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城市保护与城市更新
二、“大规模爆破”与“大手笔泼绿” 近年来,我们创造了一处处爆破之最,同时也创 下了拆毁历史建筑的一项项触目惊心的纪录。 案例:广州市:2001年5月17日广州体育馆被炸; 北京市:2001年6月21日北京第一机床厂部分 厂房爆破拆除。 上海市:在城市建设中大量搬迁居民,大量移 植大树。 突出现象: “大规模爆破”与“大手笔泼绿”—— “花钱买环境”、 “城市化妆” 。 著名历史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景观规划专家俞孔 坚教授等都不得曾撰文呼吁、批评。认为大拆大建是破 坏历史、破坏文化、破坏环境之举,大树移植是“城市 化妆”运动的一种现象。
历史城市保护与城市更新
第一章:绪论
一、“重建时代”到来的启示: 主要观点:1、10多年前,美国未来研究会(IAF) 为美国建筑协会(AIA)提出了2000年构想计划, 其中对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为,20世纪末及以后的一个 时期为“重建时代”。 2、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编写的(事典——九十 年代日本的课题)认为:建筑的时代过渡到了维护管 理的时代。 3、法国巴黎建筑学院院长p葛莱孟指出:中国的 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尊重本地的历史与现实交织而成的 社会和经济网络结构,不能占用大片土地来建立松散 的城市结构,这样做不符合中国国情,应该在“城市 中建设城市”。 4、我国城市建设中居住环境质量已成为城市政府 和市民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全国现有近30亿平方米 住宅中,有三分之一左右需要加以改善。旧城改造工 作已作为一项综合性的重大工程提到各级政府的日程 上来。
第二节 当今世界保护历史遗产的状况
保护对象不断增加: 保护内容涵盖更广:从点的保护扩大到地段乃至城市的所谓全面保护。 保护深度加大(尤其是“软件”):从单纯建筑实体的保护演进到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文化特色都加以保护的综合概念。 保护方法更加综合化:多学科、综合性、和多样化。
第三节
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3、独特、珍稀或历史悠久的; 4、构成某一类型结构的最富特色的例证,这一类型代表了文化社会、艺术节、科学、技术或工业的 某项发展; 5、构成某一传统风格的建筑物、建造方针或人类住区的典型例证,这些建筑或住区本身是脆弱的, 或在不可逆转的社会文化经济变动影响下已变得易于损坏; 6、与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信仰、事件或人物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真实性标准:在设计、材料、施工或环境方面符合真实性标准(重建只有根据原物的完整和详细的资料 并且毫无臆测成分时,才可以接受)。 自然遗产选定标准 1、代表地球演化的各主要发展阶段的典型范例,包括生命的记载、地形发展中主要的地质演变过程 或具有主要的地貌或地文特征。 2、代表陆地、淡水、沿海和海上生态系统植物和动物群的演变及发展中的重要过程的典型范例。 3、具有绝妙的自然和物种多样性的栖息地,包括有珍贵价值的濒危特种。 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截止1997年12月,世界文化与片段遗产名录共有552项,其中文化遗产418项,自然遗产114项,文 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0处。至1999年止,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清单共有630项。 四、我国世界遗产名录: 1985年11月,我国全国人大委员会批准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使我国成该《保护世 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1997年12月止,我国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共有19项。 其中:文化遗产13项:万里长城、北京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布 达拉宫、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曲阜孔庙、孔府孔林、武当山古建筑、苏州古典园林、平遥古城、 丽江古城、庐山风景区、天坛、颐和园、大足石刻。 自然遗产3项:武陵源、九寨沟、黄龙。 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3项:泰山、黄山、武夷山。 到1999年止,我国新增4项,其中文化遗产3项分别是天坛、颐和园、大足石刻;自然和文化 双重遗产1项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5、发展期的进化理论: 1976年11月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华沙内罗毕通过了《内罗毕建议》—— 《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 延伸了历史地段保护的内容,拓展了保护的内涵:包括“史前遗址、历史城镇、老城 区、老村庄、老村落以及相似的古迹群等广泛的内容。并拓展了“保护“的内涵,即鉴定、 防护、保存、修缮、再生,维持历史或传统地区及环境,并使它们重新获得活力。 历史环境的五个方面: 1、历史环境是人类日常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2、历史环境是过去存在的表现; 3、历史环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样性; 4、历史环境能将文化、宗教、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最准确如实 地付给后人; 5、保护、保存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的统一,是城市规划、国土开发方面的基本要素。 1977年12月《马丘比丘宪章》: 提出“考虑再生和更新历史地区的过程中,应把优秀设计质量的当代建筑物包括在内” 同时指出‘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而且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 进一步扩大保护的内容 《华盛顿宪章》——《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 确定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意义与作用、保护原则与方法 等。 关于历史地区保护的内容,文件指出了以下五点: 1、地段和街道的格局和空间形式; 2、建筑物和绿化、旷地的空间关系; 3、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包括体量、形式、风格、材料、色彩及装饰等; 4、地段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的关系; 5、地段在历史上的功能作用。 标志城市保护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
