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统计指数
(一)判断题
1、狭义指数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变动与差异程度的相对数。
()
2、广义上说,任何两个不同时间的同类指标的对比都可称为指数。
()
3、在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中,可变构成指数是专门用以反映总体构成变化影响的指数。
()
4、在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中,可变构成指数是专门用以反映总体构成变化影响的指数。
()
5、平均指标指数是综合指数的一种变形。
()
6、一般说来,质量指标指数是以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的。
()
7、在计算综合指数时,要求同度量因素不变。
()
8、在由三个指数构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的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指标是不同时期的。
()
(-)单项选择题
1、综合指数是一种()
简单指数
加权指数
个体指数
平均指数
2、用综合指数公式计算总指数的主要问题是()
同度量因素的选择
同度量因素时期的确定
同度量因素的选择和时期的确定
个体指数和权数的选择
3、平均指标指数中的平均指标通常是()
简单算术平均数
简单调和平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
加权调和平均数
4、在掌握各种商品的个体价格指数和报告期销售额资料的条件下,计算价格指数应采用()。
综合指数
平均指标指数
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加权调和平均指数
5、如果产值增长50%,职工人数增长20%,则全员劳动生产率将增长()
25%
30%
70%
150%
6、某商店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卞,报告期销售量比基朔增长10%,则报告期商品销售额比基期增长()
1%
3%
5%
10%
7、某商店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销售额增长5%,商品销售量增长5%,则商品价格()。
增长
10%
增长5%
增长1%
不增不减
8、单位产品成本报告期比基朔下降5%,产量增长了5%,则生产总费用()。
增加
减少
没有变化
无法判断
9、本年与上年相比,若同样多的人民币少购商品8%,则本年物价上涨()。
8.0%
8.7%
9.2%
12.0%
10、本年与上年相比,若物价上涨15%,则本年的1元()。
只值上年的0.85元
只值上年的0.87元
与上年的1元钱等值
无法与上年比较
(三)多项选择题
1、指数的作用是()
反映事物在不同时间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空间的差异程度
反映相关事物之间的比例关系
分析多因素总体变动中各因素的影响的程度
反映事物的一般水平
2、在下列选项中,作为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是()
简单算术平均指数
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简单调和平均指数
加权调和平均指数
两期平均数相比较的平均指标指数
3、按确定统计指数同度量因素的一般原则,加权算术平均指数的应用条件是是()
掌握了个体指数
掌握了综合指数的分子资料
掌握了综合指数的分母资料
一般用于计算数量指标指数
一般用于计算质量指标指数
4、按确定统计指数同度量因素的一般原则,加权调和平均指数的应用条件是()
掌握了个体指数
掌握了综合指数的分子资料
掌握了综合指数的分母资料
一般用于计算数量指标指数
一般用于计算质量指标指数
5、按数量指数十质量指标的顺序排列,若指标E由A、E、C、D四个因素指标的积构成, 则反映因素C变动影响的两个总量应当是()
AoBoCoDo
AIB0C0D0
AlBICoDo
AlBIClDo
A1B1C1D1
(四)填空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数按其编制方法及计算公式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综合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2、同度量因素是将特殊总体中不同度量的事物转化为同度量事物的媒介因素,又称为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联系在于,在一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条件下,两类指数间存在着变形关系。
4、当已掌握了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分子资料时,可将综合指数变为 ___________ 平均指数。
5、用综合法编制的指数,都由两个因素构成,一个是 __________ 因素,另一个是 _________ 因素。
6、平均指数是_________ 指数的平均数。
7、在经济上有联系,在数量上保持一定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称为指数体系,它是
指数_________ 分析法的基本根据。
8、指数体系中同度量因素的选择,首要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 意义上的合理,其次才是
________ 上等式关系的成立。
(五)计算题
1、某市基期社会商品零售额为9560万元,报告期为12850万元,零售物价上涨10.5%。
试计算该市社会商品零售额指数、零售价格指数和零售量指数,以及由于零售物价上涨居民多支出的金额。
2、某企业基期产值为1400万元,报告期上升为1470万元(均按现价计算),同期出厂价格指数为102%,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由16000元增加到16480元。
试确定:
(1)产品物量指数;
(2)劳动生产率指数;
(3)工人人数指数。
3、某工厂生产费用报告期为152万元,比基期多22万元,单位产品成本比基朔降低3%。
试
计算该厂:
(1)生产费用指数;
(2)产品物量指数;
(3)由于单位成本降低而节约的费用额。
4.据调查,某市甲、乙.丙、丁四种代表商品的个体价格变动情况为:甲、乙商品价格分别上涨12%和8%,丙商品价格保持基期水平,丁商品价格下降5%;现又知这四种代表商品的固定权数分别为20%、30%、10%和40%。
试求这四种代表商品的物价总指数。
5、已知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和非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报告期比基期均分别提高10%,但报告期两类工人的总平均工资却卞降7.5%。
请查明其原因,并列式计算其影响总平均工资增减的百分数。
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并回答:
(1)为什么报告期新老工人平均工资都有大幅度增加,而全部工人的总平均工资却卞降?
(2)如何从相对数和绝对数这两个方面正确反映工人月平均工资的增减变动情况?
ANSWER 12
一、判断题
1.(X)
2. ( V)
4. (X )
5. (X)
7. ( V )
8. ( V)
二.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10.②
三、多项选择题
1.@@
2.@®
3.@@@
4.
4.@®
四、填空题
1.平均指数,平均指标指数:
2.权数;
3.权数;
4.加权调和;
5.指数化,同度量;
6.个体;
7.因素;
8.经济,数学。
五、简答题
(略)
六、计算题
1.(1)零售额指数=12850/9560=134.41%
(2)零售价格指数=10.5%+100% = 110.5%
(3)零售量指数=134.41 %/110.5% = 121.64%
(4)因价格上涨使居民增加的支出=12850-12850/121.64% =3777.7 (万元)
2.(1)产量指数=(1470/1400) /102% = 102.94%
(2)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16480/16000=103%
(3)工人人数指数=(1470/1400) /103% = 101.94%
3.(1)生产费用指数=152/ (152-22) =116.92%
(2)产量指数=116.92%/ (1-3%) =120.6%
(3)因单位成本降低而节约的生产费用= 152/0.97—152=4.7 (万元)
4.物价总指数=(112%*20+108%*30+100%*10+95%40) / (20+30+10+40) =102.8%
5.(1)原因:非熟练工人所占比重上升
(2)工资结构影响指数=(100%-7.5%) / (10%+100%) =84.09%
6.(1)因工人总数中,工资水平较低的新工人的比重由30%上升至6
7.5%,工资水平较高的老工人的比重却由70%下降至32.5%;
(2)平均工资固定构成指数:110%;平均工资结构影响指数:86.11%;工资水平可变构成指数:94.72%
总平均工资因工资水平增加而增加的绝对额:232.5元,总平均工资因工资结构变化而减少的绝对额:375元
总平均工资因工资水平增加而增加的相对额:10%元,总平均工资因工资结构变化而减少的相对额: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