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非洲(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非洲的地理位置,了解非洲政治地图的演变。
2.运用地形图,归纳非洲的地形特征和海陆轮廓特征,了解非洲极具特色的地形区。
3.运用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气候类型等分布图,归纳非洲的气候特征,掌握阅读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布图的方法,并了解非洲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4.能简要分析尼罗河和刚果河流域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5.在教师的指导下,基本能描述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并形成较为熟练的技能。
6.运用相关资料,了解非洲存在着严重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培养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材分析本节导言部分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教材正文结合图6-16,重点介绍了非洲的地理位置,同时扼要介绍了非洲洲名的由来、历史文化和政治地图的演变。
活动部分则突出了非洲纬度位置的描述,为学习非洲的气候做出铺垫。
“高原为主的地形”和“炎热的气候”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在“高原为主的地形”的正文和活动部分,教材结合图6-17引导学生归纳非洲的地形特征。
此外,活动部分还以表格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欧洲、非洲的大陆海岸线进行比较,以利于学生把握非洲海陆轮廓的特征。
为引导学生了解非洲极具特色的地形区,教材通过正文或阅读介绍了刚果盆地、东非大裂谷和撒哈拉沙漠。
在“炎热的气候”部分,教材安排了非洲1月平均气温分布、7月平均气温分布、年降水量分布和气候类型分布等地图,为引导学生掌握好阅读这些地图的方法,能够从图中准确提取有用信息,教材穿插安排了“学看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材料。
学生结合上述4幅地图,可以归纳出非洲气候具有“气候普遍炎热”、“干旱区面积大”、“气候类型呈南北对称分布”三个方面的特征。
具体来说,由非洲的纬度位置,可分析出非洲气候以热带类型为主,通过读图6-21、6-22,可进一步分析出非洲气候具有普遍炎热的显著特征。
读图6-24可知,非洲气候类型以赤道为轴,大致呈南北对称分布。
非洲气温高,蒸发量大,年降水量小于500毫米的地区便极为干旱,结合图6-23、6-24,可归纳出非洲干旱地区分布广的特征。
在本部分正文中,教材还从气候的角度,简要介绍了非洲农业生产的情况。
此外,为达成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材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安排了乞力马扎罗山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以及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比较两个活动题,以引导学生分析非洲地形、气候、水系等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巩固相关技能。
在本节内容的最后,教材安排了“物产丰饶的非洲”的阅读材料,从矿产、动植物资源两个方面,扼要介绍了非洲是“富饶大陆”,以利于学生对非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
三、教学提纲(一)地理概况1.非洲洲名的由来2.非洲的地理位置3.非洲政治地图的演变(二)高原为主的地形1.海岸线平直,少半岛、岛屿、海湾2.地形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3.地势东南高,西北低4.极具特色的地形区:刚果盆地、东非大裂谷、撒哈拉沙漠等(三)炎热的气候1.气候特征(1)气候普遍炎热,被称为“热带大陆”(2)干旱区面积最大的大洲(3)气候类型呈南北对称分布2.气候与农业生产3.学看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布图四、教学建议教学导入:方案①:先让学生观看视频,然后猜一猜视频资料所反映的大洲。
为了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要求所选用的资料能反映出非洲炎热的气候和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如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乞力马扎罗山、东非大裂谷、撒哈拉沙漠等;能反映出非洲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色,如非洲的木雕、图腾、鼓乐、舞蹈等。
方案②:提问:世界古文明的发祥地在哪些地方?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几个?它们各位于哪个大洲上?根据已学知识,由学生回答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黄河流域的古中国、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
教师在世界政区图上指出世界四个文明古国的位置,读图可知古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均位于亚洲,而古埃及位于非洲,由此引入非洲地理的学习。
方案③:读图6-16,观察非洲境内有哪几条重要的纬线穿过,非洲的海陆位置和半球位置如何?通过读图6-16,学生很容易判断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分别穿过非洲的北部和南部。
找到20°W经线,可以判断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部。
非洲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及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与亚洲之间隔着狭长的红海,并以苏伊士运河为陆上分界。
请学生说出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的重要交通地位:苏伊士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是印度洋到大西洋的捷径。
例如,从英国伦敦到印度孟买比绕道好望角缩短航程7300千米;从波斯湾到西欧的运油船只,经过苏伊士运河一年可往返9次,而绕道好望角一年只能往返5次。
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到大西洋的门户。
关于非洲政治地图演变的教学,建议教师结合图6-16扼要介绍即可。
先让学生在图中找到二战前独立的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3个国家的位置,再介绍目前非洲是各大洲中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大洲。
【高原为主的地形】“高原为主的地形”部分,建议教师利用图6-17,首先让学生完成欧洲、非洲海岸线的比较表格,归纳出非洲具有海岸线平直的特征,这样的海陆轮廓特征往往缺少半岛、岛屿与海湾。
