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综述作者单位:524001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马红霞,章小雷);广东省湛江师范学校(黄钢);广东医学院(王亚静)通讯作者:马红霞本文以近年来国内外的文献为依据,对不同时期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情况做一回顾,分别提出个体相关、环境相关、干预相关的心理弹性模型,力图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心理弹性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标签:心理;弹性;模型心理弹性研究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该领域致力于研究逆境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适应和心理发展,是积极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延伸。
心理弹性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Wenner 及其同事对夏威夷Kauai岛一个社区的200名高危儿童的纵向研究[1],经过30多年的追踪研究,尽管长期经历各种危险因素,仍有72名儿童发展良好。
自此,心理弹性的研究开始由理论走向实践。
其发展共经历了从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素的发现到心理弹性的过程研究,再到心理弹性的实验研究,逐步形成其丰富的发展史[2,3]。
在其发展历程中,较为突出的研究为心理弹性的模型建构研究,该研究为弹性的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发展过程概括起来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心理弹性模型研究强调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素与发展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个阶段的心理弹性模型研究强调系统论及生态观对心理弹性的作用;第三阶段的心理弹性模型研究强调对弹性干预的作用。
需要指明的是,不同时期模型的构建在这三个阶段之间并不孤立,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模型进行研究,各种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形成心理弹性模型理论发展简短的发展史。
但是,相对于西方国家的研究,我国对心理弹性的模型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面对人们在面对逆境和压力条件下不同的发展状况,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弹性模型构建的研究。
为推进国内这方面的工作,本文对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进行综述。
1 个体相关心理弹性模型概况个体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最初源于Germezy(1984)的三种理论模型,即补偿模型、挑战模型及调节模型[4]。
补偿模型涉及到保护性因素对结果的直接影响,认为它与危险性因素互相不起作用;挑战模型中提出危险性因素与结果之间的曲线关系;调节模型则认为保护性因素影响危险性因素对发展结果的影响。
此后,研究者将危险性因素、保护性因素、结果之间的关系逐渐内隐化,转而突出个体与三者之间动态作用,最有代表性的是Kumpfer[5](1999)提出的弹性模型框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前提条件的外部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文化等);二是个体内部特征(包括认知、情绪、精神、身体及行为方面);三是应激事件后,对个体、外部环境、结果之间起中介作用的动态机制以及心理弹性的结果。
在此阶段,环境在心理弹性模型中的作用已现雏形。
Richardson [6](2002)提出的过程模型进一步从平衡理论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个体存在一个身心精神平衡状态,这一平衡态受内外环境的压力、危机等的影响,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的交互作用决定了系统失调是否会发生。
在该阶段研究中,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研究逆境下个体心理弹性发展中的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素及结果之间的动态作用关系,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个体的研究远不能满足研究者的需求,在随后的10年中,心理弹性的发展突出环境对该领域的作用,并有研究将心理弹性用于公共卫生视角,指出用于儿童、青少年和家庭的社会政策必须被框架在生态视角内,因为该观点考虑到环境的影响[7]。
2 环境相关心理弹性模型概况在个体心理弹性模型研究基础上,1996年McCubbin提出家庭弹性概念之后,研究者开始将心理弹性由个体深入到家庭、社区、文化方面。
从家庭、社区、学校及其社会等环境因素进行心理弹性的研究,并且提出社区弹性、文化心理弹性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也开展了相对应的模型研究。
2.1 家庭弹性模型概况家庭弹性理论(Family Resilience Theory)被用来解释一个家庭的许多不同子系统的过程并使得系统间互相联系来帮助克服家庭的问题和压力。
1996年,McCubbin发展了家庭压力、调节与适应的弹性模型,该模型认为[8],家庭需求的累积导致家庭危机的出现。
强调了家庭复原、弹性、改变,并强调了家庭的调节和适应过程,对于理解遭遇创伤性脑损伤后的家庭适应有重大的意义。
提出该模型的建立是对家庭干预的良好开端。
在该模型中,McCubbin提出家庭弹性的定义为在压力和逆境下个体和家庭单位显示的积极的行为模式和功能的能力。
在家庭弹性概念化的过程中,Froma Walsh(2002)将家庭弹性的定义进行了升华,指出家庭弹性不仅仅是一般的克服逆境,而且是逆境锻造的个体和亲属的转换和成长的潜能。
并制造了一个家庭弹性理论框架,包含三个主要的家庭功能领域:(1)家庭信仰系统;(2)组织模式;(3)沟通过程。
