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展的重要贡献。 33、、认知识道百商家鞅争变鸣法局的面基形本史成实的。重要意义。 4、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 经济: 铁犁牛耕的使用,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
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 政治: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 阶级: “士”阶层的活跃,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因而
李贽
反对豪强兼并土地,提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主张。……
晚年所指撰《读通鉴论》《宋论》,荟萃平生治史心得,为探讨其
史学思想的重要依据。
王夫之
1、李贽
明末 思想家。福建泉州。祖辈从商。26中举。做官清廉。
目睹官场污浊黑暗,道学家的伪善,不愿同流合污,形成离
经叛道的不羁性格,以“异端”自居。老年入狱,迫害致死。
4、著书立说
反映了战国时
期社会生产力
1、四种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提出“仁政”; 3、主张“民贵君轻”—早期民本思想 4、人性本善
的进步,对自 然认识、利用 和改造能力的
增强。
荀子 战国
1、天人关系:“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 2、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3、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4、人性本恶。
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仁”
③“孔颜之乐”
程颢
理的本质: 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
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程颐
“孔颜之乐” 指不注重物质享受,只追求精神的自由和满足。
理学的成熟——集大成者,南宋,朱熹
朱 子 高 于 孔 子 。
眼 珠 子 , 鼻 孔 子 ,
朱熹
后 生 长 于 先 生 。
眉 先 生 , 胡 后 生 ,
创立:北宋五子
(新儒学) 宋 明 理 学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 儒学思想(基础)+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2.基本含义: 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
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
3.北宋五子之“二程”
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宋明时期融合儒佛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历史背学景习。要求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 2、代儒表墨人道物法及四其家主的要主观要点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儒了家解孔孟孔荀子主、张孟、子法、家商荀鞅子变对法儒的家基思本史想实形)成。和发
信“州宇宙(便上是饶吾心),鹅吾心湖便寺是进宇宙行”了一场大辩论。于是朱熹说 陆王守九仁渊:⑴心的天学理集学即大问“成灵为者明“”易,即简“工本心夫””,陆九渊说朱熹的学问 是“支⑵离修养事关业键在”于。“这致良就知是” 有名的“鹅湖之会”。
⑶ 强调“知行合一”
相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①内容:都认为“理”的核心是封建伦理道德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学派的起伏涨落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思想形成并成为显学 秦 朝:焚书坑儒 西 汉: 东 汉: 隋 唐:
宋 明: 明末清初:
能不能给这几个时期起个荡气回肠的篇名?
专题概析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
西汉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 东汉末期至魏晋时期儒学的困境。(加试) 唐代中后期 儒学复兴运动。(加试)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治国思想
儒家:以德治国 道家:无为而治 法家:以法治国 墨家:兼爱非攻
连连看 适用时期
在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
动荡年代、军阀割据时期 动荡结束之初,恢复生产、 稳定民心、巩固统治 适宜于国家稳定,走 上正规时期
1.《中华文化史》把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总体特征各用一个词来
概括。下面四组词即是对当时四个学派的总体特征的概括,其中
著有 《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

基本主张:
(1)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2)反对盲从孔子,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诗文: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
★ ★ 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加试
主张:做学问的目的在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影响: 陆王心学的形成,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代表人物:
鹅陆九湖渊之:心会学开:创淳者熙三年(1176),陆九渊和朱熹在江西
⑴心即理也 ⑵反对埋首书册,主张“本心体悟”,“发明本心”
1、道是世界的根本;
老子
春秋
2、朴素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 的规律;

3、无为而治,主张小国寡民

1、宣传天道和自然无为;
庄子 战国 2、齐物说——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3、崇尚自然,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①法、术、势三派 1、理论来源: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2、观点主张: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主要观点
理气论
①理是根本②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 ③万物之理归为一
朱 修养论 熹
①区分,“小学”和“大学”,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 进 ,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②“仁”是爱心和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除了获 得精神自足和自由之外,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③“存天理,灭人欲”
社会政 治论
①“道”的价值内涵——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 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②儒家掌握着“道”,有干政的天然权力 ③儒家干政的关键是“正君心”
4、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张上截 然对立的思想家是( )
A、孔子和老子 B、孟子和荀子 C、荀子和庄子 D、荀子和韩非子
5、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 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变 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 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 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 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 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是很好吗?
儒学的困境与复兴
1、儒学的困境 ①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②魏晋时期,道、佛教进一步冲击了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念; ③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
①韩愈:“道统”思想——《原道》
②李翱:“性命之源”
③北宋:儒学复兴运动
宋明理学应运而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理学,是儒学理论化、哲学化的标志。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1)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稳定,需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学的成功发挥,使其更适应统治者需要。
2、董仲舒的儒学体系:
(1)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2)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评价:
积极方面: • 儒学地位上升,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 以及文集、秦章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 录,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已任。……反 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促进中国
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背景:明末清初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
(1)政治:统治者强化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统治 走向腐化,社会矛盾尖锐。 (2)经济: 商品 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缓慢发展。 统治者极力推行 重农抑商 政策,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工商业者 阶级队伍壮 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 宋代理学 日益僵化,明清思想家要求摆脱 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西学东渐 。
3)对统治基础: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加试)
1、特点:选官依据——考试成绩;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2、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2)儒生的地位得到提升,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 (3)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4)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5)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也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 薄弱
②目的:都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
对理认 识(世
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
界观)
不 实现途

径(方
法论)
通过研究学习致知 (格物致知)
通过内心反省致知 (灵明致知)
哲学 范围
客观唯心
主观唯心
(有人问程颐:如果有妇人死了丈夫,贫穷无所依靠,可不可
以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非命、节葬、节用。
墨翟
①学术团体以纪律严明著称;
②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3、墨家风气:
③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④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考点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影响(加试)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的变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