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单元明清时期美术(上)(公元1368年至1911年)1.简要论述明清美术发展的特点。
答:(1)明清时期的绘画①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绘画仍占有主导地位,画家众多,画派林立,盛况超过前代,绘画在社会上有了很大普及。
②民间绘画也非常活跃,年画和版画的成就十分突出。
③宫廷绘画创作虽不及宋代,但也曾一度表现出振兴的局面。
宫廷画家多是社会上职业画家中的高手,也有一些文人作为词臣供奉为皇帝作画。
④宫廷、民间和文人绘画艺术有一定的互相渗透和交流。
(2)明清时期的宗教美术①明清两代佛教和道教仍然受到统治集团的支持,但宗教艺术却明显地趋于衰落之势。
②案头陈设的小型雕塑特别得到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水平的民间匠师。
(3)明清时期的工艺美术①工商业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扩大刺激着工艺美术的发展。
②工艺美术品的样式丰富,品种繁多,技术上也有不少创新,其中以陶瓷、丝织、牙角雕刻、漆器、金属珐琅器尤为突出。
2.何谓浙派?有哪些代表性画家?试举出几件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成就。
答:(1)浙派绘画是明代前期中期中国画坛的重要绘画流派,浙派绘画由于其开创者戴进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因此得名。
(2)其代表画家有戴进、吴伟等人。
(3)我代表作品如戴进的《春山积翠图》《风雨归舟图》和吴伟的《林和靖诗意图》《踏雪寻梅图》《松风高士图》等作品,这些作品在笔墨风格上崇尚马、夏,山水多用大斧劈皴,构图亦善于经营。
这些作品里都是山水兼人物,这在明代文人画家中是少见的。
3.明代宫廷绘画的活动状况如何?有哪些代表性画家?他们在艺术上有何成就?答:(1)明代政府为了鼓励宫廷画家的创作,采取了优礼画家的政策。
明初,特设仁智殿以处画士。
历朝的宫廷画家分别值仁智、武英、文华三殿。
朝廷根据每人的具体条件授予不同的官职,职业画家多授锦衣卫千户、百户、镇抚等职,所以形成了明代宫廷画风格多样的盛状。
(2)代表画家有刘俊、倪端、商喜等人。
(3)他们的宫廷画借历史故事描绘了理想的君臣关系和贤君良吏形象,为之后的宫廷画创作提供了模板,宫廷画中的人物画技巧由于承继了前几代的成就而达到很高的水平,他们在解决人物故实画的立意结构和人物衣冠制度、宫室规模、城郭山川形势的历史具体性等方面,是游刃有余的,这对后来人物画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
4.简要论述吴门画派的形成发展及其艺术特色。
答:(1)苏州远在唐代就是繁荣的都市之一,为各种艺术活动的集中地区。
明中期以后的吴门画派便是在此兴起。
吴门画派或简称吴派,一般认为,其创始于沈周,形成于文徵明,再加上唐寅和仇英,被称为吴门四家或明四家。
(2)沈、文、唐、仇的出现不仅仅打破了“院体”和“浙派”垄断画坛的局面,而标志明代绘画独立面貌的形成。
他们在艺术上,在继承的基础上追求气韵神采的笔墨效果,以一种新倾向接近世俗生活。
吴派逐渐取代宫廷绘画和浙派的地位,在社会上,特别是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圈中,受到普遍的重视。
(3)吴门派在山水画上有新的突破;在人物画和花卉画方面也各有建树,除仇英外,另外三人尤其注重诗、书、画的有机结合,使文人画的这一优良传统更臻完美、普遍,有力地影响了明代后期直至清初画坛。
在吴门派后期画家中,陈淳发展了水墨写意花卉画,周之冕创造了钩花点叶的小写意花鸟画法,陆治以工整妍丽的花鸟画著称于世。
5.简要介绍沈周、文徵明的生平,分析其画风的特点及影响。
答:(1)沈周①生平沈周(公元1427年~公元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
沈周一生不仕,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等。
②画风特点他在画法上主要取法元人黄公望、吴镇等,并上溯董源、巨然及北宋诸家。
早年多为盈尺小景,具有沉酣深厚的意趣,亦有时作细笔或青绿山水。
沈周运用各种笔墨技法精心描绘园内各地景色,创作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写实作品。
③影响沈周的绘画为传统山水画作出了两大贡献:其一,融南入北,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
如沈周的粗笔山水,用笔融进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守人之骨和势,将南宋的苍茫浑厚与北宗之壮丽清润融为一体,其抒发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变为宏阔平和。
其二,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
沈周的书法学黄庭坚,书风“遒劲奇崛”,与他的山水画苍劲浑厚十分相似、协调。
(2)文徵明①生平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后改字为名,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人,文徵明出身官宦之家,父亲文林曾官南京大理寺丞及温州知府。
