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同步课时训练: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Word版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同步课时训练: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Word版

第8课同步课时训练1、1840年1月18日,正在广州主持禁烟的林则徐向英国女王发出了《谕英国国王书》,其中说:“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

”这表明当时的林则徐()A. 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 已做好防备英国武装挑衅的准备C. 开始从器物上探求强国御侮之策D. 仍具有“天朝上国”的传统保守思想2、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

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A. 缺少近代化色彩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不够系统和完善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3、徐继畲在1844年《瀛寰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2429字,使用了21个夷”字;而1849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这一节长达7620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

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中国()A. 鄙视西方的心理转向崇洋B.朝贡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C•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D.向西方学习已成时代潮流4、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但却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A. 抵御了外来侵略B. 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C. 启迪了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D. 使人们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5、近代某思想家有这样一段论述:“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

”据此可知,该思想家()A. 反对“中体西用”,主张照搬西方文化B. 认为“中体西用”在当时不为人们所认可C•主张“中体西用”,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D.认为东西方文化各有独特的体用6、“中体西用”是对中西文化的一种重新审视 •企图化解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实现一种中西文化的结合模式。

此“模式”() A. 有利于引进西方科技思想 B. 消除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C.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D. 意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7、梁启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 成,在变官制。

” 维新派“变官制”的主要目的是 () A.废除君主制度 B.确立议会制共和制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八股取士 8、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 ,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

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侣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 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10、中国是一个文章的国家,文章之国,所以你写书也好,你研究学术也好,传达范围是非常有 限的。

但是假如你能写出一篇,一个准确地反映一个时代问题的大文章,那确实是会风行天下洛阳纸贵。

依次推论,19世纪末能够准确反映中国的时代问题并风行天下的大文章应是 ()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孔子改制考》D.《民报•发刊词》11、史学界有人评价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是“跪着向封建制度造反”。

主要是由于康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 可见,梁启超认为()A.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B.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 C •中国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D. 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9、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有为在这里()A.纯粹考证儒学经典的真伪B. 不敢从正面批判君主专制制度C. 借助儒学外衣宣传西方政治学说D. 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2、19世纪末戊戌维新运动的重大历史贡献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

它之所以能在一向闭塞的中国社会中激起巨大的思想波澜,主要是因为()A. 它传播了西方先进的启蒙思想B. 它迎合了当时寻求救国出路的人们的需要C它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进程D.它首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风气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材料二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知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材料三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

……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请回答:1. 据材料一,归纳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内容。

2. 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3. 综合上述材料,简述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材料二两广总督张树声(1824 —1884年)遗折称:“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常不相及。

”材料三康有为和梁启超提出“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体用之说,认为“以群术治群,群乃成;以独术治群,群乃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1)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归纳近代中国“体”“用”观的变化。

(2)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对“体”“用”观的运用及影响。

⑶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体”“用”观的变化反映出的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同阶段及趋势。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D2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据材料“有学者认为……的意思”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B项正确。

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并不缺少近代化色彩,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海国图志》的全部内容,不够系统和完善不合题意,C项错误;材料中只涉及了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不合题意,D项错误。

3答案及解析:答案:C4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林则徐、魏源的思想。

依据所学可知,林则徐、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所以应选C。

5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由“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可知,该思想家认为东西方文化各有独特的体用,故D项正确。

“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体现了该思想家反对“中体西用”,但是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出他主张照搬西方文化,A、C项错误;B项不能由材料得出。

6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

“中体西用”主张有利于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故A项正确; “中体西用”是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消除中西文化的差异,故B项错误;动摇了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而非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故C项错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是以不改变封建制度为前提的,故D 项错误。

7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D故答案为C项。

8答案及解析:答案:A9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有效信息的解读。

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强调先启民智,发展民众,从下而上地推动改革的发展,A项正确;B项本身说法错误,戊戍变法借鉴了日本的明治维新;C项理解错误,梁启超强调的是不能只依靠朝廷,而非不能依靠朝廷;D项表述错误,戊戌变法缺乏群众基础。

10答案及解析:答案:C1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都是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托古改制思想的重要著作,《新学伪经考》着重从经学方面进行论述,对传统的“古文”经学展开猛烈的抨击,宣传变法“改制考”的思想,在政治上打击“恪守祖训”的封建顽固派,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做了舆论准备。

12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由材料“激起巨大的思想波澜”可知,维新思想得到社会的广泛共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维新思想适应了民族危机下众多苦苦寻求救国出路的人们的需要,给了他们一个方向和答案,故C项正确。

林则徐、魏源思想首次冲破了“明朝后闭关锁国的落后状态”,开创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风气,A、B项错误。

维新变法以失败而告终,D项错误。

13答案及解析:答案:1.内容: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2.特点:托古改制;中西结合。

3.意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意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解析:1.由材料“西学”和“西政”,可见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有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2. 由材料“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和“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知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可见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托古改制;中西结合。

3. 结合所学,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意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4答案及解析:答案:1.19世纪60年代以伦理纲常为本,富强之术为用;19世纪80年代开始强调以“西方体制”为本,西方技艺为用;19世纪末提出“群为体,变为用”。

2.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以此推动中国走向富强,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起步阶段,推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由于“布新而不除旧”最终走向失败。

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方面进行制度变革,这是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实践,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

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变法走向失败。

3. 近代中国向两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阶段到“制度”阶段。

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趋势.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以•…为原本,辅以……”可知主张“中体西用”,根据材料二中进科技是“用”,根据材料三中“以群为体,以变为用”可知,19世纪末提出了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体用观。

2. 结合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实践结果、历史意义作答。

3. 结合不同阶段体用观的倡导群体的主张来作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