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课程名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开课时间: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学院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学科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学号2014210161姓名方晨学位类别全日制硕士任课教师沈亚强交稿日期2015年6月20日成绩评阅日期评阅教师签名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第一部分:数控车削技术课程开发课程设计思路是:依据职业能力分析和培养目标确定本课程目标,以数控车削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项目课程结构,按照数控车削操作技能形成过程设计学习任务系统,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负载专业理论知识,以中级数控车削加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各项目的技能目标和知识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活动。

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中等复杂车削类零件数控加工的基本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学习技术与理论的积极性高,养成安全文明生产的职业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达到国家职业标准《数控车床操作工(四级)》要求。

专业能力结构目标:会识读零件图纸;能看懂数控车削类工艺文件,会编制中等复杂零件数控车削加工工艺和程序;会加工中等复杂车削类零件并达到一定尺寸精度;会维护保养数控机床。

专业知识结构目标:掌握制订工艺文件的知识;掌握零件定位、装夹原理;具有数控编程与输入、调试知识;掌握零件加工方法与检测知识;初步掌握数控机床维护、故障诊断知识。

工作过程系统化培养:数控车削加工工艺准备:(一)读图与绘图《工程图学》《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二)制定加工工艺《机械精度设计》《特种加工技术》(三)零件定位与装夹《夹具设计》(四)刀具准备《机械制造基础》数控车削代码编程:(一)手工编程《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二)计算机辅助编程《计算机辅助设计SOILDWORKS》数控车床操作实施:(一)操作面板《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二)程序输入与编辑(三)对刀(四)程序调试与运行数控车床零件加工:(一)轮廓加工《机械制造基础》《模具基础》(二)螺纹加工(三)槽类加工(四)孔加工(五)零件精度检验《机械精度设计》《测量技术基础》数控车床维护与精度检验:(一)数控车床日常维护《数控机床日常维护及故障诊断》(二)数控车床故障诊断(三)机床精度检查第二部分:浙江省中职课改价值取向及实施策略浅析摘要:14年浙江省出台了中职课程改革方案,省内的中职学生未来将会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在课程方面也有更大的自主权,学校还需推行“多学期制”等新型教学方式。

然而作为职业院校应该如何针对自己学校特色进行课程改革,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在查阅部分资料后,我对中职课改方案的对策如从学生兴趣角度出发和存在的疑惑进行了一些整理。

关键词:选择性;兴趣;人文艺术;课改联动;后续保障机制;14年浙江省出台的中职课程改革方案,引起各方关注。

浙江省提出这样的方案其指导思想是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多样化的需要。

而此方案的出台基于浙江特有的新背景:东部发展地区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包括经济,教育,文化水平等等方面都在全国处于较领先状态,于是家长和学生对于教育的需求发生变化。

在中职教育部分,狭隘的,目光短浅的以单纯就业为导向的,培养一线工人的职业教育,已经与许多家长及学生所期望所接受的教育不相符合,使职业教育招生出现困难。

在经济发达的浙江地区,因为有利的气候地理位置,发达便捷的交通系统及浙江地区人民勤劳肯干的精神使个体商户,家族作坊等等私有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庞大。

但是作为优秀的生意人,企业家,并不一定是合格的父母,他们的子女从小疏于管教,宽裕的经济环境和父母的溺爱使他们精神意志力缺乏,学习成绩较差,最后成为学校中的问题生,中考的落榜生,最后只能选择入学要求低于普通高中的中等职业学校。

但是职业教育进行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并不适合这类学生及家长对教育的期望,于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未来发展何去何从的问题还是存在,并且继续恶化。

那么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针对不同需求的进行职业教育的学生,既不能违背职业教育的发展导向,又需要有灵活的课程机制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格局变化对人才的需求,及受教育者个体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方向选择的需求。

一、中职课改对于“选择性”的切实履行此次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普职融合”为改革导向,构建“选择性”机制,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本次改革总的思路是把选择性教育思想引入中职课程改革,打破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制度瓶颈,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要求学校在学生就读期间至少为学生提供两次选择机会——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

围绕这样的安排,给处于可塑期的学生更多的选择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学制的权利。

同时也赋予学校相应的课程、专业、学制确定权。

首先中职课改给予学生最大的选择权就是就业还是升学的选择权。

随着人民群众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学生对于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比如升学与出国需求更加强烈。

中职课改要求学校在学生就读期间至少为学生提供两次选择机会: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为处在可塑期的中职学生提供多样性的成长通道。

为了避免学校存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观念,念歪了改革的“经”,从一开始就分直接就业班和继续升学班,搅浑职业高中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方案中明确规定,学生选择应该在一学期专业学习之后才能进行。

