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第二章 土地评价要素选择

2、第二章 土地评价要素选择

第二章土地评价要素选择2.1 土地构成要素及其农业利用2.1.1气候因素气候是土地资源重要的形成因素,光、热、水、气等在空间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变化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使土地资源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气候因素中,光、热、水三个因素对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重要作用。

①光能条件指标光能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生物运动发展的主要能源,指标包括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

太阳辐射——指太阳以电磁波形式向外放出的光和热,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

能被绿色植物利用的仅占太阳辐射总量的0.4%。

不同区域太阳辐射量不同——如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86~1003kJ/cm2东部平原区502~544kJ/cm2,西北地区586~670kJ/cm2,青藏高原670~837kJ/cm2,四川盆地小于419kJ/cm2。

不同作物对太阳辐射量的需要不同——如棉花、谷类等需要强光照有利于其生殖生长;茶叶、竹等则需要弱光照有利于其营养生长。

日照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用日照时数表示,分为可能日照时数和实际日照时数。

实际日照时数是指受云雾、降水、大气透明度和地形等因素影响后的日照时数。

日照时数的多少影响作物光合作用产量的多少,所以日照成为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指标。

长日照作物:要求经过一段较长的白天和较短的黑夜才能开花、结实。

如油菜、大麦、小麦、豌豆等;短日照作物:要求经过一段较短的白天和较长的黑夜才能开花、结实。

如玉米、棉花、水稻等。

②热量条件指标A、活动积温(日平均气温≥100C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0C的温度总和,是多数植物活跃生长的温度。

是衡量土地资源对农作物热量条件是否适宜的基本指标。

我国几条活动积温等值线的特殊意义:大兴安岭北麓17000C等值线,以南适宜耐寒、喜凉作物生长;长城一线约35000C等值线,是冬小麦生长的北界,可一年一熟;秦岭-淮河一线约45000C等值线,以北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岭一线约65000C等值线,可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以上四条活动积温等值线基本决定我国土地利用方式的宏观格局。

B、日平均温度≥00C的持续期(积温):一般情况,日平均气温大于00C时,土壤开始解冻,田间作业开始,所以把日平均温度≥00C的持续期称为农耕期。

C、日平均气温≥50C的持续期——生长期,它是越冬作物和多数林木的复苏的温度要求。

D、日平均气温≥150C的持续期——栽培喜温作物(花生、棉花等)的适宜生长期。

E、无霜期——每年终霜期与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一般:无霜期为100天,农作物生长受严格限制;100~130天,可以种植喜凉作物。

我国无霜期的分布情况: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区,180~200天;洞庭湖区250~300天;南岭以南大于300天;广东沿海及海南岛则全年无霜。

F、多年极端低温——有杀伤性低温和抑制性低温等取决于极端低温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长短和小气候条件等因素。

③降水条件降水是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一个地区降水的多少、年内年际变化、强度等均直接影响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土地的利用方式。

衡量区域降水多少的主要指标有:降水量、湿润指数或干燥度。

A、降水量——指某区域某时期内降水的总量(mm)。

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是水田和旱田的界线,也是湿润与半湿润的界线,还是长江与黄河的分界线;400mm等降水量线是半湿润与半干旱的界线;200mm等降水量线是半干旱与干旱的界线。

B、湿润指数——年降水量与年蒸发量之比。

C、干燥度——指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湿润指数>1,为湿润地区,种植旱作物稳定;湿润指数为1.0~0.6,为半湿润地区,种植旱作物基本稳定;湿润指数为0.6~0.3,为半干旱地区,种植旱作物不稳定;湿润指数<0.3,为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

2.1.2 地形因素地形因素的主要指标有: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和坡向。

①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地势较高,土层较薄,常形成垂直分异,土地质量较差,对农业生产的限制较大;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质量较好,是重要的农区;高原盆地:由于本身内部构造和自然条件差异大,其土地资源的利用也不同。

②海拔高度——影响土地的水热条件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0C;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但到最大降水高度后反而减少。

土壤、植被和作物的生长季长短随海拔高度升高而不同,导致土地的质量和生产率不同。

③地面坡度——影响排灌、农机具的应用和土壤侵蚀情况,进而影响农业生产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

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2°以上的坡耕地距离分水线以下10m处就发生细沟侵蚀;5°以上者,细沟侵蚀较强,并开始发生浅沟侵蚀;15°以上,细沟、浅沟侵蚀强烈;25°以上,细沟、浅沟侵蚀极强,并有切沟出现;35°以上耕地土壤发生泻溜;45°到75°陡坡可能发生滑坡;75°以上的陡崖和岸壁还可发生崩塌。

此外,坡度还与工作条件、灌溉条件、工程建筑条件等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农业利用和采取不同的农业措施,其坡度要求不同。

④地面坡向——先影响光热水条件,再影响土地质量阳坡:日照时数多,温度较高,但水分蒸发强烈;阴坡:日照时数少,温度较低,但水分蒸发较弱;迎风坡降水量大于背风坡。

2.1.3 土壤因素土壤是土地资源的一部分,土壤质量高低取决于土壤性质,又对土地资源的质量影响很大。

土壤类型、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体构成、障碍层次、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的数量及酸碱度等对土地资源的特性、适宜性和生产力等有很大影响。

