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语堂

林语堂


• “流氓鬼与绅士鬼的混合体” • 林语堂曾留学美国和德国,是在西方资产 积极文化些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但是中 国文化队他又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他的 身体里流着风雅名士的血。
他的文化思想变化轨迹,大体把它分为四个时期: 猛士——顺民——帮闲——右翼
• 一、猛士时期(1923—1927)
• 1923年林语堂从海外归来,怀着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博爱的理想,不满当时国内沉 闷的政治和腐败的军国政府,也积极投身于当时的革命斗争,和鲁迅等人与胡适派相 对立。他曾撰文批判过所谓“勿谈政治”,“闭门读书”,“读书救国”等论调,对 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及封建势力的帮凶,以及“现代评论”派的文人学 士,进行了抨击。 林语堂二十年代中期是《语丝》派的重要成员,也被认为是北京大学著名的“激烈” 的教授之一。在反对封建主义文化及其反动的政治势力的斗争中,可谓是“猛士”。 他曾先后发表过《祝土匪》、《咏名流》、《讨狗檄文》、《打狗释疑》等尖锐泼辣、 富有战斗性的杂文。这些文章,或赞颂揭竿而起的“土匪傻子”,或讥讽骑着墙消闲 的学者名流,并大声疾呼“内除文妖”、“外抗军阀”。 在北京“女师大学潮”中,他与鲁迅等人一起,站在进步学生一边,支持学生的爱国 革命行动,加入了学生的示威队伍,用旗杆和砖石与警察相斗,“使其掷野球的技术 得到施用的机会”。“三· 一八”惨案后,林语堂受段祺瑞政府通缉。为了逃避军阀政 府的迫害,他于1926年5月去厦门大学任文科主任兼国学院秘书。 在这时期,虽然他在《语丝》周刊上发表了《插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 厄泼赖》鼓吹“费厄泼赖”,不要“太认真”,“太激烈”,受到鲁迅的尖锐批评。 当“三· 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参加了死难烈士刘和珍、杨德群的追悼活动,并发表了 《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文中,赞颂刘和珍这样的“十分精干办事灵敏的女子”, 他感叹“处我们现今昏天黑地,国亡无日,政治社会思想都需要根本改造的时期,这 种热心有为,能为女权运动领袖的才干,是何等的稀少,何等的宝贵。在“三· 一八” 惨案的教训下,他写了《讨狗檄文》和《打狗释疑》,承认鲁迅“痛打落水狗”的主 张是正确的,自己鼓吹“费厄泼赖”是不合时宜的,错误的。他仍不愧为猛士。




二、顺出任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四· 一二” 政变后,他到上海,编辑出版杂文集《剪拂集》,在此序言中,他错 误地认为革命已经成功,劝戒青年做“顺民”,所谓要爱惜一人只有 一个的头颅,老老实实地做年轻的顺民。林语堂目睹1927年大革命的 失败,“四· 一二”政变酿成的惨案,这一时期,他的思想充满矛盾, 表现了他思想的两重性:其一,又白色恐怖感到恐惧,接受了消极的 教训,想从此不再谈政治;其二,自己又感到寂寞和悲哀。在他的 《剪拂集序》中反映了这种复杂矛盾的心境。 • 他已认为当时的消沉情绪反使自己增长了一点“自卫聪明”,这种所 谓的“自卫的聪明”,正是为了做顺民。为此,他以前杂文中对社会 现实的犀利锋芒便悄然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追求中国的西化,也就 是幻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蒋介石的封建法西斯的独裁专制主义, 使他追求的理想,彻底幻灭了。因此,林语堂也就陷入了迷惘、失望 和颓唐之中。这种思想情绪也为他转向“帮闲”文人提供了内因。
对林语堂的文化思想变化的轨迹作了一些探寻,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综 述如下: 一、出身于牧师家庭,长期受教会学校的教育,倾慕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 想是很自然的。在其思想上表现出明显的两重性。他既对当时的北洋军阀 的黑暗统治有强烈的不满,但又受传统的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在剧烈复 杂的现实斗争中出现妥协、动摇、软弱的一面,这是不足为奇的。 二、大革命失败后,许多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有的颓唐、有的沉沦,有 的向右转。林语堂就是接受了消极的教训,向右转的一个代表人物。由于 他政治态度的变化,在文化思想方面,就鼓吹“幽默”和“性灵”,在当 时阶级斗争激烈的时候,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 要青年老老实实当顺民,显然是倒退的主张,也违背了他自己的初衷。 三、人是社会的人,作家当然也是社会的作家。1936年以后,他携家赴美, 1947年为国民党政府推荐的联合国官员。1966年自美返台定居,同时担任 台湾笔会的会长,文化绝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否则乃自欺欺人之说。在 这期间,他为台湾当局吹鼓手,攻击人民政权,他的政治立场与其文化思 想转向右翼是显而易见的。 四、林语堂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变成右翼的代表人物之一,并不能抹煞他 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上的成就。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仍应占一席之地,仍 不愧为一位杰出的中国现代作家。
四、右翼时期(1936—1976)
1936年,他携家赴美,在美教书和写作,主要是用英语写 作有关介绍中国民族和历史的文章和专著。如《吾国与吾民》 《生活的艺术》、《枕戈待旦》等,歪曲中国历史,宣扬和 吹捧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业绩等。1962年,他在美国创办 《天风》月刊。1966年回台湾定居,1973年当选为台湾笔 会会长,1975年被推选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病逝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在这个时期,他写 了一些影响较大的专著,如《生活的艺术》,发行量大,获 得西方较高的评价,并把他誉为“文化人之龙凤”,还被提 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之一。