很多中职学生在进入职高时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不能马上做出就业或者继续学习的决定,所以学校需要学生在经过一学期适应性学习后,再让他们就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进行选择,而等一个学年过去,一些学生可能改变了主意或者有新的收获,这时学校再给他们一次选择的机会,这样做能防止某些学校以学生成绩或意愿乱分班。

在进入中职学校后,面对以专业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中职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一般比较迷茫,他们对于专业的选择可能基于家长的要求,也可能基于舆论的导向,也有可能选择近期较热门专业,唯独忽视了学生自我的期望和追求。

这对于今后中职学生对接受学习内容主观能动性有较大影响。

而中职学生对于专业选择的迷茫更大的原因是对于所学专业及所对应职业的不了解。

课改指出应在高一进行专业体验的机会,一段时间之后可以重新选择专业。

这样的举措有使学生对将来所要学习的课程及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了较为概括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也促进学生对未来学习生涯的规划意识。

而对于课程的选择权,课改提出构建可供学生充分选择的课程制度与课程资源,构建供必修的“核心课程模块”和供选修的“自选课程模块”两大课程类型。

其中,“核心课程模块”由公共文化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组成,原则上不能超过总课时的50%;“自选课程模块”不少于总课时的50%。

在“普职融合”框架下,课改方案要求探索“专业教育”新模式。

力图通过“自选课程模块”的设计发现并培育学生的多样化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专业教育。

要求直接就业学生专业实训实习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50%,继续升学学生专业实训实习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30%。

为避免学生选修课程出现“碎片化”,设计了“限定选修课程”形式,要求学校以“2选1”的比例为学生提供相关专业选修课程。

而面对如此大规模改革,各校要求做到三个“坚守”:坚守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坚守专业教育的优先地位,坚守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方向,防止借“课程改革”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的倾向。

而改革后的教学内容需要强调“三个加强”:加强职业精神与素养的培养,加强专业能力培养,加强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最后课改要求学制的安排实现多样化,实施“多学期制”,根据推广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的需要,将一学年按不同的教学功能划分成若干长短学期,组织学生下企业体验;实施“做中学”“学中做”,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融合起来;实施新的学业评价,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对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质量评价方式;实施“弹性学制”,大班与小班有机组合,长课与短课有机组合,允许学生提前或延期毕业。

二、中职课改实施新策略新背景下的课程改革,作为实践者的中职院校,该如何进行。

《大趋势》作者、曾任美国教育部副部长的奈斯比特说过一句话:“教育不是把篮子填满,而是要点燃一盏灯。

”那么这盏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它是一盏兴趣之灯。

中职课改最大的问题所在便是如何使中职课程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课程个性化课程是指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能够引起兴趣的,能较快接受特色课程。

就中职课程体系中的四大模块公共必修、专业必修、限制选修与自主选修中的各门课程而言,都需要实现课程的个性化。

公共必修课程如语文课程中苏州园林一课的学习,可以让园林设计专业的学生研究园林构造原理,可以让旅游专业的学生设计园林游览线路等等,设计研究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基础文化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等,又可以通过实例引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其他课程针对中职学生的授课也应该注重学生个性特点,有侧重点的进行教学。

(二)艺术人文课程的渗透艺术类文化类课程的设置在普通教育中也并没有受到重视,那么对于中职课程来说有设置的必要性么,我认为是非常有的。

宁波外事学校在课改后出现了舞蹈等艺术性课程,学校领导认为学生通过几年时间的不间断学习,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整体气质。

而此次外事学校课改另一大亮点就是“打造第二外语特色课程”,第二外语课程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设置,多角度带领学生体验国外文化,并在这些情境中学会简单的语言交流。

学校的意图主要在于用语言文化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样的课程理念,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这些课程的开展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并且学习不存在太大的压力,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学生的人文气质和文化素养。

三、对课改的疑惑(一)中职课改同综合课改的联动课改中强调的“普职融通”以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选择”,会不会再让职业教育回到普通教育的窠臼中去,把职业高中变成普通高中?在方案中,浙江省提出推进课改的基本原则就是“必须坚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那么为了让中职课改真正的实现普职融通,我们该注意什么?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包括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类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层次之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制约联系,某一教育类型、教育层次的封闭性改革很难再“单兵突进”,因此,要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实现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推进。

从实践上看,浙江省在实施中职课改上打的是“组合拳”或者说是一项综合性改革。

新一轮中职课改是在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改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等基础上展开的,统领这套“组合拳”的核心理念就是为所有的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成长选择机会,搭建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立交桥”。

如果没有普通高中全面实行选课制、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改革,中职课程实现职普融通的改革就是“独角戏”“剃头挑子一头热”,“融通”就不可能实现,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就会落空;如果没有高考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中职学生接受高一级教育的发展通道依然狭小和单一,中职课程的改革也只能在原来的模式中打转转,新一轮改革的突破意义就不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