的问题,同时这样的问题对服刑人员的伤害巨大。
家庭关系危机使其在改造过程中看不到希望,极大的打击其主动性,改造的内部动机受挫,然而仅凭一己之力改善家庭关系对一名服刑人员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这种情况下要求来访者自助显然是不现实的。
同样,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无能为力感又极大的挫伤了陈某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必定带来人格方面深层次的伤害。
综上两个方面的原因,要求服刑指导中心的工作务必主动介入求助者的问题解决与干预治疗。
另外,从深层次的角度思考,服刑指导中心需要得到必要的法律权利对监狱管理进行部分干预。
也许服刑指导中心是否具备监狱管理话语权这个问题犹如心理咨询师是否具备处方权一样值得人们激烈讨论,但相信科学,人性化的管理与法制体系是大家所期望的。
【处理结果】一、运用心理学知识与方法对求助者进行多次心理疏导,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认知,提高其适应能力,并不断完善其人格。
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与求助者的家属沟通并进行家访,妥善化解家庭矛盾,消除服刑人员的后顾之忧,化解了不稳定因素,使其安心服刑改造。
以上处理结果对提高监狱教育改造质量,消除监管安全隐患,营造文明和谐的监管环境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启示与经验】兰州监狱服刑指导中心民警妥善运用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则与方法,疏导、化解此起服刑人员家庭矛盾引发陈某焦虑烦躁情绪的案例,是监狱服刑指导中心投入工作以来为服刑人员答疑解惑,化解不稳定因素的典型案例之一,该案的成功疏通诠释了“执法为民”的深层内涵,展示了监狱人民警察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光辉形象,是对监狱工作人道主义原则的灵活运用,是社会主义法治执法为民理念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监狱的根本任务是教育改造刑事犯罪分子。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刑事司法制度的的改革,要求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犯罪,必须关注罪犯的个体特征、再犯罪可能及再社会化的进程。
如何丰富和发展罪犯教育改造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增强罪犯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教育改造工作的科学水平,把罪犯改造成为身心健康的守法公民,使其再社会化后能适应社会、适应家庭、成为刑罚执行机关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新课题。
有些过去能过得去的事情现在过不去了,有些过去适应的做法现在不适应了,很多过去没遇到的问题现在不断产生,一些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也需要及时处理。
如本案例中服刑指导中心民警疏导服刑人员家属的认知并前往服刑人员家里进行家访的实例。
因此,监狱机关必须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将执法为民、程序正义、保障人权等先进的法治理念贯彻落实到监狱执法的各个环节,从而使监狱执法工作更加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更加符合法治建设的规律,确保监狱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