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儿童文学》

浅论《儿童文学》

浅论《儿童文学》目录引言 (2)摘要 (2)一、儿童文学的定义 (2)二、儿童文学的类型 (2)1、儿童小说(定义、作品、代表作家) (3)2、童话(定义、作品、代表作家) (3)3、儿童诗(定义、作品、代表作家) (3)4、儿童散文(定义、作品、代表作家) (3)5、儿童戏剧(定义、作品、代表作家) (4)三、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关系 (4)四、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5)五、学校、社会、家庭对儿童文学的 (6)六、总结 (8)参考文献 (9)浅论《儿童文学》摘要:儿童文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与儿童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儿童文学在伦理道德、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和人际交往上对儿童具有积极地作用,影响儿童的精神世界和认知能力。

引言: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时代,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面临着比过去几个世纪都复杂得多的新语境。

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和电子信息媒介文化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同时,从内部和外部影响着当代儿童心智、健康成长。

在实际调研中选择了4所小学中300个儿童进行访谈。

内容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课外阅读氛围缺失。

访谈结果有17%的家长不给儿童买课外书,43%家长愿意给儿童买课外书但主要是《字词句篇》《作文精选》或各种冲刺,达标测试卷等。

16%家长从来不看书。

当中部分教师对儿童文学阅读认识也不明确,认为考试是正事,课外阅读影响学习。

二是课外阅读涉及范围窄。

调查300人中,喜欢阅读儿童文学占15%喜欢漫画卡通占38%,喜欢读辅导物占5%,喜欢作文选占27%,知道我国四大名著的只有45%。

三是拥有课外书少。

300个学生家庭中有课外书的占10%,儿童文学作品只占3%,绝大部分是各类期中、期末测试卷。

以上调查表明儿童文学对于当代儿童来说,本应该起到正面教育的作用,而事实上儿童被排斥在外。

急功近利和应试机制却在儿童成长中占了主导地位。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认识到。

儿童文学为当代儿童提供的丰富的精神食粮和心智的启迪及健康成长,是别的教育手段所难以企及的,这也是本课题越来越引起各界人士对其予以关注的原因。

关键字:儿童文学;儿童教育;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一、儿童文学的定义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婴儿文学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

跟一般文学作品一样,儿童文学也是根据儿童文学作家按照美的规律, 运用适应儿童的表现手段对文学进行创作, 以反映现实社会的美丑属性,表现儿童文学作家对现实生活美丑属性的审美意识(例如情感、趣味、观点、理想等),呈现为儿童乐于接受的、有优美形式的艺术形象体系,以激起儿童读者的美感, 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小读者多样的审美要求,引导小读者提高审美的能力、趣味和情操。

司徒秀薇在《怎样指导初小学生的阅读》一书里指出:儿童的行为均以“追寻快乐,减少痛苦”为原则。

因此,儿童文学最基本的原则在于, 引导儿童享受阅读的过程,简而言之, 就是能够吸引读者又能避免过长的描述。

当然,儿童文学并不是只要随便取材,而是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现善恶美丑,并对儿童有一定教育意义。

二、儿童文学的类型1.儿童小说以塑造儿童形象为中心、以广大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散文体的叙事性儿童文学样式。

它要求有以儿童形象为中心的人物形象或以儿童视角所表现的成人形象以儿童行为为中心而串连的故事情节、以儿童生活的背景和场所为主的环境描写。

优秀小说作品刘真的《我和小荣》徐光耀《小兵张嘎》叶圣陶《友谊》贺宜《森林里》何工潮《波浪里的孩子》张有德《妹妹入学》。

优秀作品赏析郑春华《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大胆而巧妙的构思,风趣的情节,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也深深吸引读者。

郑春华女,1959年生,浙江淳安人,回族。

中国作协会员。

1980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

作品曾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上海儿童文学园丁奖。

其代表作《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多年畅销,由它改编的同名动画片风靡全国,深受孩子们喜爱。

2.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

优秀童话作品金近的《小鲤鱼跳龙门》《狐狸打猎人》、包蕾《猪八戒新传》(根据《西游记》改编)陈伯吹《一只想飞的猫》贺宜《鸡毛小不点儿》黄庆云《奇异的红星》洪汛涛的《神笔马良》葛翠琳的《野葡萄》孙幼军长篇童话《小布头奇遇记》张天翼长篇童话《宝葫芦的秘密》严文井《“下次开船”港》3.儿童诗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

它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

这样才能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优秀诗歌代表艾青《春姑娘》贺敬之《风筝》金近《在我们的村子里》《春姑娘与冬爷爷》、《小队长的苦恼》袁鹰《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柯岩《“小兵”的故事》圣野《欢迎小雨点》于之的组诗《海边的孩子》任溶溶《爸爸的老师》春姑娘来了——你们谁知道,她是怎么来的?我知道!我知道!她是南方来的,前几天到这里,这个好消息,是燕子告诉我的。

你们谁看见过,她长的什么样子?我知道!我知道!她是一个小姑娘,长得比我还漂亮,两只眼睛水汪汪,一条辫子这么长!她赤着两只脚,裤管挽在膝盖上;在她的手臂上,挂着一个大胆柳筐。