三、帮闲时期(1932—1936)
• 由于欧化的中国的幻想的破灭,林语堂从顺民变化为统治阶级的帮闲 了。1932年9月,创办了《论语》半月刊;1934年又办《人世间》半 月刊;接着又办《宇宙风》等杂志。林语堂在他办的这些杂志上宣扬 “性灵”,鼓吹“幽默”,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 小品文,公开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还推行半文半白的语录体,从 内容到格式都成了与左翼文化运动背道而驰的文艺思潮。 • 《论语》开始创办时,也登载了对国民党反动统治不满的文字。如刊 登过“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许屁无捐”的对联,揭露国民党反动 统治时,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然而,不久就投靠反动政府,污蔑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为“赤匪”,并称蒋介石也是论语派中人, 几乎完全沦为反动派的“御用工具”。鲁迅把《人世间》中发表那些 低级、庸俗、无聊的文章,斥之为“麻醉品”“鸦片”,并尖锐地指 出林语堂的所谓“幽默”实质上“是将屠户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 收场大吉”。这一时期,很显然,林语堂已从资产阶级自由派蜕变为 统治阶级的帮闲了。
曼娘和红玉
• 曼娘是小镇上朴实的女孩子,在一个学究的父亲教养之下长大的,受了一套 旧式女孩的教育。所谓旧式教育并不是指她经典上的学问,经典的学问在旧 式教育中只占一小部分,而指的是礼貌行为,表现在由来已久的女人良好教 育的系统:就是女人的“德、言、容、工”。这四方面代表大家公认的女人 良好教育的传统,女孩子时期就应当受此等教育。古代的妇女在少女时期都 接受这种教育,并且希望能躬行实践那些道理规矩,尤其是以能读书识字的 少女为然。有一种理想,固定分明,根深蒂固,而且有古代贤妻良母躬行实 践的先例,有一种清清楚楚及其简明的一套规矩。曼娘正是这类古典女子的 好例子。林语堂在小说第五章中这样形容曼娘这类中国古典型的小姐:“曼 娘自然而然地长成了中国古典型的小姐,中国这种古典型的小姐,生而丽质 动人,但却退而隐避:虽偶以情爱相假,但狡猾诡谲,吝于施赠;美则美矣, 但远不可即,规避而不可捉摸;其深藏不露,出之以狡猾;其惊鸿一瞥,也 出之以狡猾;其春情之魔力,因规避而愈强;深藏于香阁,自帘内而外窥, 得见追求者而不为追求者所见;居内室而听得家人商谈,立在隔扇后而恣情 窥看;与人在一处时,则屡次用眼偷瞟,对男人从不正面而视。”如此一位 美丽如画中仕女,狡黠如林中精灵的女子,在守了二十多年的寡后,却不得 不向命运投降,在日寇的屠杀中自缢。 红玉是冯子安的女儿,也就是姚木兰 的表妹。她是一个纯情、多情而又富有才情的女孩,有时候还有一点多愁善 感,读来就像林黛玉的翻版,尤其在她生病以后。如果说红玉是林黛玉,那 么阿非就是她的宝哥哥。“自古多情空余恨”,她曾多么期待地畅想过未来 的生活,却因虚幻的神签和自己的病而耿耿于怀,最终走向极端,结束了自 己的生命。莫愁曾分析说:“我觉得四妹的死有几个原因,一部分由于神, 一部分由于人。第一,由于素丹与巴固订婚这件不幸的巧合,并且她自己也 有痨病;第二,因为她的生活里佳人才子的事情太多,又多愁善感;第三, 因为她太相信杭州月下老人祠的签了。”
• 《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 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 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 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 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 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 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 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 • • • • 林语堂简介 创作生涯概述 代表作解读 林语堂与“幽默” 其他

