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 《朱子语类》三则

7 《朱子语类》三则


“天理” 指的是什么?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 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 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 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伦理、道理、情理.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 炼
“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 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 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 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的话说:"夫仁人 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
代盐铁之议,以贤良茂陵唐生、文学鲁万生等 60余人为一方,以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
羊等公卿为另一方,在义、利问题上展开了针 锋相对的争论。前者主张"罢郡国盐铁、酒榷、 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后者"以为
探究:义与利的关系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孔孟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 墨子重利,但也"贵义",<墨经>说:"义,利也。"墨
子三表中,最重要的第三表是"发以为刑政,观其 中国家百姓之利"。 法家韩非也注重利。汉代董仲舒重义轻利,认为" 利以养其身,义以养其心"。
朱熹所提倡的“体会·循序·精思”读书法。

①关于“体会”。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 去体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 去尽骨,方见髓。”又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 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观书以己体验,固为亲切,然 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若只据己见,却恐于事理有 所不周,欲径急而反疏缓也。”
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 也"。后来桓宽著《盐铁论》,以为二者"或上 仁义,或务权利",是一次关于义利问题的大 辩论。
宋代理学家对义利之辩,持之尤力。程颢说:"大凡 出义则人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 已。"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基本上 承袭了《汉书·董仲舒传》的观点。
②关于循序。朱熹说:“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 《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之句, 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又说:“量力所至,约 其课程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结旨,未得手前,则不 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于彼。”
③关于精思。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 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 以得尔。”(《朱子大全·读书之要》)又说:“读了又思,思 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读, 纵使晓得,终是杌陧不安。……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 与理一,永远不忘。”
此外,儒家尚有两种意见,一是荀子、张载、程颐等 人,他们都以义为重,但不绝对排斥利,主张先 义而后利。一是李觏、陈亮、叶适,他们认为若 无功利,道义便是虚语。
清初的颜元明确提出了义利统一的辩证观点,他 说:"正论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 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义利之辩是中 国哲学史上长期存在的一大争论问题,它涉及到 道德和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
“存天理,灭人欲”的几处出处
出处一:“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 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 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 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且邪.” (《朱子文 集·延和奏札二》) 出处二:“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 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 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四书集 注·孟子》) 出处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 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 之.”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朱子 语类》卷十三)
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 是去恶。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 道德、政风和欲”
我们可以饿了吃饭是“天理”,但非要吃鱼翅鲍 鱼,这就是“人欲”;困了睡觉是“天理”,但 非要有美女陪睡,这就是“人欲”;一个人如果 饿了非不吃饭,困了非不睡觉,这也是“人欲”, 虽然它不是不合理的欲望,但却是不合理的行为, 因为你违反了人的生理规律。由此可知,天理其 实就是满足我们生存下来最基本的需求,除此之 外的都是人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