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抓一把土,抓一把沙,建一座亭,再放入一杯酒,你与我对酌其间,醉得我忘了年华。
古书里的斜阳、亭影,我只是微微捡起一些碎片,就读出了你的岁月。
一壶酒领风骚,六一居士名存千古,北宋早已于历史谢幕,你却永远在人们心中驻足。
一切都是瞬息。
风吹日晒,侵蚀着古老的亭子,朱砂消失,瓦片破碎,刻着“醉翁亭”的横额岌岌可危,燕翅下传唱的你的故事,叮叮当当地穿越历史千年。
数不尽的古迹,无数的亭,无数的风声,唯见醉翁亭永立古今。
(选自百度文库)欧阳修的文章,常常是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
及至写到中间,或写到最后,其文章所含蓄的道理,也是惊人不凡的。
而留下的印象,比大但他并不是天才的作家。
他是认真观察,反复思考,欧阳修改文章钱惟演是当时有名的文人。
他手下的许多幕僚大都很会写文章。
有一次,钱惟演在西京修建了一所驿舍,叫尹师鲁、谢希深和欧阳修三个幕僚各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情。
三个人把文章写好了,拿出来互相观看,谢希深的文章七百字,欧阳修的文章五百多字,只有尹师鲁的文章三百多字。
尹师鲁的文章短小,文字却十分精练,叙事清晰,而且结构严谨。
欧阳修看了,很是钦佩,就带了酒去拜访他,向他讨教。
两人讨论文章的写法,整整一夜没有睡。
欧阳修知道了自己文章的缺点,就认认真真地重写了一篇。
重写的文章比尹师鲁的还要少二十几个字,内容却更加完整。
尹师鲁看了以后,不由得对人称赞欧阳修说:“欧阳修进步真快,简直是一日千里!”欧阳修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说:“写文章要有三多,看得多,做得多,还要跟别人商量多。
”(选自历史典故《欧阳修提倡新文风》) 【课外运用】想到欧阳修,想到他一生坎坷的命运,我的心抖了一下,或许命运真有某种宿命般的暗示,他这一生虽也曾有过官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的短暂辉煌,而更漫长的岁月都是在一贬再贬的贬官生涯中度过的。
自他二十出头高中进士任西京留守开始,一贬夷陵,二贬滁州,以后便接二连三地再贬扬州、颍州、应天府、亳州、青州,年过花甲时仍难免遭受诬谤,由刑部尚书贬至蔡州。
他一生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一生都与各种讥谗、误解、中伤、诬陷、诽谤如影相随。
如果换一个人,不知死过多少回了,也不知会对这个世界怀有怎样的刻骨仇恨和阴沉变态的心理了,然而欧阳修一生都无怨无悔,宽容豁达而充满诗意地活着,甚至可以说,他在不断的失败中又最完美地实现了自我。
对一个人的领悟往往要从他人生的第一个出发地开始,回溯他最初的精神源头。
现在我已走近了这个源头,我感觉这是一种内心的抵达,不是为了来看风景而是为了探访一个人的心灵。
眼前的祠堂多少显得有些苍凉和破败了,听说欧阳修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但整个祠堂并不属于他,而属于一个家族。
幼年丧父的欧阳修只是随寡母一起寄居在这里边的一间房子里。
走过去,一扇门开着,当年欧阳修就是从这扇门里走出去的,在他走后的近一千年,我站在了他的起点。
在他读书的案头,还放着一册摊开的线装书,而烛台里的那一支蜡烛已经熄灭了千年,只有凝结的烛泪如冰花一样绽放。
(节选自《走进欧阳修故里》)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使人如.河上如:如果B.便遣.白头奴出城遣:派遣C.及得师鲁手简.简:信D.怪.不如约怪:责怪解析:A项,如:到。
答案:A2.下列对“见”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②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③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⑤未得与项羽相见⑥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⑦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⑨吾未见其明也⑩图穷而匕见A.①④/⑤⑩/②③⑧/⑥⑦/⑨B.①④/⑤/②⑩/③⑧/⑥⑨/⑦C.①④/⑤/②/⑩/③⑧/⑥⑦/⑨D.①②/③/④⑥/⑤/⑦⑨/⑧/⑩解析:“见”的意义:①④看见;②推荐,介绍;③⑧表被动;⑤会见;⑥⑦用在动词前,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⑨发现;⑩显露,出现。
答案:C二、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尹师鲁墓志铭欧阳修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
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
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
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
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
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
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
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
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
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
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
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
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
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
又欲训士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
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
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
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 .处穷.达,临祸福 穷:贫困 C .知.伊阳县知:掌管 D .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解析:B 项,穷:困境。
答案:B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盖其.名重当世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B.⎩⎪⎨⎪⎧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而.元昊臣,西兵解严 C.⎩⎪⎨⎪⎧故其卒穷以.死又欲训士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D.⎩⎪⎨⎪⎧其所以见称于.世者其后诸将败于.好水 解析:A 项,均为代词,指尹师鲁。
B 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
C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
D 项,介词,引出主动者/介词,在。
答案:A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
至于他的“忠义之节”,在当时称他师鲁的人中,未必尽知B .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之路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正义直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C .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D .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解析:C 项,“可惜未能全部施行”这一说法不正确。
原文是“皆未及施用”,即都未能施行。
答案:C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
(2)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3)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
参考译文: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
可是天下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士人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
世上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
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还是顺境,面临灾祸还是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赞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
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
博学强记,通晓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
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
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做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
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做伊阳县知县。
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让他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
天章阁待制范仲淹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
师鲁上书,说范仲淹是他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
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
这时,师鲁父亲去世了,他守孝期满后,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
西夏赵元昊造反,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用师鲁担任经略判官。
后来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师鲁则调往濠州任通判。
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
又调泾州任知州,渭州任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的官职。
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还思念他。
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两篇文章流行于世。
他的军事备战的主张,讲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全是当时利害所在。
又想训练士兵代替戍守的士卒,来减少边境的开支,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都未能施行。
等到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除戒备,师鲁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得罪了一些权臣。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师鲁的人,对于师鲁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
开始的时候,师鲁在渭州任职,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