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 (2019九上·伊川月考)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A . 应届/应聘流露/锋芒毕露参差不齐/差强人意B . 烟蒂/取缔沾染/如坐针毡孜孜不倦/胜券在握C . 泊车/湖泊处罚/处心积虑相形见绌/咄咄逼人D . 癖好/开辟重荷/一丘之貉供不应求/共商国是2. (2分)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的是()A . 淫雨霏霏(连绵不断的雨)连月不开(放晴)B . 薄雾冥冥(迫近)浊浪排空(冲向天空)C . 春和景明(风景、景象)波澜不惊(惊动、惊骇)D . 予尝求古人之心(探求)或异二者之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3. (2分)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孔乙己一到店,许多酒店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B . 由于她的出色表演,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C . 只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就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D . 他连续三天无故旷课,我们能不指出他不遵守学校纪律的问题吗?4. (2分) (2017七上·盐城期中)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湖不在小,有景则灵。
大纵湖自有其壮丽的景色,波光云影,汇于一湖,四季而不同。
①烈日炎炎,湖堤杨柳如烟,莺啼蝶舞。
接天莲叶,千顷一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艳。
②三九寒天,湖中苇白如雪,游鱼潜底;来自北国的越冬鸟,不时在湖面出现。
③至若清明,湖水清澈,湖田泛青,和风吹拂,碧浪翻滚。
④待到金菊飘香,藕壮菱饱,稻香蟹肥,湖中月满平湖,光耀千里。
A . ①③②④B . ③①②④C . ①②④③D . ③①④②5. (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 《壶口瀑布》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B .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通过在各拉丹冬的生活遭遇及所见所感,表达出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景仰和崇拜之情。
C . 《登勃朗峰》通过记述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抒发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 . 《一滴水经过丽江》的作者以第二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表达了作者热爱丽江的情感。
二、古诗文默写 (共1题;共10分)6. (10分)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
(1)《饮酒(其五)》中表明诗人摆脱尘世的干扰,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表现诗人伤时思亲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3)《雁门太守行》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声音激昂、色彩鲜明浓艳地铺写出战地的悲壮和战斗的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赤壁》中诗人运用议论,抒发感慨,直接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渔家傲》中展现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 (共3题;共53分)7. (16分)(2019·孝感) 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良将李牧司马迁李牧者,赵之良将也。
常居雁门,备匈奴。
以便宜①“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②”,为士卒费。
日击数牛飨③士,习射骑,厚遇战士。
为约曰:“匈奴即入盗④ ,急入收保⑤ ,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⑥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
复请李牧。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⑦五万人,教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李牧多为奇阵,大破杀匈奴十余骑。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注】①便(biàn)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②莫府:即幕府。
③飨(xiǎng):用酒食招待。
④入盗:入侵。
⑤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
“保”通“堡”。
⑥让:责备。
⑦百金之士: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B .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C .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D .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 军细柳上自劳军B . 居无何常居雁门C . 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他人代将D . 已而之细柳军赵之良将也(3)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 【甲】文中有许多词语和古代礼仪相关,如“持节”“揖”“拜”“改容式车”等,其中“改容式车”是表现文帝为周将军的威严整肃而动容,于是以身作则,恪守军礼,以示君威。
