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ppt(54张)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ppt(54张)
三、免税收入 1.国债利息收入 国债利息收入指企业持有国务院财政部门发行的国债取得的利息收
入。对企业取得的2009年及以后年度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利息收入,同
样免征企业所得税。
2.居民企业之间权益性投资收益 居民企业之间权益性投资收益指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
取得的投资收益,但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
二、企业不征税收入
1.财政拨款
财政拨款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
团体等组织拨付的财政资金,但国务院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
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2.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 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指依照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按照国务院规
定程序批准,在实施社会公共管理,以及在向公民、法人或者其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2)资产负债表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大于“递延所得 税资产”期初余额的差额。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小于“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余额 的差额,作相反会计分录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ppt54页)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ppt54页)
=1 298×25%=324.5万元
五、所得税会计核算
(一)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
企业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后再资产负债表中 列示的金额。
(二)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可税前扣除的金额 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可税前抵扣的金额
(三)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通常产生于两种情况: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 其计税基础。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通常产生于两种情况: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 其计税基础。
第三节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它是企业每一
个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 除项目金额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其计算 公式为: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
以前年度亏损
一、收入总额 1. 销售货物收入 2. 提供劳务收入 3. 转让财产收入 4. 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5. 利息收入 6. 租金收入 7. 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8. 接受捐赠收入 9. 其他收入
账面价值与计税基 资产 础
负债
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
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ppt54页)
(四)会计处理举例
1. 递延所得税资产 1)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根据所得税准则应予确认的递延 所得税资产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非营利组织的认定管 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 定。
四、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例7-1】 假定某企业为居民企业,2009年经营业务如下:
(1)取得销售收入5 000万元。 (2)销售成本2 000万元。 (3)发生销售费用1 000万元(其中广告费800万元),管理费用 600万元(其中业务招待费50万元),财务费用100万元。 (4)销售税金320万元(含增值税200万元)。 (5)营业外收入70万元,营业外支出40万元(其中通过公益性社 会团体向地震灾区捐款25万元,支付税收滞纳金6万元)。 (6)计入成本、费用中的实发工资总额200万,职工工会经费4万 元,支出职工福利费和职工教育经费40万元。 要求:计算该企业2009年实际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所得税税率 为25%)。
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
3.非居民企业取得权益性投资收益 非居民企业取得权益性投资收益指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
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但不包括连续
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
4.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收入 非营利组织从事营利性活动取得的收入征税,但国务院
2. 递延所得税负债 1)产生应纳税暂时性时,确认递延所得税负 债,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2)资产负债表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大于“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余额的差额。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他组织提供特定公共服务过程中,府性基金是指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等有关规定,
代政府收取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3.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由国务
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 性资金。财政性资金,是指企业取得的来源于政府及其有关 部门的财政补助、补贴、贷款贴息,以及其他各类财政专项 资金,包括直接减免的增值税和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 后返的各种税收,但不包括企业按规定取得的出口退税款 (出口退税款不并入收入总额,因为出口退税退的是上一个 环节的进项税,是企业购进货物已负担的部分,不是本环节 实现的税收)。
(1)利润总额=5 000+70-2 000-1 000-600-100- 120-40 =1 210万元 (2)广告费调增应纳税所得额=800-5 000×15%=50万元 (3)对于业务招待费,由于 50×60%>5 000×5‰,所以 业务招待费准予扣除25万元,则: 业务招待费调增应纳税所得额=50-25=25万元 (4)捐赠支出可以扣除的上限=1210×12%=145.2万元 由于25<145.2,所以捐赠支出可以全额扣除,不需要调增 应纳税所得额。 (5)税收滞纳金属于不可抵扣项目,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 万元。 (6)“三费”调增应纳税所得额=4+40-200×2%- 200×16.5%=7万元 (7)应纳税所得额=1 210+50+25+6+7=1 298万元 (8)2009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