他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早年曾数次参加科举考试,未被录取,54岁时被荐进京,授以翰林待诏名衔,参与《武宗实录》的编修。
在京不到四年即上疏求退,回到苏州,筑室玉罄山房,专力于诗文书画。
他一生都是从事艺术活动的,过的是平静优裕的风雅名士的生活。
②画风特点从画法上看,他的小青绿山水、室宇人物以及墨笔古木竹石,明显从赵孟頫画法加以发展。
他画中萧疏幽淡的情调、层层叠叠而不重纵深关系的布局、山顶平台和浓密的叶苔小点、棱角清楚的矾头等特征,则与黄公望、王蒙和倪瓒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文徵明的绘画作品主要是山水画,画法有工细与粗率两种。
工细者占绝大多数,其中又有着色与不着色之分。
其作画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临仿前人或以具体地点为名目的景物。
③影响文徵明是苏州地区文坛画界继沈周而起的又一中心人物。
在文学方面,他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齐名,被称为“吴门四杰”或“吴中四才子”,在书法方面,他也是明代的大家之一。
文徵明比沈周的年寿更长,作品数量多,流传广。
其晚年名望极高,造访者“接踵于道”,书画作品供不应求,更有很多人以复制或仿制他的作品为业。
6.简要介绍唐寅的生平和思想,并举出代表性作品分析其绘画风格特点。
答:(1)唐寅(1470~1523),字子畏,又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出身于苏州城内皋桥吴趋里的一个酒肆商人家庭。
天资聪颖,少年时便有才名,其后结识祝允明、文徵明、张灵等,并受到前辈沈周、文林、吴宽、王鏊等人的赏识。
其一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30岁以前主要是读书求知,热衷于功名;30岁之后,一度游历名山大川,后回到苏州从事诗文书画创作并靠卖画度日,其作风更加放荡不羁。
(2)唐寅的绘画在周臣基础上加以发展,掌握了精确的造型能力和表现主观思想情感的技艺。
他的文化修养丰富,见闻广博,才华横溢,具有文人气质,作画题材丰富,风格清新自然,雅俗共赏。
(3)他的山水画代表作品有《落霞孤鹜图》《春山伴侣图》《西洲话旧图》《古木幽篁图》《山路松声图》等。
如《山路松声图》一画画层峦兀起,飞瀑清溪,长松板桥,有士大夫携童赏景,画法明显从李唐画法变化而来,意境优美引人入胜,题诗中“试从静里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走”,把人引入到富有哲理的思考之中。
7.分析陈淳、徐渭写意花卉风格的异同和他们的创新与贡献。
答:(1)陈淳的花鸟画,不论内容或形式都与前代画家有明显的变化。
他在题材上一变传统的奇花怪石、珍禽异鸟,他笔下的形象大都是经常习见的花木。
他笔下的花卉造型更以严于剪裁见胜,虽仅一折枝,但给人的印象是自然而完整的,所谓“一花半叶,淡墨欹豪,疏斜离乱之致,咄咄逼真”。
而徐渭最擅长水墨大写意花卉。
(2)陈淳的写意花鸟画继林良、沈周之后多有建树,在绘画史上与徐渭并提,对后来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徐渭的花卉画则发挥了文人画中以笔墨抒情写意的传统,一改吴门画派花鸟画自然秀润、恬静悠雅的格调,而形成大胆泼辣、乱头粗服的画风。
8.董其昌在绘画艺术上提出了哪些见解?在绘画发展中产生了什么影响?答:(1)董其昌强调“六法”中的气韵生动,认为主要靠画家“生而知之”,即天分才能达到,但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提高修养增长阅历亦可取得。
他认为:“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
”但从其作品中很难看到他师造化的痕迹,而多是悉心模仿。
他欣赏画面上所产生的“隔帘看月,隔水看花,意在远近之间”的微妙笔墨效果。
他强调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
此外,他还重视墨的运用:“李成惜墨如金,王洽泼墨渖成画,夫学画者每念惜墨泼墨四字,于六法三品思过半矣。
”(2)董其昌在用笔用墨上都有较高的造诣,创造出新的审美情趣。
他擅画山水,临过不少古人作品,能集诸家之长,其作画虽不为物象所拘,为之后临摹画风产生了重要影响。
9.简要介绍陈洪绶的生平、作品及其艺术成就。
答:(1)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
出身于文人家庭,能诗,善书法,尤长于绘画,人物、山水、花鸟、杂画无所不精。
早年曾向杭州名画家蓝瑛学画,后来吸取宋元李公麟、赵孟頫等名家画法。
(2)他的代表作品有《隐居十六观》《雅集图》《升庵簪花图》《归去来辞图》《九歌图》《水浒叶子》等。
(3)陈洪绶所作人物注意神情的刻画,塑造形象带有一定夸张因素,衣纹细润圆劲,设色古艳,富有装饰趣味。
他的人物画不仅在题材内容上非常丰富,而且寄托了他在明末黑暗社会统治下的悲愤、希望和理想。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面貌,不仅给清代人物画带来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近现代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