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生版)【主备人】:郭振宇【审核人】:邵静【使用时间】:【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
2.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 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 学习古人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碍,以课后训练题为重点,理解并掌握课文大意。
2、体会《左传》的语言特点和叙述技巧。
【课文预习】朗读mp3【教学过程】1、【作家作品简介】 ppt《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祥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史实。
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2、【史书体例】 PPT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③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3、【重耳相关故事】 ppt4、ppt 【简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还主动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中国家危急关头,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去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5、【形势图】 ppt6、【活动一】教师范读课文,播放mp3,学生听读,记下易读错的字的字音。
学生自读一遍课文,动笔,画出生涩难懂的字词句。
齐读课文,教师点评指导学生读课文时出现的字音、断句上的错误,指出要注意的特殊断句。
7、【活动二】窜讲翻译课文1-2段。
翻译时请注意相关的文言知识,并请将本组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句子、字词,写在黑板上。
【补充】 ppt第一段:正音:贰(er)氾(fan)南实词:礼,礼遇,以礼相待。
贰,从属二主,不忠诚。
军,名词做动词用,驻军。
虚词:以,因为。
句式:“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第二段: ppt实词:辞,推辞。
虚词:若,假如。
犹,尚且,还。
已,同“矣”。
而,却。
句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可不翻译出来。
一词多义:若,①如,像:“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②如果:“若使烛之武见秦君”;③人称代词“你”:“若毒之乎”。
8、作业翻译背诵1-2段第二课时1、检查翻译、背诵2、翻译3-4段参照注释+ppt第三段注释第四段:注释实词: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敢,敬辞。
执事,对对方的敬称。
鄙:以……为边邑。
陪,增加。
东道言,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
封,以……为边界。
肆,延伸。
济,渡过。
通假字:阙,同“缺”,损害。
说,同“悦”,喜悦。
3、总结1、通假字;2、古今异义;3、文言虚词;4、词类活用;5、特殊句式。
通假字; ppt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何厌之有?4、秦伯说5、失其所与,不知古今异义;贰于楚也()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今有急而求子()越国以鄙远()亦去之()微夫人之力()文言虚词;以 :1.以其无礼于晋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于: 1.以其无礼于晋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失其所与,不知4.吾其还也4、翻译背诵3-4段第三课时一、检查翻译、背诵二、归纳 ppt词类活用;1、名词→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越国以鄙远()与郑人盟()唯君图之()既东封郑()阙秦以利晋()2、名词→状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夜,缒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3、动词→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4、形容词→名词越国以鄙远()共其乏困()5、形容词→动词因人之利而敝之()肆其西封()邻之厚,君之薄也()6、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特殊句式1、省略句()许之()()辞曰:“臣之壮也……”()()许君焦、瑕()()夜,缒而出()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且贰于楚也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何厌之有(有何厌——)3、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
()是寡人之过也。
()三、重要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⑦阙秦以利晋()2、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因人之力而敝之()⑤黑质而白章()⑥拔剑撞而破之()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朝济而夕设版焉()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5、之①公从之()②是寡人之过也()③行李之往来()④何厌之有()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因人之力而敝之()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⑧子犯请击之()⑨缀耕之垄上()四、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四字短语概括)ppt(一)请在“退”前加上一个词或短语,围郑------受命----- 退秦----- 撤围(二)概括全文内容。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第1段:围郑。
第2段:受命。
第3段:秦师。
第4段:撤离。
1、大兵压境,小国告急。
2、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3、勇士闯虎穴,巧言退秦师。
4、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
(三)1、课文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概括叙述: ppt郑国被秦﹑晋两大国包围,形势危机。
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
郑伯面请烛之武被拒,先自责后述其利害。
烛之武以国家为重,不记前嫌,毅然受命,只身夜往秦军,智说秦君。
秦君欣然与郑结盟留守并退兵。
晋军不得已也退兵,郑国转危为安。
2、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整个故事。
(四)读课文1自然段ppt 地图1. 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2. 郑国君臣为什么一开始就把劝说目标锁定在“秦军”而不是“晋军”?你能从文中找到根据吗?本段作用是什么? Ppt 地图•第一段:交待事件背景及战争形势•原因:伏笔一:•形势:伏笔二:•3、概括第一段4、关于烛之武 ppt第四课时一、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 1.文章在写烛之武在使命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答案:①。
•②。
③。
• 2.郑伯一席话有何深刻内涵?了对郑国对烛之武的担忧、关注,从理性的角度诚实而有力的暗示了自己的态度。
• 3. 面对困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答案:①•②;•③•概括第二段•二、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贪得无厌,忘恩负义三、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ppt四、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以退为进,博得秦君好感。
②抓住秦君趋利的心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③抓住秦、晋之间的历史矛盾,挑拨其盟,拉拢秦君④推测未来,极言晋贪无厌,毁其盟约。
五、课文的题眼是什么?围绕题眼,课文写了哪些内容?“退”因:秦、晋围郑(无礼于晋,贰于楚)“退”荐: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 ---郑公平息怨气-----烛之武受命。
“退”劝:烛之武夜往秦师-----智说秦君 ----秦君留守退师。
“退”果:子犯请击之----晋侯析理终退师。
六、结构图 ppt七、从故事发展来看,本文记叙有什么特点?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留干去枝,详略得当。
对话简洁,语言精练。
八、讨论活动:1、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郑伯------烛之武____秦伯____晋侯____2、讨论活动:请就文中的某一个人物的言行思想加以想象和联想,谈谈鉴赏人物形象后的认识和启发.烛之武:①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勇担重任。
②怀才未必不可遇。
③有才能更要毛遂自荐。
④做事有能力还不够,还要有胆识。
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讲究艺术,和睦相处。
⑥人无完人,不要求全责备。
郑伯:①君王都能够知错改错,一般人更应该知错改错。
②重视人才贵在平时,不能临时抱佛脚。
③放下架子,从善如流。
④尊重人才就是尊重知识。
佚之狐:推荐他人固然可敬,但推荐自己更为可贵。
秦伯:①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要和睦相处。
②勇于接受他人意见,甚至包括接受和自己有成见人的意见。
晋侯:①损人利己的事不能干。
②做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③非常时刻,冷静的判断很重要。
九、塑造人物的方法• 1.环境烘托 2.他人的陪衬 3.个性化的语言 4.细节描写“夜缒而出”十、哲人说,读史可以明智。
学完本文,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学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十一、讨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ppt十二、合作探究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术对于古人和现代人的处事有什么意义。
Ppt十三、积累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