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流域水污染状况及治理措施
摘要:汉江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水源地和湖北省和陕西省汉中地区重要的水资源, 流域的水环境保护对汉江流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本文根据汉江流域陕西和湖北段多年的水环境质量报告,对汉江流域的现有污染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并结合汉江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对汉江水污染治理提出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汉江流域;水环境、水环境质量、水污染、治理措施
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发源于秦岭汉江南源玉河带,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于武汉市汇入长江,全长1570KM。
汉江流域北以秦岭及外方山与黄河流域为界;东北以伏牛山,桐柏山与淮河流域为界;西以大巴山及荆山与嘉陵江相邻;东南为汉江平原。
全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
1汉江流域水污染现状问题分析
1.1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形成的点源污染
汉江流域各城市污水处理率较低, 生活污水没有处理直接排放造成汉江中营养物质氮磷含量增加, 是造成“ 水华”发生的直接原因。
点源排污仍然是汉江水污染的主要因素。
根据统计资料,2000 年汉江流域废水排放量达53900 万t /a,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达26000 万t /a,生活污水排放量达27800 万t/a。
2001 年,湖北省汉江流域污水排放总量为71962 万t,约占全省污水排放总量的32.1%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9536. 3 万t,约占规划区污水排放量的41%; 生活污水排放量42425. 7 万t,约占规划区污水排放量的59%。
到2009 年,汉江流域工业废水COD 排放量达62259. 3 t /a,NH3 -N 排放量达3158. 5t /a; 生活污水COD 排放量达77998. 4 t/a,NH3 -N 排放量达9518. 3 t /a。
1.2汉江流域农业废水等形成的面源污染
本文涉及到的面源污染源包括农村生活污染源、农业地表径流、分散养殖、水产养殖、船舶航运污染、大气降水污染源。
经计算得到: ①汉江流域农村生活污染物实际进入水体的量为COD 7249. 5t /a,NH3 -N 1676. 4t /a; ②农业地表径流入河量为COD 52118. 1t /a,NH3 -N10780. 5t /a; ③畜禽养殖污染物的入河量为COD30369. 2t /a,NH3 -N 6074. 0t /a; ④农村分散鱼塘养殖污染实际输入的污染量为COD 4952. 2t /a,NH3 -N 2252. 6t /a; ⑤其它污染源包括旅游污染、船舶污染( 主要是船舶含油污水和生活污水) 、大气降尘以及河流内原污染等,由于排放量相对较小,加上计算困难,在此忽略不计。
1.3上游污染物加重下游污染
监测资料表明, 汉江水质污染下游比上游、中游严重。
以Ⅱ类水质标准衡量, 襄樊以上江段水质基本可以达到Ⅱ类要求, 而下游超标项目增多, 且超标率高,
钟祥皇庄以下江段有些项目如总磷甚至超标达100%。
2汉江流域水环境污染成因的思考
2.1流域经济发展迅速,河流纳污能力降低
汉江流域城镇化步伐加快,县域经济活力较强。
2003年汉江流域城镇化率为40.1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此外,伴随着农业用水量的急剧增加和流域人口的迅速增长,两岸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已超过汉江的承载能力.另外,水资源的分配不均匀,干流和支流能利用的水环境容量较小,水资源保护的基础条件有限,水体自然净化和水资源的环境承载能力显著降低。
这些导致汉江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水质明显下降
2.2环境意识淡薄,对流域可持续发展认识不够
当前,人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人与自然是个统一体,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环境和发展的综合机制尚未形成。
谈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政绩考核时,大家往往只注重经济增长指标,而很少有人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纳入核算体系,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水污染造成的巨大灾害认识得不够深入。
于与此同时,大家的节水减污意识不足。
处在水资源丰富的人们长期把水资源视为无价或廉价的资源,没有形成有效的节水减污制约机制,大量的水资源被白白浪费和污染了,从而更导致汉江水资源短缺加剧。
2.3现行法律未有效被施行,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
社会意识、政绩取向等思想领域的不科学间接导致了对汉江水污染相关法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状况。
如地方保护主义对经济利益的单一追求妨碍了法律的实施。
水资源流域统一管理体制没有建成,水污染防治工作缺乏有效的流域和区域监管措施,流域水资源统一保护缺乏法律法规支撑,各级水资源保护管理机构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体系保障,机构职责不清晰。
3汉江污染的防治对策与措施
3.1以上游的污染治理为主
上游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及人口增长等经济社会因素是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3.1.1 加大水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建设节水生态农业
进一步加快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淘汰污染严重、生产技术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又没有治理价值的企业和规模小的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实行关、停、并、转、迁。
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原则,全面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此外,通过建设节
水型生态农业,合理科学的使用农药、化肥,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等的使用,限制含磷洗涤剂和高毒性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进而达到减少源污染的目的。
3.1.2 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合理规划污染治理。
发展经济,必须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相协调,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纳入政绩考核指标。
汉江流域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水容量必须相适应。
在确立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时,必须进行严格科学的论证,量力而行。
在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增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与配套的城市排水管建设的步伐,并建议城市污水处理采用除磷脱氮工艺,大幅度削减氮磷元素的含量,以减轻汉江水质的富营养化程度和有机污染。
3.1.3 加强对汉江中下游重要城市的监测,严格依法办事。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汉江水环境流域化管理体制,完善汉江流域水资源的保护规划,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治理保护。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现有汉江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实处。
对于乱排乱放的企业和工厂,应该坚决重罚或取缔,摒弃以环境水资源污染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此外,还应坚持水资源的自然流域特性和多功能属性,以流域为单元对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流域水管理制度。
3.2 加强汉江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
在水环境管理中必须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 这是世界各国的共识, 也是各国长期实践探索而选择的管理模式以及努力实现的目标。
3.2.1 建立健全全流域生态经济补偿机制
目前在环境保护方面建立了污染者付费制度, 在生态建设方面引入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财政转移支付的机制, 在此基础之上, 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全流域生态经济补偿机制。
全流域生态经济补偿机制要体现流域上下游之间的跨地区补偿、流域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补偿, 以调动各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促进汉江流域水环境的综合管理。
3.2.2 加强流域的环境管理
首先要建立健全汉江流域环境监测网, 建设汉江流域的数据库。
对汉江干流、重要支流、丹江口水库的水质监测, 对沿江城市的大气、水体、噪声等的监测,对山区自然生态、自然资源物种、保护区、文物的动态变化的监测, 要特别重视, 逐步建成资源环境信息库。
其次应建立汉江流域管理机构和制定管理法规。
统一上中下游及各支流、各省、地、市、县的环境保护规划, 分清各地区的环境权利、义务和责任, 实行统一管理, 防止部门、地区之间的相互推委。
3.2.3 改革流域管理的投融资机制加大投入
改革投资体制, 由流域管理机构统筹流域公共投资的使用。
开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市场、吸引国内外投资、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并通过多种途径筹集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恢复资金。
参考文献
[1] 汉江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刘隽2006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 汉江流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赵佐平2012
[4] 汉江流域水环境监督管理体系研究与探讨胡春华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