我国土壤类型多样,其分布受热量(南北分布)和水分(东西分布)影响土壤类型——综合反映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产力;有效土层厚度——植物根系自由伸展的土层厚度,最佳为150cm以上,最低75cm;土壤质地——土粒组成,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发育、水分、养分的吸收和释放;土壤肥力——土壤供给植物生长发育必须的水、肥、气、热和其他生活因素的能力;不同作物正常生长需要不同的酸碱度等。

土壤侵蚀强度是土地评价中常用的一项指标,它与气候、地形、岩性、母质、植被以及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有关。

土壤侵蚀按照营力不同分成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等.在水力侵蚀中,又可分出面蚀(雨滴击溅侵蚀、层状侵蚀、鳞片状侵蚀以及细沟状面蚀等)、沟蚀(浅沟、切沟和冲沟等)和喀斯特溶蚀等.重力侵蚀又可分成泻溜、崩塌和滑坡等.风力侵蚀安沙粒的移动方式分为悬移和推移两种形式.2.1.4 水文及水文地质因素①水文因素——指地表水状况,包括水的数量、质量和污染情况,对土地质量和开发潜力影响巨大。

②水文地质因素——指地下水状况,包括地下水的深度、矿化度、补给与排泄等,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很大。

如地下水位过高,会造成渍水和沼泽化,过低则导致水的不足;地下水矿化度过高,则会造成盐渍化等。

土地评价时,要着重考虑土地潮湿状况。

土地潮湿状况受降水量和蒸发量影响。

若降水量多且分配均匀,地势又平坦的地区,就要考虑排水状况。

不同排水等级与土地质量的关系:排水过度——土壤质地粗,有效容水量小,仅在大雨期间或以后才出现水分饱和,地下水位明显低于土体;排水良好——90cm内的任何土层很少出现水分饱和;排水中等良好——大雨之后,上部90cm内的土层内部分水饱和,50cm内的土层水分饱和时间较短;排水不良——50cm以上有部分土壤的水分饱和期可长达几个月;排水差——50cm内土壤的水饱和期在6个月以上,但25cm以上在生长季的大部分时间内不饱和;排水极差——25cm以内的土壤有一部分水饱和期超过6个月,在60cm内的土壤的某些部分出现永久积水。

有效水容量含义——指有效土层厚度内可供利用的土壤水分含量。

是评价土壤水分状况的重要指标。

计算——根据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推算。

如某土壤质地为壤土,每10cm土层内有效水分含量为17mm,有效土层厚度为35cm,则总有效水分含量等于17×3.5=59.5mm。

2.1.5 植被因素植被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直接影响——通过植被群落的组成、覆盖度、有用植物的数量和产量等对土地质量的影响;间接影响——一是通过改善土壤(能富集土壤中的养分)使土地质量提高;二是通过覆盖度减弱土壤侵蚀和保持水土。

2.1.6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参与(如通过定向培育等),使土地生产力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巨大的改变。

与土地资源关系密切的社会经济因素有:社会发展程度、人口增多和社会需要增大会影响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由单一农业变为农业工业城市交通港口等多种用途。

经济地理位置——决定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生产力。

交通条件——影响土地利用和土地质量高低。

生产和管理水平——影响土地利用状况。

2.2 土地评价要素2.2.1、土地评价的理论依据1)气候条件是构成土地利用方向及生物潜能转化效率的决定因素2)地形、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是决定土地利用适宜性的重要依据3)土壤及下垫物质是构成农业土地肥力及工程建筑质量的物质基础4)土地经营管理难易及水平是衡量经济效益高低的主要指标2.2.2、选择评价因素的基本原则1)选择的因子对土地质量有较大影响2)选择的因子在评价区内变异较大,便于分级3)选择的因子具有一定稳定性4)选择的因子具有较强针对性5)选择的因子较易获取、定量化2.2.3、自然环境因素分析1)气象气候(1)土地评价所需气象气候资料——温度,降水;净辐射;雹或雪等极端天气等(2)主要(具体)评价指标:积温,最高/低温,无霜期;年均降水,湿润度,降水变率;风速。

2)地形土地评价所需地形资料——地貌部位;海拔;坡度坡长等。

3)水文土地评价所需水文资料——地下水埋深;是否有泉水;洪涝频率。

4)土壤资料收集方法:土壤图,野外调查,实验室测定,遥感资料主要评价指标:有效土层与障碍层次,土壤质地,土壤肥力,土壤酸碱度,土壤含盐量2.2.4、社会经济因素分析1)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区位)2)农作物产量资料获取方法:田间试验法、经验估算法、要素测定法、抽样实割实测法3)经济生产水平资料获取方法:实地调查法、统计资料4)经营管理水平2.3选择评价因素的实例2.3.1农业用地选择的评价因子坡度、土层厚度、障碍层深度、土壤质地、表土pH值、地面侵蚀程度、地下水埋深、排水状况、有机质含量、热量状况2.3.2城市用地发展自然环境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地质条件、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等。

建设条件评价——城市土地利用除了地质、水文及水文地质、气候、土壤和地形等自然环境条件制约外,还要受社会、经济、技术等人为因素影响,它们对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方向、结构、布局和途径等均产生重大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