B . 【甲】文中汉文帝在细柳军不仅未得到至尊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他却对周亚夫大加称赞,体现了汉文帝的开明、识大体。
C . 【甲】文中写细柳军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军士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D . 【乙】文中“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从反面说明李牧之前对匈奴的用兵策略是正确的。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②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5)从以上两文中看,李牧在治军方面与周亚夫有什么共同点?李牧又有什么独特之处?8. (20分)(2011·仙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追寻书籍的味道尤今小时家穷,肚子像欠收的田地,老是空荡荡的:可是呢,精神却长年吃着奢华的鲍鱼海参。
把精神喂得饱饱的,是书籍。
捉襟见肘的父母,餐桌上可能只有青菜豆腐,可是,屋子里,书本永远不虞①匮乏。
晚餐过后,便是一家子进入文字世界的大好时光了。
一人读书和一家读书,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新买的书,有淡淡墨香,非常好闻,它能把一瓣瓣心叶都熏得香香的;屋内此起彼落地翻动着书页的声音,宛如天籁。
明明只是一本书嘛,可是,握在手里,大家却变成了哭笑难以自主的傀儡。
爸爸捧书哈哈大笑的那一刻,却见进入悲情世界的妈妈眼噙泪光;爸爸在严肃的政论书中忙忙碌碌地写着眉批的当儿,妈妈却高高兴兴地在她所寻获的妙言妙语底下画线。
当字里行间闪出了睿智的思想亮光时,父母亲总会兴奋地读出来,让彼此分享精神的资产。
我们几个孩子呢,在盈屋的暗香里,随意抽选散置四处的书来读。
在那略识字的年龄里,只能一知半解地读、懵懵懂懂地读;读着、读着,读懂了,一颗心,便跳舞。
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姐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牙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
书籍,于我们而言,无所不能。
当生活的小舟遇上了惊涛骇浪时,书籍是令我们安心的避风港;当超负荷的工作把我们的心揉成一叶成菜时,我们以书籍抚平内心的皱褶;当难以化解的忧伤把我们逼进黑暗的死角时,书籍便是一束束亮丽的阳光;当我们的思想患上营养不良症时,书籍就充当了我们的维他命。
书籍之所以会深深地嵌进我们的血肉和骨髓里,紧密地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追溯原因,是父母从小就以“身教”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书籍是精神“永远的伊甸园”;它既是小孩的棉花糖,也是成人的花生糖;棉花糖软而可口,花生糖硬而适口,都能给生命的味蕾带来怡人的甜味。
现代阅读风气不盛,分析年轻人不爱阅读的因素时,一般人都归咎于娱乐多元化、课业繁重或工作压力太大,让他们无暇分心或分心乏力。
不是的。
我认为真正的关键是:童年时,他们不曾用书籍把精神养肥,成年之后,当然不会“食髓知味”地追寻书籍的味道啦!不读课外书,可以有千万个不同的借口。
阅读课外书,原因却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快乐。
当父母用美食和玩具堆砌孩子的童年时,孩子当然快乐,可是,那种快乐,是甜而短的,它不能无止无尽地延伸到成人的世界里;然而,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字的世界里,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终生保值的礼物。
近日,与思齐聊天,她以温暖的语调忆述她那“贫瘠得十分璀璨”的童年。
她说:“当年,家在福建。
尽管家境贫苦,可家人还是给钱让我去租书来看。
5分钱租一本,几天内得还。
于是,一目十行,飞快地读,还分秒必争地把自己喜欢的篇章逐字逐句逐行地抄录下来。
把笔记本子收在一口箱子里,一本叠一本,抄了很多本。
箱子满了,便买个锁头锁起来,满箱都是奇珍异宝哪!到新加坡定居多年了,那口大箱子,还好好地留在福建老家呢!”这个有着丰实童年的女子,现在,从事出版事业,以文字去喂养万千读者的精神。
爱读书的人,人生各自精彩,而读书的嗜好,必须从小养起。
(选自《北方人》2010年第10期,略有改动)【注】①〔不虞〕不忧虑。
虞,忧虑。
(1)书籍的“味道”除了书的墨香、全家共读的温馨,还蕴含着其它什么“味道”呢?请依据文本作答。
(至少答出两点)(2)按要求品味语言。
①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妇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呀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
(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②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字的世界里,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终生保值的礼物。
(品味划线词语的含义)(3)文章的后面写思齐读书这一内容,在全文中有何作用?(4)文中提到现代阅读风气不盛,请你结合下则材料,给家长提两条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建议。
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我国O一8周岁儿童的家长平均每天花费约22.78分钟陪孩子读书,有43.2%的家庭平均每天由家长陪孩子读书的时间在20分钟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