该模型的使用对于理解和处理来源于父母药物依赖所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三年后,Maring提出生态的危险和弹性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在家庭研究中的新兴的理论框架。
生态模型强调了个体与所在环境的相互作用。
弹性框架则强调危险因子与保护性因子。
该模型强调两者的结合,呈现了与家庭有关的个体和环境危险因素与社区中保护性因子,帮助家庭处理生活事件的潜能[9],并运用于低收入的人群的研究,重视个体与家庭中的药物、酒精和烟草滥用的预防与治疗。
在近十年的研究中,家庭弹性完成从强调缺陷到基于能力范式的转化,将焦点放在有助于家庭在逆境或重大的危险情况下,成功复原的因素水平,并结合生态和发展的视角,解释家庭遭遇转变和成长的演进过程以及与引起压力的特定环境阶段相关的家庭功能。
该理论还包含了家庭压力研究的ABCX模型以及相关的Double ABCX 模型与FAAR模型。
研究者在对家庭心理弹性的模型研究中,已经初步体现出干预的作用,并将心理弹性理论与临床疾病预防结合,为进一步对心理弹性的干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下一阶段干预的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2.2 社区弹性模型概况社区弹性是在创造和加强个体的、家庭的、组织和生态系统来有效抵制和应对压力、威胁、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Doron(2001)[10],一个位于伊拉克北部的社区工作者,在戈兰高地面临迁移的威胁时建立了一个社区弹性模型。
该弹性模型强调了西方民主社会公民的责任,包括七个成分:(1)归属感;(2)状况的控制;(3)应用积极挑战的能力和一种区别轻重缓急的能力;(4)维持积极的看法;(5)学习相关的技能和技术;(6)有强烈的价值和信仰;(7)不同形式的社区的支持。
该模型强调,社区干预工作应该增强社区弹性的成分来帮助社区更好地面对未来和接受过去,从干预角度对社区模型进行诠释。
David (2005)等[11]人为了描述邻居如何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提出了一个社区弹性的概念模型。
这个概念模型表明对抗性的宏观过程(包括不充分就业、失业、贫穷、教育成就、制度的实践以及政策)置社区于危险之中,容易导致儿童和青年人的消极发展结果。
同年,Landau等[12]人提出LINC社区弹性模型,即the Linking Human Systems社区弹性模型,该模型是一个提升弹性和促进社区康复的协作模型,包括有4个重要的部分:(1)能力;(2)一个系统的方法论;(3)策划;(4)利用变革推动者。
该模型描述了一个合作的方法来对社区进行干预。
它站在哲学的高度认为社区具有能力来找到自愈的路径,因此予以合适的鼓励和支持,所有的社区都能使用个体与集体的能量来战胜失败和困难。
该阶段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将系统论及生态论的观点在模型中呈现,并开始体现弹性干预的理念。
心理弹性模型的最终目的是为干预服务,以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受这种思想的启发,近10年来,研究者将模型构建的重心转移,提出与干预相关的心理弹性模型,为心理弹性的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3 干预相关的心理弹性模型概况自21世纪初期,研究者将心理弹性的研究转向实践研究,并在实践基础上提出有关心理弹性的干预模型。
主要体现在国外对哮喘儿童、大学生、青春期女生、角色一致性缺失的老年人群、痴呆照顾者、恐怖主义、医学生等特殊人群的干预研究。
国内主要针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干预研究。
在该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为Judith A(2002)[13]提出哮喘儿童的心理弹性模型,它是一个基于家庭环境、特定的儿童特征以及选择性的健康结果理论关系的临床相关的概念弹性,指出护士、医生以及家庭在临床中提升该群体弹性的路径,为该群体的心理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处于青少年到成人转变的过渡时期,大学生将经历许多挑战,这些挑战最终将影响该群体的健康。
在一项关于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中提出了弹性模型并讨论了四种针对压力的反应,包括:放弃、抗衡、反弹与提高。
针对上述四种反应,研究者提出两种应对方式,即问题焦点应对策略与情绪焦点应对策略。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弹性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Laura(2005)等[14]人在一项关于医学生幸福感的研究提出一个概念弹性模型-应对方式储蓄罐。
该模型指出帮助其设想了一种学生在严格训练的过程中掌控逆境的独特的方式,通过关注每个学生的应对方式、个体特质和气质,帮助医学生确定积极的的“投入”来填充储蓄罐来培养更好的弹性。
Laura Hensley Choate(2007)[15]提出一个提升女生体像弹性的模型。
该模型确定了有助于女生抵制社会文化压力的5个保护性因子,为学校辅导员提供了一个框架和实际的策略来增强保护性因素在多样化的生活中的作用,鼓励女生发展和重视她们在多重生活方面的优势,并将她们自己的特征作为超出外貌的延伸,用独特的预防的咨询策略来促进青春期女孩的身体形象。
面对国外恐怖袭击的压力,Pieter A(2008)等[16]人提出了以针对恐怖主义的心理社会弹性为中心的有关恐怖主义问题的概念模型。
国内,刘庆华等[17]人构建了贫困大学生的“个人-过程-环境”心理弹性框架,该框架包括以下三个环节:个体经历逆境之前的自我心态、个体与环境互动过程、个体经历逆境后重新整合的过程。
该模型提出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整合性的弹性框架,为该群体进行自我心态调整提高了一条可实现的路径。
许燕平等[18]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弹性进行研究,提出优秀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弹性由个人内在的积极特质、家庭和学校的支持系统以及社会文化等四个维度的因素构成,了解这些心理弹性的构建因素,有助于学校、家庭、社会更好地帮助该群体培养和提升心理弹性,促进该群体的健康发展。
但是,该模型的研究属于探索性研究,没有提出既定的假设,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4 心理弹性模型研究的展望随着心理弹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在理论研究及其实践领域取得很大进展,但也存在一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