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文阅读

古代诗文阅读


这对于考生来说等于是变相的翻译和解释。因此,利用 好该题选项中的信息,整体阅读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 易。尾注,既然加了,肯定有用,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尾注标注的是一些命题者认为超出考纲规定的、超出中
学生阅读能力范围的内容,如不很好地利用,肯定会对
翻译和文意的理解形成障碍。
2.“阅”要有“序” 完成文言文阅读题要运用三步阅读法:
《赤壁赋》的“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一句中出现
过。2007 年广东卷翻译题,“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 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一句里,关键词“但”与《孔 雀东南飞》中的“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中的“但” 意思一样, “异”的用法在《桃花源记》的“渔人甚异 之”一句中出现过。
毫无疑问,文言文阅读材料(含选项中的材料)与课本 知识相关联,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运用课本知识的迁 移意识,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课内知识,
第一步,概览全文,明白文中的时、地、人、事和 作者的看法,读全试题,但不追究难词难句。 第二步,排除“死字”,分析关系,以求理解。所 谓“死字”,即不需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
时间名词等,要边读边用铅笔在其下面一一标出,既可
防止它干扰“视听”,又可以之作为转换叙述事件的标 志(表时、地的词)。接着再读原文,分析“关系”以加深 理解。即分析文中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 理清孰主、孰次、孰善、孰恶。分析事件的原因结局,分析人
2.设题注重与课本知识的联系 历年高考文言文考查,其知识点总与教材内篇目有 关联。如 2006 年广东卷实词判断题 C 项:“谭谢不纳, 母大困。”其中的“谢”就与《孔雀东南飞》中的“阿
母谢媒人”中的“谢”意思一样。翻译题第 1 小题:“今
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关键词语 “盍”的意思,就与课文《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则盍 反其本矣”的“盍”一样。固定句式“非……乎”就在
《晋书· 卷五十八· 列传第二十八· 周访传》中的有关内容, 属较为浅易的文言文。周访是《晋书》成功刻画的一个
人物, 原文篇幅较长, 约 1900 字, 不符合试题中文言 文阅读材料的要求。 根据命题的需要, 删减连缀为 573
字的文段,既概述了周访的生平,又通过最能体现周访 个性及功绩的材料,给人留下对周访的深刻印象。从阅 读角度来看,由于采用了删节与加注等方法,文中已经 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也没有复杂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
的专门术语,降低了阅读的难度。从整体风格上看,这
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文,大体适合高中毕业生的文言文阅
读水平。经删改后的《周访传》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
类散文,这种文本材料在历年高考中比较常见,也是各
校在高三备考中大量训练过的,与教学实际相符,学生 不会感到陌生。
从选文的来源来看,二十四史占据了半壁江山。2003 《 《 《 年至2013 年各套高考文言文选段分别来源于《旧唐书》、 《 《 《孔子家语》、 后汉书》、 杜环小传》、 聊斋志异》、 晋 《 《 《 《 书》、 宋史》、 后鉴录》。从全国高考题来看,我们发现,
法、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类型等,以此培养对此类
文章的语感,形成敏锐的文言语言感知能力。在阅读时,
要注意整体把握,揣摩语言,理清全文脉络,归纳内容
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强化语段训练
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阅读容量,想要稳妥得分,
还得进行科学训练。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材的广泛性决定
我们进行强化训练时,不能像以前一样,仅仅停留在史
5.“选”要讲“系”
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语段及每道选择题是相对独立完 整的,其中“题”与“文”,“题”与“题”之间表现 出多种相互联系的特点,这就需要在对备选项进行筛选 并作出选择的时候,始终注意发现、关照、利用这些联 系点。
的语句、语段来分析,才能准确无误,而理解句意(译句) 判别对错,要以句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是与非为衡量标准。 同时还要善于利用题与题之间的关联帮助思考。
4.“析”要有“理”
文言文阅读试题所选的文言语段中所含的“理”既 有情境事理,也有逻辑事理。在文言文试题的解答过程 中,无论是判断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还是判断句意、表 述是与非,都应分析文中语境本身形成的关系之理和较 为普通的人之常情、事之常理。
重视平素文言文的学习。一方面,注重积累文言实词、
虚词、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等知识;另一方面,更要注
重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例如民俗礼仪、音乐建筑、文
人逸事、时代故事等。
另外,从考试内容看,文言文阅读考查“文”、
“言”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
词的理解,古今词义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 解。从测试能力看,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 文意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
(二)复习方法
1.从课内到课外
注重课内诵读,培养语感。高考考查的,无论是实 词词义、虚词用法、文句理解,还是特殊句式、筛选信 息、分析概括,无一不是源自课内;考点设置,几乎都
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因此,复习课本中
的文言文篇目是基本立足点。一般来说,课内篇目可复 习 3~4 遍,重视积累基本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考试大 纲》上规定的 120 个单音节文言实词要依据课文理解其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综