林语堂(1895~1979),原名 和乐,福建龙溪人。是我国新 文学史上一位有着鲜明个人特 色的散文作家,从1924年在 《晨报副刊》发表散文开始, 先后出版了《剪佛集》,《大 荒集》,《行素集》和《披荆 棘》这些作品,1965年从美国 回来后出版了《无所不谈》一 二集。
林语堂的代表作解读
•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 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 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 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 《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 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 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 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 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 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 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姚木兰和姚莫愁
这两位是名副其实的富家女,却丝毫没有富家女的做派。她们心地善良,平易近 人,对待下人像朋友。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并且才华横溢。能够成为名贯京中的淑 媛,当然她们的父亲姚思安,姚老爷功不可没。虽说是商人世家,姚老爷却是好文不 好贾,生意都交与内弟,也就是姚木兰的舅舅冯子安打理,自己一心扑在古玩上,尤 其对甲骨文最为痴迷。姚老爷并不是一个老顽固,他很能接受新思想,两个女儿中, 他更喜木兰,因为木兰的思想与他最为相近,所以他坚决反对太太给木兰缠足,这也 是木兰最庆幸的地方。 木兰、莫愁两姐妹虽说生在同一家庭,但思想性格,理想抱负 却完全不同。木兰的思想颇具反抗性,她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只恨不是男儿身,可 以去实现理想抱负。她性格外向,为人随和而不失雅致,颇有大家风范,没有人不喜 爱她。而莫愁则是属于传统女性的类型,好静,人生的目标就是成为贤妻良母,在家 相夫教子。她受母亲的影响较多,觉得女孩子不应该在外面抛头露面,所以除了全家 一起的出游活动,她一般都待在家中做女红。这一条与木兰完全相反,木兰就喜欢与 父亲一起逛古玩市场,收集甲骨,而姚思安也喜欢带女儿一起出去,不管是逛古玩店 还是会友人。 木兰虽然活泼、外向,但骨子里却也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贤良淑德,温 柔贤惠。她认为:“女孩子的态度应当是忍让,是稳重,在生活上不要太贪求,要听 从男人享有较多的自由,由他荒唐胡闹。”(第五章)所以她和荪亚结婚后放任他自由玩 乐,给他绝对的空间,并且还想着给他纳妾。她的性格中融合了新旧两种看似不可调 和的思想,但从她的身上表现出来又是那么和谐。她对公婆恭敬孝顺,对丈夫温柔体 贴,为人豁达,很快赢得曾府上下对她的喜爱,尤其是她婆婆曾太太,曾家的管理权 很快落入她手中。姚木兰的为人处事很值得现代女性学习,但她对男人绝对服从,听 之任之的态度却不值得提倡。在小说的第三十三章里,关于木兰和莫愁,巴固这样说: “木兰的眼睛长长的,莫愁的眼睛圆圆的。木兰的活泼如一条小溪,莫愁的安静如一 池秋水。木兰如烈酒,莫愁似果露。木兰动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 晨。木兰的心灵常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灵静穆坚强如春日的大地。” 在《京华烟云》 中,曼娘、木兰、莫愁、红玉并称为“四婵娟”。她们的形象都很有特点,让人读完 一遍就难以忘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