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 《朱子语类》三则完美版

7 《朱子语类》三则完美版


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亲手创办同安县 学、武夷精舍、考亭书院,重建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且还 亲自制定学规,编撰教材,形成了自己的学派,起到了弘扬民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推进学术发展的作用。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 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著述颇丰,《四书章句集注》 《近思录》等对后世都有巨大影响,甚至成为南宋以后封建教育 的正统教材。
(2)理学 理学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继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 隋唐佛学之后的又一个发展高峰,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 高形态,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最高水平的集中表现。
理学又称道学,它是在唐代儒、释、道三教融合、渗透的基 础上,以儒学为主要内容,孕育、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术思想, 是哲学化了的儒学。理学兴起于北宋,理学框架的奠基者是周敦 颐和张载,理学体系的建立者是程颢、程颐二兄弟。到南宋,理 学发展到高峰,朱熹是集大成者。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 成祖永乐年间,以程朱的思想为标准,汇辑经传,编为《五经大 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以钦定的形式使程朱理学成为 统治思想。其后,理学在经历了七百多年的发展后,逐渐走向衰 落。
反对不同于儒学的佛学、道教,而且还批判了儒学内部与程朱理 学不同的其他学派。经过了朱熹的努力,理学从北宋时期一个普 通的学术派别,发展成为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但是,在 朱熹晚年,由于他卷入了当时的党争,朱熹的学说也被禁为“伪 学”。朱熹去世以后,党禁解除,他的思想学说得到统治者的认 可,在南宋末期以至元、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统 儒学思想。可以说,整个的理学发展都与朱熹有着密切的关系。
3.一词多义
人生苦短,不妨暂时停会儿脚步,重温一下那年那月那个贫 穷却真实的自己。怀念贫困,并不是安于贫困、不思进取。怀念 贫困,是为了借此刺激一下日渐麻木的神经,继而,还原自己, 还原生活。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 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 思想家、教育家、诗人。世称朱子,是孔孟以来 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继承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建立更富于 理性思辨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使之达到理学的 最高水平,并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后人习惯上 把朱熹和二程的学说称为“程朱理学”。
有“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 规”之誉。
2.背景资料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 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 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 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乎不拔的基础地位,并 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明清两代一般士人 所读的书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都 与朱熹的思想有关。另外,为了维护理学的学术地位,朱熹不但
3.文化常识 (1)《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140卷,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 中《四书》占51卷,《五经》占29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 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约占40卷,历史、 政治、文学等约占20卷,较详尽地保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言论, 内容生动,极具魅力。
《朱子语类》有三大特点:一是朱熹晚年精要语多,可纠正 其早期著作中的某些不成熟意见;二是书中所涉及的许多问题, 在其文集中是言之甚简或完全阙如的,可以弥补其文集之不足; 三是与其他理学家语录多谈性理者不同,《朱子语类》上自天地 之所以高厚,下至一物之微,无所不谈,范围广泛。从这三个特 点可知其价值之高,“历千载而如会一堂,合众闻而悉归一己”。 想要深入了解朱子学派的思想,探寻其问题的本意,《朱子语类》 乃是最宝贵的资料。
自主学习
1.易误读字
愦愦.( kuì ) 恁.地( nèn )
剖.判( pōu)
不肖.(xiào) 煞.有(shà )
战战兢兢.( jīnɡ )
芜.秽( wú ) 札.定脚(zhá ) 昏塞.( sè )
2.通假字
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埽,通“扫” )
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 著,通“着” )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
7 《朱子语类》三则
怀念贫困 刘世河 近日和一个曾经私交甚笃的大学同窗聊天。他这几年事业、 家庭顺风顺水,应是春风得意、幸福至极,但他却频频哀叹,虽 已富有,却无多少幸福感,反而对二十年前的小事津津乐道。
那时我俩都来自农村,当时学校食堂每周包一回包子,其中 洋葱猪肉馅的,特香。正是二十出头的年纪,每顿吃四五个完全 没有问题,可为了省钱,我俩每次都只买两个。那时我俩常说, 等有钱了,包子可劲儿造。几天后再一次吃包子时,杨老师变戏 法似的端出一大盘来,笑着说:“小馋鬼,老师先帮你俩实现这 个理想。”我俩短暂犹豫后,三下五除二就让盘子见了底,这才 想起对老师说声“谢谢”,却看到老师正拿手绢擦拭眼角的泪花。 后来我们才知道,杨老师也曾是个穿补丁衣裳长大的农村娃。
听同窗又一次绘声绘色地提及此事,我不由心生酸楚,却也 不无甜蜜。那种狼吞虎咽后的满足,如今想想,才是最原始、最 纯粹的满足。现在虽然可以时常饱餐山珍海味,但已近乎麻木的 味蕾,再也品嚼不出那种无比渴望的香甜。
同样麻木的还有我们的神经。为追求所谓“更幸福”的生活, 我们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习惯了沉默,在冬暖夏凉的空调房里 淡忘了季节,在大街上看惯了世态。我们疯狂追逐物质的快感, 却不得不领受精神的失落……
理学所讨论的中心的哲学问题是“性”与“天道”,同时也 涉及政治、教育、道德、史学等方面。性指人性,天道即理或天 理。《中庸》一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 教”,提出了性、道、教三个问题。理学家就是顺着《中庸》的 这三个问题继续讨论。理、气、心、性、太极、无极等成为理学 家讨论的主要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