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班固历史观的异同
反映在对《史记》的整体安排上。按照“五德终 069 始”, 秦只能占一德, 但秦却分列为两纪; 而项羽 根本没资格列入“五德”的次序, 可他却被列入 本纪。还有《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 年表》等, 其对五帝、夏、商、周等均未按“五德终 学 始”所规定的“五行”递嬗的模式组织排列。班 报 固宣扬历史循环论及皇权神授说。在《律历志》 二
一、相同点
( 一) 都做过挣脱天命神学历史观的努力 1、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司马迁的认识论, 有承认天人感应、天命支 配人事的一面。如《天官书》历述秦汉时期天人 感应的事例, 最后还概括地指出, 人间发生的 事, “未有不”先由天象将天意显示出来, 接着人 间就相应发生反映天意的事件。在这里, 司马迁 陷入了天人感应、天命支配人事的圈子。但是, 司马迁的认识论, 还有怀疑天命, 以至不相信天 命的一面。如《天官书》: “幽厉以往, 尚矣。所见 天变, 皆国殊窟穴, 家占物怪, 以合时应, 其文图 籍禨祥不法。是以孔子论‘六经’, 纪异而说不 书。”这就是说, 占卜吉凶之书不可取法, 所以孔 子编次“六经”的时候, 只记载了异常的自然现 象, 那些占验天人感应的解说都弃而不载。这表 明, 司马迁对天人感应之说绝非坚信不疑。而且
新之义”。〔1〕( 百官公卿表序) 如在《陈胜项籍列传》中,
今之变的基本方法。他是要把历史事件的起因、
他采用贾谊《过秦论》中所言, 指出秦二世而亡 经过、结果进行全过程的综合考察, 从而找出历
是“仁义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在《诸侯王表 史发展的原因和去向。班固提出研究历史要“究
序》中, 他把秦亡归于“内亡骨肉本根之辅, 外亡 其始终强弱之变”, 〔1〕( 诸侯王表序) “列其行事, 以传
把折中历史机遇称为天时, “天时”这个词并非
的任务, 成功的则是“遇其时”, 〔1〕( 郦陆朱娄叔孙传赞) 失
指天神的安排, 而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败者则是“不知时变”。〔1〕( 窦田灌韩传赞) 这些都体现
客观趋势而言。他称王莽代汉是“亦天时, 非人 了他的历史发展变化的观点。
力之致矣”, 〔1〕( 王莽 传 赞) 这句话中的“天 时 ”即 是 如
固其理也。”这里, 司马迁揭示了汉初分封同姓 解释社会发展形态时, 认为“三王之道若循环,
是一种客观趋势, 这一方面是错误地反思秦亡 终 而 复 始 ”; 〔2〕( 高 祖 本 纪 ) 在 历 法 上 是 “三 王 之 正 若
的教训, 认为秦二世而亡是由于“无尺之封”的 循环, 穷则返本”。〔2〕(历书)这实际上就是董仲舒的
068 天之统的真命天子, 而是多次指出其 “明达”、
( 二) 都兼有保守与进步的双重性
“好谋”、“能听”的长处, 有“处顺民心, 作三章之
1、其保守性
约”的恭俭, 立国后“日不暇给”, “规模弘运”, 说
( 1) 宣扬封建正统历史观
明其得天下完全是人的作用, 并非出于侥幸。在
司马迁以血统论为依据, 建立一个以帝王
在《伯夷列传》中, 司马迁用历史事实对天命说 提出质疑, 明确表示了否定天命的思想观点。
班固是非常相信天人感应思想的, 这主要 表现在: 其一, 班固认为, “太极之元”分成阴阳 两极, 经过交错变化, 产生天地万物。其二, 班固认 为, 文 王 演 《周 易 》, 孔 子 述 《春 秋 》, “则 《乾 坤 》 之 阴 阳 , 效 《洪 范 》之 咎 征 , 天 人 之 道 灿 然 著 矣”。〔1〕( 五行志序) 其三, 班固认为, 历史上的盛衰兴 亡, 吉凶祸福, 都是天命所定, 说: “偶合有命, 悲 夫! ” 又说: 〔1〕( 窦田灌韩传赞) “亦有天时, 非人力所致 焉。”〔1〕( 武五子传赞) 班固虽然笃信天人感应论, 但其 在历史考察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事的作 用, 绝没有全然用阴阳灾异、天人感应解说历史 而不及其余。《汉书·艺文志》不收谶纬之书, 反 映出其人文主义倾向。《术数略》的各类小序中 阐 述 其 对 天 文 、历 谱 、五 行 、著 阄 、杂 占 、刑 法 等 方面的见解, 表达了对阴阳杂占、望星卜蓍的怀 疑与否定的态度。他重视人事的作用, 如对汉高 祖刘邦, 班固并没有以神意的祥瑞说明其为得
( 2) 以经济观点来解释历史
此。
司马迁认识到了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重要
性; 肯定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 “天下
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并试图 从 经 济 条 件 的 分 析 中 说 明 人 们 的 社 会 地 位 、思 想意识和社会政治制度。他在《货殖列传》中说 “凡编户之民, 富相什则卑下之, 伯则畏惮之, 千 则役, 万则仆, 物之理也”。班固在《食货志》中, 肯定食货为生民之本, “食足货通, 然后国家民 富而教化成。”在《西域传》中, 班固指出汉武帝 之所以能通使西域, 开拓疆土, 是由于“遭值文 景玄默, 养民五世, 天下殷富, 财力有余, 士马强 盛”。但是后来, 汉武帝连年发动对西域的战争, “师旅之费, 不可胜计”, 以至“民力屈, 财力竭, 因之以凶年, 寇盗并起”。这里既说明了经济发 展的重要性, 同时说明统治者的政策对经济发 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 班固看来: “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 帝王之功非 为中心的传授体系。这个从五帝到汉初的帝王
报
一士之略, 信哉! ”〔1〕( 郦陆刘叔孙传赞) 帝王的功业完全
传授体系把黄帝作为各民族的共同祖先, 是与
哲 是由人事决定的。
中华民族起源的实际情况不相符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的建立虽为民族大一统提供了依据, 但在封建
067
司马迁与班固历史观的异同
学
报
二
!