一、古代诗文阅读高考考点知识图解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必背文言文
(二)文言文阅读
必背古诗
(三)古代诗歌鉴赏
二、文言文阅读考试规律及备考指导 (一) 考试规律总结
对文言文阅读的考 查趋于稳定,“大同”中存“小 异”。
1.选择“浅易”的古文语段 所谓“浅易”,主要特征是:①从表达方式来说, 以叙述为主,偶或有一点议论——或者是作者直接发议 论,或者是借人物之口发议论;②从运用的词语说,主
的类似的字词的用法和句式;可借助狭义语境,瞻前顾 后,疏通“文气”;可借助题枝(四个选项),进行比较, 验证选优;可借助“注释”(有的文段后边附有),解决相
关文化常识和写作背景问题;甚至还可以大胆猜测推断。
以上“三步法”告诉我们,阅读不只是读文,还要 会读题。
3.“想”要有“据”
文言语段、 题目设置和所学知识, 是思考的三 大依据。对字词意义及用法的辨误求正唯有从与之相关
继《史记》、《 后汉书》之后, 《晋书》、《 新唐书》、 《宋史》、《元史》、《明史》逐渐为命题专家所看好。
从选文的体裁来看,以人物传记为主,所选人物大 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多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 该人物展开叙述,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思想性
较强,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
多个义项。在复习过程中,要对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
词进行归纳整理。文言虚词考查的趋势是淡化用法的界
定而强调词义的理解。因此,对《考试大纲》上要求掌
握的有关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要了然于心。
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注重课内积累,掌握一
定的文言知识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加强课外阅读,形
成一定的文言语感是学好文言文的保证。课外广泛阅读 经典史籍、散文等,形成文言文阅读的感性基础。在阅 读过程中注重思考,时时总结归纳,比较实虚词意义用
物的命运归宿,从而理解并确立文段的中心思想。这一 步仍不要深究难字难句,因为是从宏观上着眼,它们一 般不会影响“分析理解”。
第三步,扫清障碍,筛选概括,准确答题。文段中
的加点字和画线的句子一般都是难字难句,它也正是文 后的命题依据,通过前两遍的阅读分析,不少内容已经 “理解”,但还需再读第三遍,并对照研读题中所设问 题,在珍视“第一印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印证,以 彻底解决所有难点。可呼唤“记忆”,重温课本中学过
传类人物传记上,而应该精心选择 100 篇左右涉及各种
题材、体裁、风格的训练文段,培养文言文综合解题能 力。在训练过程中,既要继续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还 要注意分析考试命题的基本特点,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 和技巧。
(三)阅读方法
1.读要有预 阅读时材料(文段)、题干选项、尾注三者不可偏
废 材料(文段)当然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它是整体把 握的重中之重,而考生多忽略的是对选择题题干选项的 分析和对尾注的暗示作用的关注。选择题中的题干选项, 特别是分析概括型选择题中的四个选项,它是整体把握 文意、解决疑难的拐杖。因为分析概括型选择题多是要 求选出一项不正确的,这意味着其余三项均是正确的,
要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的文言虚词,较少涉及非常
见的实词和虚词;③从句式上说,主要是文言文中常见 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极少出现非常 见的文言句式;④从内容上说,与作者写作的社会历史
文化背景没有更多的联系,较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
度。如 2008 年广东卷文言文节选自唐朝房玄龄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