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影像检查及影像解剖
4. 泪囊造影
用于慢性泪囊炎病人,以明确泪囊大小, 泪液通路的通畅情况。正常泪囊和鼻泪管 通畅,泪小管呈细线状,长10~12mm,宽 4~7mm,鼻泪管宽约2mm,走行迂曲,造 影剂大部分流入下鼻道底部。
5. 眼眶超声检查
自角膜弧形线测量至后极球壁为眼球长径, 一般为24mm,横径23mm。
4. 眶裂和视神经管
视神经管由蝶骨小翼构成,视神经和眼动脉位 于管内,长约10~12mm。
眶上裂位于蝶骨大翼和蝶骨小翼之间的空隙, 眼经脉和3.4.6颅神经及第8颅神经第一分支通 过眶上裂进入中颅窝。
眶下裂是眼眶和翼腭窝.颞下窝之间的通道。
二. 眼及眼眶的影像检查方法和表现 1. X线平片 (1)眼眶正位片(柯氏位)
二 鼻旁窦的影像检查方法及表现
一.基本知识 1.鼻腔 (1)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部分。
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鼻中隔由梨骨.筛 骨垂直板和软骨等覆以粘膜而成,向前经 鼻孔通外界,向后经鼻后孔通鼻咽。
(2)外侧壁有三个向下弯曲的骨片, 为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
2. 鼻旁窦:上颌骨,额骨,蝶骨,及筛骨 内的含气骨腔,开口于鼻腔。分为前组 和后组,前组包括额窦,前组筛窦及上 颌窦,后组包括后组筛窦及蝶窦。
鼻 咽 部 正 常 CT 表 现
鼻咽部正常CT表现
鼻咽部正常CT表现
正 常 鼻 腔 表 现
CT
可副 见鼻 气窦 液炎 面
--
上 颌 窦 癌
3. MRI
副鼻窦MRI显示的结构与CT相同,窦腔 含气显黑色,副鼻窦内粘膜T1加权显中 等信号,T2加权显高信号,骨壁无信号, 鼻面部,皮下脂肪,翼腭窝,颞下窝内 脂肪间隙显高信号。
五官影像检查及影像解剖
一、眼及眼眶
一、基本知识:
1.
顶壁:额骨眶板.蝶骨小翼
底壁:上颌窦的顶壁
眼眶壁 外壁:颧骨.蝶骨大翼
内壁:纸板
眼球壁
外膜 中膜
眼球
内容物
内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角膜 巩膜
虹膜 睫状体 脉络膜 虹膜部 睫状体部 视网膜视部
3. 眼副器 主要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和 眶内结缔组织性结构,对眼球起保护.运动和支 持作用。
(5)外侧壁:鼓膜壁,主要由鼓膜构 成。
(6)内侧壁:迷路壁,由内耳迷路的 外侧壁构成,此壁中部隆起为鼓 岬,岬的后上方为前庭窗(卵圆窝), 后下方为蜗窗(圆窗)。
b.听小骨: 由外到内依次为:锤骨,砧骨及 镫骨。
c.咽鼓管: 连通鼻咽与鼓室的管道,平时此管 在咽部的开口处于闭合状态,当吞 咽或呵欠时则开放。空气经咽鼓管 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压力均 衡,利于鼓膜的振动。
2.乙状窦前位 正常乙状窦前壁与外耳道后壁之间 的距离为10~15mm,小于此值者称 为乙状窦前位。手术时易损伤出血。
3.导静脉高位 导静脉常开口于乙状窦中部,位置 太高,手术时易损伤。
上颌窦.额窦.前组中组筛窦开口中鼻道。
后组筛窦开口上鼻道。
蝶窦开口蝶筛隐窝。
3. 窦口鼻道复合体
• 由上颌窦口,筛漏斗,筛泡,钩突,半 月裂和中鼻道构成。
二 副鼻窦的影像检查方法及表现
1. X线平片
(1)瓦氏位片 两侧眼眶内侧壁之间的含 气腔是额窦,额窦下部中线处是后组筛 窦,上颌窦显示最清,呈三角形。
(2)柯氏位 显示额窦及前组筛窦较好, 上颌窦因放大及重叠而显示欠佳。
(3)颅底位 显示蝶窦较好。
2. CT
(1) 检查方法 轴位 基线为下眶耳线,层距层 厚为5mm,冠状位,层距层厚为5mm。
(2)CT表现 上颌窦 :轴位显示内壁.前壁和 后壁较好,冠状位显示顶壁最佳;
筛窦:轴位筛窦气房呈楔形,筛窦内侧壁即眼 眶内侧壁; 额窦:在额骨的内外板之间; 蝶 窦:左右各一,中间有骨性分开。
三、耳
一、基本知识 外耳:耳廓,外耳道,鼓膜。 中耳:鼓室(包括其内听小骨),咽 鼓管,乳突窦及乳突小房。 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
1.外耳 a.耳廓 b.外耳道: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 骨部。 c.鼓膜:位于外耳道底与鼓室之间, 其内面为锤骨柄末端附着 处,鼓膜上1/4的小区为松 弛部,下3/4为紧张部。
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
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
视网膜母细胞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
眶 内 血 管 瘤
眶 内 血 管 瘤
眶 内
脑 膜 瘤
3. MRI
在MRI的图像中,眶骨因含有钙无信号而 显黑色,眼球内眼前房及玻璃体内因含 水分较多表现为T1加权呈黑色低信号, T2加权呈白色高信号。眼环多层结构信 号高于玻璃体。视神经为灰色信号,眼 球外肌为中等信号,球后脂肪为高信号。
(2)侧位 主要显示眼眶的 顶底范围。
(3)瓦氏位 两侧眶下缘 对称显影,边缘光滑。
(4)视神经孔位 位于蝶骨小翼 内侧的视神经孔投影于眶 外侧壁的前方,大小约 5mm,一侧扩大提示有 病变。
2. CT
(1)扫描方法:扫描层面平行于外耳道上缘至 眶下缘之间的连线,该层面与视神经的走行一 致。层厚为3mm,让病人向前看,保持眼球固 定。对病变部位可减薄1~1.5mm扫描。
2.中耳 a.鼓室:六个壁: (1)上壁:盖壁,即鼓室盖,为一薄 层骨板,分隔鼓室与颅中窝。 (2)下壁:颈静脉壁,由薄骨板与颈 内动脉静脉起始部隔开。 (3)前壁:颈静脉壁,即颈动脉管的 后壁,此壁上方有咽鼓管的开口。
(4)后壁: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的 开口。由此突向后通入乳突小房, 开口的下方有一小的锥隆起。
(2)CT表现:A. 眼球 可见眼环.晶状体及玻璃 体。B.眼外肌 可见内外上下直肌自眼球附着处 向眶尖走行。 C.视神经 自球后极向眶尖走行, 宽约3~6mm。 D.球后脂肪。E.泪腺 较高层面 位于眼眶外上方的泪腺窝处。
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
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
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
3.内耳: 介于鼓室与内耳道之间,称为迷路。 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 骨迷路:由后外向前内分别为骨半规 管,前庭和耳蜗,它们相互 连通。
二、常见变异
1.鼓室盖低位: 正常鼓室盖的位置在眶下缘与外耳孔 上缘连线上的0.5~1cm处。低于此值 者为低位,鼓室盖低பைடு நூலகம்说明硬膜位置 较低,手术时易损伤硬脑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