自然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等
城市生态保护
城市景观保护
自然景观(河流、森林)、历史景观、人文活动
城市特色保护
场所精神、地方特征(如里弄、胡同)、街区风貌
城市历史保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历史街区、历史城市、 古村落
3、历史保护的含义 保护可以定义为,为降低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衰败的速 度而对变化进行的动态管理。 对文化、科学和自然遗产进行细致的保护,干预行为应加以 限制,以确保使用的技术和材料不致妨碍未来的处理、经得 起时间的检验。保护需要综合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各项因 素,并且要在各个层面加以整合。 城市历史保护“不只是为了过去而过去,而是为了现在 而尊重过去”。城市中保护、更新和再开发三部分是不断变 化、交替进行的,也是城市基本而持续的生长活动。 真正的保护不是要重现已逝去的旧时风貌,而是要保留 现存的美好环境并指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片面鼓励新形式的开发而牺牲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或过 分强调保护旧建筑牺牲城市的舒适性和创新性,都是不应该 的,好的城市规划设计要取得同一时代多样性和同一性的均 衡,使城市能够协调共生,有机成长。
三、历史城市保护的含义: 1、基本概念 “保存”,一般指对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根据 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不允许改变文物的原状,含改建和 拆毁。 “保护”一般指以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等 文化遗产及其景观环境的改善、修复和控制。 “维护”一般指重要的安全防护工作,如防火、防洪、 防震等,不含对建筑物的具体建设或维修工程。 “整治”多指对历史建筑外观、户外环境、基础设施 的建设、整理和美化。 “历史环境保护”。是从文物保护出发,保护与此 有关的建筑、建筑群、街巷、广场和历史街区,控制有损 当地空间环境品质和景观质量的建设项目,从而为城市历 史、建筑艺术作出贡献,进而保护独特的城市个性,提高 城市的吸引力。 “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美学、考古、科学、文 化人类学或人类学价值的古迹、建筑群和遗址。
2、城市保护的主要内容: 城市保护是对影响城市环境的众多 方面进行的综合性调整,为弄清城市保 护的对象和范围,我们有必要了解城市 环境的构成。 城市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 境和人文环境三大部分。
城市保护
城市环境保护
自然环境(水、大气、动物、植物)、人工环境(建筑、 街巷、城市、村落)、人文环境(风俗习惯、艺术等
日本: 1897年制定了《古神社寺庙保存法》; 1919年制定了《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 1929年制定了《国宝保护法》;1952年综合以上三个法令为《文物保护法》。
4、国际性宪章: 1933年的《雅典宪章》: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文物建筑——历史地段——历史街区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一个重要的 里程碑。 主要贡献:1、保护对象从个体的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2、提出了文物古迹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与方法。 3、保护的宗旨:保护和修复古迹的目的旨在把它们既作为历史见证,又 作 为艺术品予以保护。 4、规定要保护文物建筑的全部,从平面、立面,到室内的装饰、雕刻、绘 画,强调保护全部历史的信息,保存各个时代的叠加物,修复时添加的部分必须保持整体 的和谐一致,但又必须和原来的部分明显地区别。 5、禁止任何重建。
一、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一)定义 文化遗产: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 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方面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独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 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以胶考古遗址地带。 自然遗产: 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分为受威 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存区;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二)选定标准 文化遗产的选定标准: 凡被推荐列入《世界遗产》的文化遗产,至少符合下列一项标准,并同时符合真实 性标准: 1、能代表一项独特的艺术或美学成就,构成一项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在相当一段时间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于建筑艺术、文物性雕刻、园林和 风景设计、相关的艺术或人类住区的发展已产生重大影响的;
第二章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概述
第一节 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 一、古董与古建筑------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是很珍惜,另一个是非但不注意爱护, 反而把它作为一种过去统治的象征和代表。 劫难------四大人为破坏 宗教、流失、战争、“建设” 二、百年来的保护理念与历程 1、起源:较早源起欧洲,18世纪中:英国的古罗马圆形剧场成为欧洲第一个 被立法保护的古建筑,这标志着文物保护的概念已从典籍、艺术品、器物等扩展到建 筑的范围。 保护与修复,18世纪末开始受到重视。 2、理论化与科学化:19世纪中叶 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各国立法。 3、 主要立法如下: 法国:1840提出了《历史性建筑法案》; 1913年颁布了《历史古迹法》; 1930年颁布了《遗址法》; 1943年立法规定在历史性建筑周围500米内改变环境面貌要得到专门批准。 英国:1877年,由威廉莫理斯创建了古建筑保护协会; 1882年颁布《古迹保护法》保护21项古迹,其中主要是遗址; 1900年《古迹保护法年修正案》保护的内容扩大到宅底、庄园、农舍、桥 梁等与历史整个有关历史意义的建构筑物; 1913年《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及1931年《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修正案》; 1953年制定了保护历史性建筑物的《古建筑及古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