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漫话潮汕方言指导老师:戴蓝绫2006级高一(1)班:潘纯詹洁杭王泽媛林嘉婉蔡育歆王丰【研究背景】潮汕人的祖先来自中原,古汉语的许多特点与词汇在潮汕话中得到较好保存,是研究史书典故不可缺少的工具。
况且呼吁保护、弘扬国学的声音日高,这使保护、发展潮语凸显历史性意义。
普通话成为国语在全社会流行,消弥地区界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中华各地文化的多样性兼容并蓄却是长期共存的。
【研究目的与意义】潮语亟需保护,更待发展。
只有在保护、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潮语乃至潮汕文化才能焕发生机。
从讲潮语的地区开始。
“潮语不是土,而是古”,只有在我们本地形成一种氛围,热爱家乡文化,热爱母语,才能有资格去谈潮语发展。
作为土生土长的潮汕人,我们要深入了解潮汕方言的特点,感受潮汕风情,并从中发现一些潮汕方言发展的问题。
【活动计划】查找相关资料,采访有这方面了解的人,请指导老师指导活动,整理资料,制作课件并完成演示。
形成论文。
1.分工资料搜集:詹洁杭林嘉婉潘纯王泽媛外出采访:蔡育歆王丰整理资料:詹洁杭潘纯论文撰写:潘纯林嘉婉2.步骤:分三阶段实施阶段一、二、三、时间(周)第6周—14周第15周—16周第17周—18周主要任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论文撰写阶段目标找齐所需资料,并进行简单筛选整理材料,完成展示成果活动总结与交流3.预期成果:论文【活动过程】我们去书店和网上找了相关资料,在校外采访一些对潮汕方言有了解的老人,对潮汕方言的起源还有涵盖的各个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17周完成课件展示。
【研究成果】漫话潮汕方言语言既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同时也是多种文化内容的载体,因而方言也是区域文化中最表象化、最具表现力的内容之一。
潮汕方言是现今中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
潮汕方言中所保留的古代汉语成分和特点,历来受到方言学、汉语音韵学、汉语史学家的关注。
潮汕方言是粤东闽南方言的别称,亦称潮州话、潮汕话,也有叫汕头话的,汉语方言之一。
分布于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有华人的地区,主要流行于包括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和潮尾市的粤东地区。
潮汕话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中广泛使用,在粤东本土,大约有1370人讲潮汕方言。
加上港澳台潮籍同胞及海外潮籍华侨、华人,估计会讲潮汕话的人中在2000万左右。
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彼此无法交通。
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地者的发音特色。
潮汕方言既是广东省境内三大方言(粤、客家、闽)之一,也是在海内外汉语方言学界很有影响的闽南次方言之一,与台湾话、厦门话、泉州话、海南话齐名。
潮汕方言保留了两汉六朝时期的不少语音特点,甚至保留了秦汉以前的一些语音遗迹。
而它所保留的这些古汉语语音的特点,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的宝贵材料,同时也是解开许多兄弟方言语音特点之谜的宝贵材料。
根据研究,潮汕方言的语音在如此下方面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一、声母方面1、舌头舌上不分,可证清代学者钱大昕"古无舌上音"之说。
2、轻重唇音不分,可证钱大昕"古无轻唇音之说。