她渡过了河水,在沙滩上慢慢走,她低着头轻轻地唱,那声音像河水在流……看见她的样子,谁也会高兴;听见她的歌声,谁也会快乐。

在她的大柳筐里,装满了许多东西——红的花,绿的草,还有金色的种子。

她把花挂在树上,又把草铺在地上;把种子撒在田里,让它们长出了绿秧。

她在田垅上走过,母牛仰着头看着,小牛犊蹦跳着,大羊羔咩咩地叫着……她来到村子里,家家户户都高兴,一个个果子园,都打开门来欢迎:那些水池子,擦得亮亮的;春姑娘走过时,还照一照镜子。

各种各样的鸟,唱出各种各样的歌,每一只鸟都说:“我的心里真快乐!”各种各样的鸟,唱出各种各样的歌,每一只鸟都说:“我的心里真快乐!”只有那些鸭子,不会飞也不会唱歌,它们呆呆地站着,拍着翅膀大笑着……它们说:“春姑娘,我们等你好久了!你来了就好了!我们不会唱歌,哈哈哈……”4.儿童散文指适合儿童去阅读,作家专门为儿童创作的一些叙事、抒情、想象的一些充满童真和趣味性的随笔作品。

优秀散文作品冰心的《再寄小读者》陈伯吹《从山冈上跑下来的小女孩》、袁鹰长篇游记《丁丁游历北京城》、任大霖《童年时代的朋友》郭风《蒲公英和虹》、《搭船的鸟》、《会飞的种子》文牧《小伐木工人的笔记》陆梅《文字里的碎影》杨素兰《光阴的图案》毛云尔《与草有仇》薛涛《与秋虫为伴》曺旭《我是稻草人》冰心《再寄小读者《寄小读者》共二十九篇冰心于1923年至1926年间写给小读者的通讯,其中有二十一篇是作者赴美留学期间写的。

通讯内容大都是报道自己赴美途中,和身居异乡时的一些生活感受。

“通讯七”是表现这方面内容非常典型的一篇作品,通过作者对太平洋和慰冰湖美丽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对母亲的依恋,对童年时代的追怀,蕴含着她思念祖国的深情厚意。

5.儿童戏剧指用语言、肢体、表情、等表现形式表现的一种表演形式,设计轻松、愉悦、有情节、有故事性、有理念的表演。

优秀戏剧作品老舍《宝船》、《青蛙骑手》,张天翼、《大灰狼》、《蓉生在家里》任德耀《马兰花》罗英《革命的一家》刘厚明《小雁齐飞》和《常河叔叔》乔羽《果园姐妹》包蕾《小熊请客》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中国现代注明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老舍一生共写了计800万字的作品,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三、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关系中西方儿童文学的产生与发展都表明这样一个关系: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谁也离不开谁。

儿童文学是儿童教育的载体,儿童教育对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儿童文学与其他一般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受众群体是儿童, 因此在儿童文学作家创作之时, 必须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理解能力。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先生曾说:“一个有成就的作家,能够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 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所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

”由此可见,从儿童的立场去创作儿童文学,是儿童文学的必然要求。

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在于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使儿童在阅读、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启发和教育,以及情感、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感染和影响。

比如,儿童通过阅读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就可以了解普法战争时期法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丧权辱国的历史,通过阅读比安基的科学童话《尾巴》,就会获得关于动物尾巴功能的知识等等,同时,通过具体的儿童文学作品还可以让儿童得到愉悦和消遣,寓教于乐。

罗马大诗人文艺批评家贺拉斯就曾经用“寓教于乐”来概括文艺的作用。

他说:“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就言简意赅的说明了儿童文学对教育的作用的重要性儿童由于其年龄特征, 他们并非对儿童文学作品抱有接受教育或者增长知识的目的,而是仅限于寻找乐趣,因此,儿童文学创作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儿童教育的质量。

也就是说,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为儿童教育的情况下,儿童在得到娱乐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受到了教育,而且是潜移默化的,有时候甚至让他们终生难忘。

四、儿童文学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一)伦理道德观在社会伦理道德上,儿童文学传达的多是人类共同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合作、勇敢、宽容、爱心等。

当这样的文学形象被儿童所吸引时,会在儿童心中产生共鸣,他们会下意识地站在各种不同的角色形象的立场来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体验各种道德情感, 并随着作品的诱导做出道德判断, 当然,儿童在欣赏接受儿童文学作品时产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会对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例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中,小人鱼最终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爱情,但是从她的身上我们不时回想起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体现了为了理想不后悔去追求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让我们看到一切人类最美好。

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之所以被奉为世界著名儿童名著,一百多年来都深受世界儿童的喜爱,是因为塑造了一系列体系社会伦理道德的人物形象,对儿童的认识产生很大的影响, 比如塑造了勤奋坚韧的抄写员小叙里奥、跋涉三千里寻母的聪明勇敢的玛尔可等。

根据儿童心理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儿童对于知识的渴求对行为的次序和连续性的渴求是无限的,因此我们需要给儿童一定的场合去接受儿童文化的熏陶,否则,听任于个人自行发展,受他们个人的念头所左右会导致儿童误入歧途对于引导儿童如何接受教育、如何选定合适的儿童文学是极其重要的,这不仅仅对儿童文学作家的要求,也是父母亟待需要重视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