然后,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到非洲最大的半岛——索马里半岛,最大的岛屿——马达加斯加岛,最大的海湾——几内亚湾。
在介绍非洲地形特征前,教师可先进行复习提问:如何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其方法和步骤是怎样的?教学指导:按上述方法和步骤,读图6-17,归纳非洲的地形特征:1.读图可知非洲各类地形中分布最广泛的是高原,因而有“高原大陆”的称号,并可读出非洲的主要高原名称。
2.读图可判断出非洲地势是从东南向西北倾斜的,即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低。
3.在图上找出非洲极具特色的地形区,如中部的刚果盆地、北部的撒哈拉沙漠,以及纵贯东部的东非大裂谷等。
学生可结合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东非大裂谷、撒哈拉沙漠的基本情况。
4.查找图6-4,可了解非洲平均高度为750米。
【炎热的气候】教学导入:方案①:由“阿非利加”是“阳光灼热”的意思,引入非洲气候特征的教学。
方案②:采用归纳提问引入:一个大洲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哪几个基本要素?由亚欧两洲的学习可知,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和水系等要素。
教学指导:读图6-21、6-22,结合七年级上册所学的气候知识,完成下列填空:(纬线)横贯非洲的中部,(纬线)和(纬线)分别穿过非洲的北部和南部。
从地球上的五带范围来看,非洲绝大部分位于带。
1、7月,非洲绝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在℃以上。
7月份,北半球的炎热中心在地区。
综上所述,可归纳出非洲的气候特征之一是气候普遍,被称为“”。
提问: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何规律?非洲绝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可结合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读图6 23,完成下列填空:非洲赤道附近、几内亚湾沿岸降水;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南回归线附近大陆岸,降水少。
教师讲述:在非洲,因气温高,蒸发量大,年降水量少于500 毫米便十分干旱。
读图6-23,可归纳出非洲气候的第二个特征是干旱区面积广大。
读图6-24,完成下列填空: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是气候类型;非洲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是气候类型;南北回归线附近主要是气候类型;非洲最北端、最南端分布的是气候类型。
综上所述,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受因素的影响非常深刻,以为轴,大致呈对称分布。
这是非洲气候的第三个特征。
接下来,教师可简单介绍非洲各气候区农业发展的特色,同时穿插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三个小问题供学生思考:1.世界三大雨林气候区分布在哪里?(刚果盆地,亚马孙平原,马来群岛)2.非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热带草原气候)3.非洲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区的是哪一条大河?(尼罗河)非洲气候除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影响外,还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
例如,在埃塞俄比亚高原海拔较高地区就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带则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
高山所处的纬度位置越低,其呈现的气候带就越多、越完整。
教材列举了南纬4°附近乞力马扎罗山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通过解答有关活动题,可加深学生对自然带垂直变化的认识,进一步理解非洲气候和地形的相互关系。
有关非洲河流的教学,可采用如下方案:方案①:读图6 26,完成教材中关于尼罗河和刚果河比较的活动题,帮助学生归纳这两条大河的相关特征。
关于阅读“学看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布图”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图6-21、6-22、6-23来理解材料中所渗透的阅读气温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的方法。
为了检验学生对这些方法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图6-22中找到位于南半球的20℃等温线,说明其特别弯曲的原因,以及7月非洲的低温中心和成因;读图6-23,说出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年降水量,以及该岛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和成因。
关于阅读“物产丰饶的非洲”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图文材料,了解非洲矿产资源种类多,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即可。
非洲因物产丰饶,被称为“富饶大陆”。
附1:本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方法探寻地理因果联系的基本方法1.求同方法与求异方法求同方法是从不同的地理事象中找出共同原因的方法。
例如,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同一气候类型分布在世界不同的地区,说明有着共同的影响因素。
求异方法是从不同配合的差异中找出原因的方法。
例如,马达加斯加岛东岸是热带雨林气候,澳大利亚西岸是热带沙漠气候。
两地为什么不同呢?运用求异法从影响因素中可以看出,两地的纬度位置大致相同,都处于东南信风影响下,面临海洋,有洋流经过。
不同的因素是,马达加斯加岛东岸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面,有暖流经过;澳大利亚西岸处于东南信风的离风岸,有寒流流经。
2.演绎法与归纳法演绎法是指人们以一定的自然规律或思维规律为依据,从服从该规律的事物的已知部分推知事物的未知部分的一种方法。
归纳法是指人们以一系列经验事物或知识素材为依据,寻找出其服从的基本规律或共同规律,从而将这些规律作为预测同类事物的基本原理的一种认知方法。
运用演绎法探寻地理因果关系,是从一般的因果关系推出个别的因果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把普遍的因果关系法则运用到个别事例上。
例如,由“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与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推出“非洲南端、澳大利亚西南部、南美洲智利中部、北美洲加利福尼亚地区也受副热带高气压与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