3、喻三纽字与匣纽字混读,可证"喻三归匣"之说。
4、晓匣母字读见溪,可证"晓匣归见溪群"之说。
二、韵母方面:1、歌韵字的主要元音念[a],可证《切韵》时代歌韵字还念[a],宋代以后才变为[o]。
2、支韵部分B类字读合口音[ue]韵母,可以证明中古重纽A、B两类确有差别,而且B 类字有读为唇化音声母(例如[pw-]等)的可能。
3、某些脂韵字读为[ai]韵母,反映了本韵在中古以前并不读[i],而是接近于[a]类元音的[]或[e]。
同时,也为"古无介音"之说提供了佐证。
4、佳韵字没有[i]韵尾,表现了南北朝以前佳韵字还没有产生[i]韵尾的情况。
5、模韵字读为[o],证明后代的[u]是由[o]变来的。
6、鱼、虞韵字读音有别:鱼韵字读[]为主,虞韵字读[u]为主,反映了南北朝时期鱼、虞有别的情况。
7、阳韵字主要元音为[o],可证《切韵》时代阳韵主要元音是[o]。
8、山、删两韵读音有别:山韵字白读为[],而删韵字绝无此种读法,可证魏晋隋唐时代山、删两韵读音不同。
9、覃韵个别字的主要元音为圆唇(如“蚕”字音[ts ],暗示了覃、谈两韵主要元音之别:覃韵可能是个圆唇的[],而谈韵可能是个不圆唇的[a]。
10、四等韵字不带[-i-]介音,可作为古四等韵无[-i-]介音的佐证。
三、声调方面1、四声各分阴阳,可能与唐代某些方言的实际情况相同。
2、入声独立,可证古人把入声作为独立的声调的合理性。
3、阳(浊)上调字不变去声,证明《切韵》把这些字归为上声是可靠的。
另外,潮汕方言语音的某些特点跟其他兄弟方言比较起来,对汉语方言某些特点的成因的研究也大有裨益。
在古代,潮汕先人本业居住在中原一代带,为了逃避战乱,一路往海边迁徙,到达福建莆田,定居一段时间后,又集体迁徙到今天的潮汕地区。
所以潮汕话是遗留下来的古汉语,同时也受到南越国少数民族的影响。
潮汕方言词汇中,保留了大量不同时代、不同历史层次的古汉语词语。
这些特殊词语在汉语词汇史、语法史、古文献的整理,特别是注释、笺疏方面作用尤其重要。
在潮汕方言中常用的某个词语,在北方方言中也许已经消失了。
而在文献中看到它时,北方的读者会视为疑难词语而加以猜测,而潮汕方言的读者会觉得这简直太容易了。
因而,不少汉语史或训诂学的著名专家都强调方言在训诂、汉语史研究上的重要性。
潮汕方言所保留的不同历史层次的古语词,便具有活化石的价值,可以成为“考释古词古义的活依据”。
潮汕方言古相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
潮汕民间流行看大量的俗语、民谣、歌册,还流行潮剧,构成了丰富的方言文化。
既有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有潮汕地区自然、社会特色的反映,直接全现了潮汕民间心态、眼光、世情,是研究潮汕文化的第一手材料。
耐人寻味的潮汕俗语潮汕方言中有很多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性而耐人寻味的俗语和谚语。
其中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远离今天的显示生活而被淘汰消失。
虽然现在的中老年人讲起来仍津津乐道,但年轻人却不知所云。
但它们是潮汕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潮汕民间口头文学的精品,潮人先辈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富有诗意,琅琅上口,铿锵有力,长时间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劝人奋进,寓意深刻。
潮汕俗谚普遍运用借物喻事、寓理于物的手法,浅显生动,意味深长。
如鼓励人们做事贵在坚持而不能灰心丧志的“城楼虽破,更鼓还在”,其意是说只要有了更鼓,打更人就不计较城楼残破而坚持把更打下去,劝逾人们不论遇到什么环境都要把事情做彻底。
劝说人们把事情做到底,自有回报,如“好粟在簟底,好戏落夜看”,现在的农民极少用粟簟堆放稻谷,戏也不演到落夜(下半夜),这谚语也就过时了。
托物寄意,多姿多彩。
潮汕俗语中有表述生活中一些物体事理和人情的俗谚,显示出它缤纷多彩的特色。