李 宏( 渤海大学 教育学院, 辽宁 锦州 1 21 01 3)
! 七
年
第
五
期
摘 要: 比较司马迁与班固在历史观上的差异, 对于研究《史记》、《汉书》乃至两汉历史有重要 意义。以天人关系、封建正统史观、历史进化、经济观点为着眼点 , 并分析原因, 力图找到学 习 两汉历史的门径。 关键词: 司马迁; 班固; 历史观; 差异 中图分类号: K2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8254( 2007) 05- 0067- 04 收稿日期: 2007- 06- 26 作者简介: 李宏( 1973—) , 女, 渤海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硕士研究生, 从事秦汉史和基础教育研 究。
三、原 因
( 一) 所处时代历史背景是决定彼此历史观 差异的重要前提
司马迁时代诸子各家学说尚在流行中, 使 他能从古代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中汲取营养; 司 马谈的以道家为主的学术思想和著史志向也对 司马迁有重要影响。但是, 司马迁毕竟是一个忠 于汉王室的地主阶级史学家, 他撰写《史记》的 目的说到底是为了维护封建政权的长治久安, 在时代与阶级的局限下, 随着地主阶级统治思 想的加强, 封建正统思想逐渐建立并渗透到史 学领域中来。然而, 在封建正统思想尚未一统天 下的局面下, 又给了司马迁在一定程度上实事 求是地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的机会。就是在这样 一个中国古代史学向封建正统史学过渡的历史 时期, 使司马迁成为中国古代进步史学家的优 秀代表, 同时也成为封建正统史学的开创者。
长时间里有各种社会力量、各种社会因素逐渐 出地表现出班固维护封建正统的观点。
积累决定的历史趋势。《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说
( 2) 宣扬天人感应说
西汉建立后, “以海内初定, 子弟少, 激秦之无尺
司马迁相信气数, 他说: “为国者必贵三五。
土之封, 故大封同姓以填万民之心。及后分裂,
上下各千岁, 然后天 人 各 际 续 备 ”; 〔2〕( 天 官 书 ) 他 在
尺土蕃翼之卫”。其次, 班固看到时势是历史上 世 变 ”; 〔1〕( 货 殖 列 传 ) 要 “以 通 古 今 , 备 温 故 知 新 之
个人取得成就的决定性因素。时势不是天的意 义”。〔1〕( 百官公卿表序) 这里不仅讲历史是发展变化
志, 而是个人所处的独特的历史环境。班固有时 的, 而且有借鉴历史的含义。他还总结历史上
极作用, 同姓诸侯成为分裂因素。这种分封同姓 等人关于阴阳五行灾异学说的论述, 并附会春
的作用的转化, 在司马迁看来, 如同事物发展由 秋以来至西汉末年某些史实, 企图表明五行等
盛而衰一样, 是由其自身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 自然现象的变异可以反映出政治上的得失, 而
决定的。
人们的貌言视听思的失当, 也可以影响到自然
!
中, 他把从太昊到刘秀的世代帝王更替, 按“五 !
七
德”之运排列起来。他认为周是木德, 继之者是 年
第
火德; 而秦以水德间之, 这与过去共工氏的运一 五
期
样“非其次序, 故皆不永”; 至汉高祖代秦继周, 应该是火德, 故汉应运而生, 这是“自然之应, 顺 时宜矣”。他说“高祖始起, 神母夜号, 著赤帝之 符, 旗章遂赤, 自得天统。〔1〕(郊祀志)”依照班固所说, 刘邦的得天下符合五德的顺序, 是神意的安排。
会
科
司马迁看到, 历史演进往往存在着某种客 集权政治下却成了封建正统论的滥觞。班固在
学
版 观必然性。这种客观必然性, 他称之为“势”, 就 《司马迁传》中批评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
是指历史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的产 此外, 还将项羽从帝纪中拉到列传; 把陈涉由世
物, 是社会各种客观条件的交替综合, 即一个较 家中也降到列传, 并抹去“由涉首事”的初功, 突
班固虽然相信历史循环论, 但是他并非把 界的风雨、水旱、寒暖、蝗灾、地震等各种变化。
一切历史事变都归于天意所定, 而是注重结合
2、其进步性
时势考察历史的逻辑发展。首先, 班固看到许多
( 1) 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历史现象的出现都是时势造成的, 都存在着深
司马迁的撰史宗旨就是“通古今之变”。“原
刻的内在因素, 因此主张“以通古今, 备温故知 始察终, 见盛观衰”, “察其始终”, 是司马迁通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