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第三版) 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高教版第11讲副本

传播学(第三版) 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高教版第11讲副本


地理 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植被和自然资源等。这里主要是 指构成同人们生活和传播活动有关的自然条件的那一部分,而 不是指整个无限的自然界。 ◊地理环境对传播的制约和影响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1)特定的地域生态产生特定的媒介形态。(2)地理环境制 约着媒介人才的聚集、媒介场所的建设。(3)地理环境制约 着信息的质量、数量和特色。(4)地理环境还制约着媒介的 经济效益。(5)地理环境也制约和影响受众对信息接受的效 果。
传播环境 的类型
3.行为环境与心理环境 ◊行为环境是指由人类自身皮肤之外的种种行为或活动所组合 而成的影响传播的情况和条件。 ◊心理环境是指由人类自身皮肤之内的种种心理活动所构成的 情感状态。
◊下面,我们联系实际对具体的地理环境、物理环境和媒介环 境、社会环境作重点分析,以便人们正确地认识它、了解它, 进而更科学地利用它。
求是创新 追求卓越
传播学概论
(第11讲) 主讲人
第十章 传播环境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传播与环境的关系,掌握传播环境的特征、功能和类 型,了解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机制和一般规律,知道环 境特别是媒介环境的构成因素,知道如何建设和谐的优良 的传播环境。
◊马克思:“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环境(Evironment)是指人生活在其中并给人以影响的境况 和条件。
环境对传 播的作用
◊既然传播对环境具有较大的依赖性,那么环境就必然要对 传播产生作用。 1.环境对传播的作用是非定向的。它没有固定不变的目标和 对象,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2.环境对传播的作用是自发的而非自觉的。环境永远是自然 而然地释放能量。 3.环境的作用是潜在的、渐进的和渗透性的。它很少以一种 明显的、突进的和聚合性的方式对传播活动产生作用。
第二节 传播环境的特征与类型
传播环境 的特征
◊传播环境是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多种条件和状况的总和,也 是一张无形的制控传播效果的网络。对它进行全面观照和审视, 可以归纳出如下五个特征: 1.无限性; 2.开放性; 3.差异性; 4.相关性; 5.影响性。
传播环境 的类型
1.大环境与小环境 ◊大环境是指同传播活动有关的各种状况和条件分布在较大的 空间或领域。 ◊小环境是指紧贴传播活动周围的那些关系密切的因素和条件。 2.硬环境与软环境 ◊硬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物质条件、有形条件之 和构筑而成的环境。 ◊软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 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
环境对传 播的作用
◊传播与环境表现为互动互助、相辅相成、共进共荣的互制关 系。 ◊高明的媒介领导者、传播者或受传者,总是积极地营造和选 择适宜的理想环境,以充分发挥环境作用的正面效应。 ◊环境虽然在传播活动中起着某种决定性的作用,但并不意味 着它可以机械地决定传播活动的成败和效果。 ◊媒介地理学研究是传播环境研究的一种新的视野,它告诉我 们地理同环境一样有其不可否认影响因素和能量释放。 ◊无数事实证明,当人类和媒介的发展尊重并顺应地理的特点 和习性时,它们就发展顺利,呈现出繁荣昌盛的状态。当人类 应对地理环境的创造力衰退或协调不当时,媒介文化就开始衰 落,进而又会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传播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特有的情况和条 件的总和。 ◊传播活动必然要依赖一定的环境来存放,或者说,它必 然要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认为,如果撇开环境,单纯地孤 立地观察各个具体媒介,那么观察再细致,也无法理解当 今社会大众传播系统的整体。 ◊环境既是媒介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人类进行 传播活动的基础和条件。环境作为人类进行传播活动的 “场所”和“容器”,传播活动既在它里面“表演”,也 在它里面存放和发展,环境对传播起着维护和保证的作用。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孤立、封闭的传播活动。传播活动必然 要以某种形式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而一定的环境因素也 必然要以某种方式影响、规定、制约着人类的传播活动。
◊人类每时每刻都在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改造着环境,而 环境也按照它所固有的形貌、准则和文化塑造着每一个人。
第一节 传播与环境的关系
传播对环 境的依赖
第三节 地理环境与物理环境
地理环境 和物理环 境的异同
◊地理环境和物理环境的共同特点是: (1)它们主要由物质构成,即由有质地、形状、重量的具体 而实在的物质实体构筑而成; (2)它们基本上是硬性的,给人的感觉是可见、可触、可感 的存在; (3)它们是静态的,一般较少变化、移动。 ◊它们的不同点主要表现为:地理环境是一种自然环境,物理 环境是一种人工环境。
第四节 媒介环境与社会环境
媒介环境 与社会环 境的异同
◊媒介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共同特点为: (1)它们主要由信息构成,也就是由抽象的、意义性的精神 内容组成; (2)它们基本上是软性的,看不见,摸不着,犹如一种气氛 或氛围; (3)它们是动态的,随着媒介信息和组织信息的传播,媒介 环境与社会环境会随之波动,产生一枝动百枝摇的连锁反应。 ◊媒介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不同点主要表现为:媒介环境是一种 “小”环境,一般以媒介机构为背景;社会环境是一种“大” 环境,一般以国家、民族或区域为背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物理环境
◊在传播活动中,客观上存在着一系列具有各种不同价值观并 能减弱或加强传播效果的物理情境。 ◊研究表明,传播活动在其中进行的那个特定的物理环境,对 形成和巩固人们的立场、观点、知识,对提高传播或智力活动 的效率,确实起着阻碍或推进的作用。我们应该合理而科学地 选择、设计和运用特定的物理环境。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并不适合所有的人。比如,我国就 有“囊萤照读”、“凿壁偷光”的志士。”高尔基曾经爬上房 顶以靠近月光读书;巴斯德是在老鼠“纵横驰骋”的破阁楼上 从事研究工作的;塞万提斯的名著《唐·吉诃德》是在楼梯边 一张破桌子上写成的;列宁曾多次在大街的路灯下看书;曹雪 芹的创作环境是“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有坚强意志的 人,能够战胜物理环境对智力活动或传播活动的不利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