如“挨砻冻死仔”、“无好碓臼,磨死媳妇”、“打死个摇鼓,分无一枝针”、“大鼎未滚,细鼎先呛”、“敢共人秘(背)鼎,唔(不)敢共人抱仔”、“跋(跌)落潘(泔水)缸”、“读书畏考,乞食畏狗,作田畏薅草,扛轿畏门斗”、“灯芯担久重过铁”、“破(劈)柴看柴势,入门看人意”、“出门唔弯腰,入门无柴烧”、“宁可嫁远路,切勿嫁过渡”、“行猛路唔如搭着渡”...... 上述这些以物寄意的俗谚中的物品,现在大多没有了,例如,砻、碓、臼,过去是从稻谷变成白米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人工操作工具,早已为机械碾米机取代了。
摇鼓,是指挑货担下乡边摇小鼓边卖杂货的人,早就没有这种销售形式了。
鼎,过去是煮饭炒菜最主要的厨具,大鼎现在基本没有了,鼎仔还有一些,更多的是用高压锅、电饭锅、钢精锅。
潘缸,现在农村也少有了,养猪多用特制饲料,少用泔水,城市居民此物更是绝迹,已没有人积蓄泔水卖给农村人喂猪了;尤其是“跋落潘缸”这句话更令人费解,原来过去洗头是用泔水,并用浓而粘的泔水浆汁梳头粘头发,后有毛蜡出现,用毛蜡把头发梳得粘结而光艳的人便被别人戏称为“跋落潘缸”。
作田畏薅草,现在完全不怕,因有除草剂,不用人工除草了。
村寨门斗也已没有了。
灯芯,是灯心草的茎心,用以点豆油灯,早已没有此物。
破柴与出门弯腰拾柴草更是过时话,烧火用煤气已普及城乡了。
过渡、搭渡船也已极少,大桥四通八达......自讽讽人,妙趣横生。
有批评男女不中用的“无用禾埠(男人)赚无食,无用姿娘(妇女)行蚀屐”;有批评妇女做事马虎糊涂的“脚缠绊死鸡”、“歪鬃姿娘做无雅粿”;有形容自找苦吃的“自己做枷自己担”;有讽刺做样的“狐狸打扮也是猫,唏胡吹响唔如萧”;有自叹孤苦或嘲笑别人没有亲朋可交结(后者多指小孩)的“无人揶(背),挪葵籍;无人漆(结),漆竹壳”...... 这其中的屐,即木屐,现已被皮革拖鞋取代。
脚缠是妇女扎小脚的长长绑带。
鬃,指发髻,现代女性再没有打鬃结髻的老发式了。
枷,是古代的刑具,后来普遍用脚镣手铐。
葵籍,遮背雨具,原用蒲葵的枝叶做成,潮汕人改用竹篾竹叶为原料,下雨时农民背在背上遮雨,现用塑料雨衣。
竹壳,是从竹节上剥落的外壳,商贩用它给顾客盛鱼肉及各种小食品之用。
潮汕谐音诙谐奇妙日常生活用语中充满着大量的谐音(或近音)字词,无论是全国性的汉语还是我们域性的潮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处不在大量运用着。
它有着双关语义,既富有幽默色彩,诙谐奇妙,能增添生活中的情趣,又饱含哲理,闪烁着聪明才智的火花,余味无穷。
潮汕的先人善于运用谐音字为图吉祥而自圆其说。
如潮安县彩塘镇金砂一村(砂陇陈),全村几千人都姓陈,以有个别户姓蒋。
据说此地属“船地”,船须有奖才能行驶,船地才能变成活地,于是他们的创乡始祖就去请一户姓蒋人家来插居,是取其“蒋”与“桨”的谐音。
潮人更善于运用谐音字的吉祥字眼大做文章,如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必须吃一道“鲤鮕鱼炯大蒜”的菜,寄托全年有钱财可“沽”(鮕),有大笔收入可“算”(蒜)的美意。
新生入学第一餐要吃龙箭鱼、豆干、猪肝,意味着望子成龙、鱼跃龙门和孩子长大能做官(“官”与“干”、“肝”谐音)。
谐音字常被用到政治生活方面来。
如古时候百姓痛恨贪官,巴不得贪官快死,就有这么一则笑语:某任潮州知府,是个外省人,说着“官话”;其管家则是人,跟着他讲着不准确的“潮州官话”。
知府是个大贪官,终日提心吊胆上司来究罪。
一日外出,管家急急跑来对他说:“上面文凭倒下,你死我也死,太太拿去杀了!”知府极其慌张地跑回府宅一看,原夹是门框上的问匾(谐了“文凭”,即官府文件)倒下来,砸死一只猫(谐音弥——你)和一只鹅(谐音俄——我),鹅被太太拿去杀血拔毛熬来吃了。
知府闹了一场虚惊。
谐音在人名上闹出的笑语更多。
潮汕某工厂一位姓管名叫江仁的行政干部,一次接电话几番向对方自报“我是管江人”,对方大发火:“谁不知道厂部的人是管工人的?你太傲慢了!为什么不说你的具体姓名?”只因江与工、仁与人谐音,使他讨了一场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