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基础知识.ppt

中药基础知识.ppt


黄连
应用举例
• (三)泻下药 • 大黄:泻下攻积,清 热泻火,凉血解毒, 逐瘀通经 • 火麻仁:润肠通便 • 甘遂:泻水逐饮,消 肿散结
大黄
应用举例
• (四)祛风湿药 • 乌梢蛇:祛风,通络, 止痉 • 秦艽:祛风湿,通络 止痛,退虚热,清湿 热 • 桑寄生:祛风湿,补 肝肾,强筋骨,安胎
一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六)宋金元时期
作者,宋代唐慎微,成书 于公元1082年,载药1558种, 附方3000余首。在集前人著 作大成方面作了极大贡献, 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古代方药 的宝贵文献。
一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七)明 代
作者,明代李时珍,成书 于公元1578年,共52卷,载药 1892种,附方 11096首,新增 药物374种。全面总结了明以 前的药性理论,保存了大量医 药文献,还介绍了植物学、动 物学等多学科知识,是我国科 技史上极其辉煌的硕果。


能 燥
坚 阴
第四章 药性理论
山茱萸

药性理论
四 药性理论
四 药性理论
四 药性理论
(二)五 味
作用 咸 味
能 下
泻下通便
能 软
软坚散结
淡 味
渗湿利尿 涩附于酸,酸涩并称 化湿醒脾,解暑辟秽,开窍醒神
涩 味 芳 香
四 药性理论
(三)升降浮沉
含义
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内、向外四种 不同的作用趋势。
四 药性理论
(一)四气
含义
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泻热 通便等 适应证:实热烦渴、热结便秘等阳热证
作用与适应证
寒凉药
温热药
作用: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 阳等
适应证:中寒腹痛、寒疝作痛等阴寒证
四 药性理论
(二)五 味
作用


能 散
解表、透疹、通经 脉 祛风邪 活血行气、除胀止痛 消郁散结
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六 中药的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十九畏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
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炮制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配伍 用药禁忌 用药剂量与用法
一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基本概念
中药 草药
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 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广泛流行于民间,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 欠规范的部分中药。
五 中药的功效
功效与应用的关系应用功效五 中药的功效•
功效分类
治疗功效
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保健功效
预防 养生
五 中药的配伍
含 义
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按照用药法度 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用。
配伍是中医用药的特点。是应用中药 的主要形式。
五 中药的配伍
目 的
1.照顾全面,适应疾病的复杂性。 2.加强药物作用,增强疗效,扩大治疗范围。 3. 相互制约减少毒性和副作用。
剧毒药
毒药
副作用
过敏反应
四 药性理论
(五)有毒无毒
中药毒性分级
正确对待毒性 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 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剂量过大; 误服伪品; 炮制不当; 制剂服法不当; 配伍不当; 药不对证、自行服药、 乳母用药及个体差异 等。


中药的功效
中药的功效----又称中药功能,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 下对于药物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是中医学关于 药物对于人体医疗作用的特殊表达形式。
能 行
四 药性理论
四 药性理论
延胡索
四 药性理论
(二)五 味
作用 甘 味
能 缓
缓和拘急疼痛 调和药性
能 补
补益气血阴阳
能 和
和中
四 药性理论
四 药性理论
(二)五 味
作用
能 收

敛肺止咳 收敛止汗

能 敛
收 敛 固 脱
止血止带 涩肠止泻 固精缩尿
四 药性理论
(二)五 味
作用
能 泄
通泄——泻下积滞 清泄——清热泻火 降泄——降逆气止呕 寒湿——苦温燥湿 湿热——苦寒燥湿 泻火存阴

中药的配伍
配伍关系
6.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 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相恶者,夺我之能 也”。

人参补气 莱菔子降气
五 中药的配伍
配伍关系
6.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 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相恶者,夺我之能 也”。

黄芩清肺 生姜温肺
五 中药的配伍
配伍关系
7.相反:两药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 或副作用。“相反者,两者不合也”。如十 八反药物。
五 中药的配伍
配伍关系
最早提出“七情”的当推《神农本草经》。 药物七情指单味药物应用和药与药之间的 配伍规律的七种情况。
五 中药的配伍
配伍关系
1. 单行:不经配伍,用单味药物治病。如清 金散、至圣丹、独参汤。
五 中药的配伍
配伍关系
2.相须:性能功用相类似的药物合用,能明 显增强其原有疗效。“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 石 膏 配 知 母
三 中药的炮制
(一)炮制的目的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臭、矫味, 以便于服用。
三 中药的炮制
(二)炮制的方法
修治——纯净、粉碎、切制。
应用举例
• (一)解表药 • 麻黄:发汗解表、宣 肺平喘、利水消肿 • 柴胡:解表退热、疏 肝解郁、升举阳气
柴胡
应用举例
• (二)清热药 • 天花粉: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 黄连:清热燥湿,泻 火解毒 •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 散风热 • 生地:清热凉血,养 阴生津 • 青蒿:清透虚热,凉 血除蒸,解暑,截疟
影响因素
一、药物性质 二、剂型和配伍 四、季节变化
三、年龄、体质、病情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二)中药的用法
一、汤剂煎煮法
1.煎药用具 2.煎药用水 3.煎药火候 4.煎煮方法 (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 泡服、冲服、煎汤代水)。 5.服药时间、服药方法
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毒性中药的用量范围
生巴豆 生半夏 生二乌 生马钱子 雄黄 砒霜 生甘遂 内服0.1-0.3g。 外用适量。 一般炮制后用。 0.3-0.6g,不宜生用。 0.05-0.1g,入丸散用。 0.009g,入丸散用。 0.5-1.5g,炮制后入丸散用。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
作者,梁· 陶弘景(公元 456~536年),成书于公元500 年左右,共七卷,载药730种,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对 于药物的寒热性味用朱、墨点予 于区别,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 无点为平;总括诸病通用的药物。 是《本经》之后对药物的又一次 总结。
二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一)产 地
道地药材
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 良、产量丰富、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 药材。


四川——黄连、川芎、乌头、贝母 江苏——薄荷、苍术 云南——三七、茯苓 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 河南——四大怀药(地黄、牛膝、菊花、山药) 山东——阿胶
乌头反贝母、瓜篓、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六 中药的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十八反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六 中药的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
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
(四)归 经
含义 归经意义
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1. 便于临床辩证用药。 2. 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 3. 同时还要依据脏腹经络理论,恰当选择用药。
四 药性理论
(五)有毒无毒
古代毒性的概念
是药物的总称,又指药物的偏性。是药物毒副作 用大小的标志。
现代毒性的概念
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水制——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 。
火制—— 炒、炙、烫、煅、煨。 水火共制——煮法、蒸法、潬法。 其他制法—— 制霜、发酵。
四 药性理论
(二)五 味
含义
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药味不止五种。一般淡附于甘,涩附于酸,辛香并称。 药味和可品尝出的药物的滋味有相当一部分不一致。
五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 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五 中药的配伍
配伍关系

中药的配伍
配伍关系
五 中药的配伍
配伍关系
3.相使:指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合用, 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相使者,我之佐使也”。
五 中药的配伍
配伍关系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副作用,能被 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畏者,受彼之 制也”。
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 物毒性或副作用。“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一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