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众传播: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3、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4、IPP指数: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四、简答题
20、列出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学科创始人及其主要成果。
四大先驱:拉斯韦尔:5W模式、三功能说
拉扎斯菲尔德:、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伊里调查
卢因:把关人理论
霍夫兰:心理实验法
学科创始人: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
21、人际传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最基本的传播类型之一,试分析人际传播的传播特点。
直接传播——不依赖大众传播媒介来做中介物,可以直接了解传者的情绪或个性等特征;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随意性大——传者和受者的位置在交流过程中可随时交换,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也可根据现实情境随时调整改变。
保密性强——由于是直接交流,而且传播对象和范围可以控制,所以有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保密性。
反馈迅速——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速度可以控制——随传受双方的需要而进行变更。
22、意见领袖有哪些主要特点?
(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关系。
(2分)(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与阶层,而是均匀的分布与社会的任何群体或阶层中。
(2分)(3)意见领袖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在现代都市社会,意见领袖以单一型为主。
(2分)(4)意见领袖社交
范围广,拥有众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2分)
五、论述题
23、简述麦克卢汉的观点及其影响,联系当前网络媒体的发展状
况,阐述麦克卢汉相关理论在当代新闻传播事业中的研究价值。
关于媒介手段或技术在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考察,在这个领域较有影响的是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讯息论、延伸论、冷热论;以及他天才式的关于地球村的预言: 1969年,麦克卢汉在接受采访时,把“地球村”看作是人类与电子媒介不断互动的结果。
在这个互动的世界里,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真正地成为一个家庭的成员,全球生活、经济、文化走向整合,时空所形成的阻隔在电子媒介,特别是互联网面前轰然崩塌,世界在一定意义上结成一体,仿佛回到了口语时代的村落一样。
麦氏在这里预见到电子时代的到来将使得全球生活同步化,全球经济的趋同、整合,游戏规则走向同一使得时空整个呈现出同一性。
结合现实传播现象并作自己的分析(8分)
24、试分析“受众即市场”的观点。
怎样看待“收视率是万恶之
源”这一说法。
“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反映了传媒活动的某些特性,如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也能揭示受众作为消费者某些行为特点。
(2分)但仍然有不完善的地方。
他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这种观点更多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而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2分)这种观点还容易把收视率和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2分)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只能使人从传媒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立场出发。
(2分)
结合现实传播现象并作出自己的分析。
(5分)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
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
者的反作用。
3、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
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4、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
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四、简答题
20、 列出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学科创始人及其主要成果。
四大先驱:拉斯韦尔:5W模式、三功能说
拉扎斯菲尔德:、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伊里调查
卢因:把关人理论
霍夫兰:心理实验法
学科创始人: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
21、 什么是集合行为?简述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集合行为与人类正常的有理性的传播行为相比,更具有非理性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2分)②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2分)③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2分)
22、试分析“受众即市场”的观点。
“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反映了传媒活动的某些特性,如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也能揭示受众作为消费者某些行为特点。
(2分)但仍然有不完善的地方。
他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这种观点更多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而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2分)这种观点还容易把收视率和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2分)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只能使人从传媒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立场出发。
(2分)
五、论述题
23、简述麦克卢汉的观点及其影响,联系当前网络媒体的发展状况,阐述麦克卢汉相关理论在当代新闻传播事业中的研究价值。
关于媒介手段或技术在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考察,在这个领域较有影响的是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讯息论、延伸论、冷热论;以及他天才式的关于地球村的预言: 1969年,麦克卢汉在接受采访时,把“地球村”看作是人类与电子媒介不断互动的结果。
在这个互动的世界里,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真正地成为一个家庭的成员,全球生活、经济、文化走向整合,时空所形成的阻隔在电子媒介,特别是互联网面前轰然崩塌,世界在一定意义上结成一体,仿佛回到了口语时代的村落一样。
麦氏在这里预见到电子时代的到来将使得全球生活同步化,全球经济的趋同、整合,游戏规则走向同一使得时空整个呈现出同一性。
结合现实传播现象并作自己的分析
24、 对火灾、地震、劫机、领导人更换、政权变动等重大事件的报道
与解释,请用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理论予以分析。
(1)大众传播具有环境监测功能,可以及时发出如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各种警告;而对领导人更换也可因消息的传播与扩散而提高其社会地位;对统治阶层来说,如政权变动涉及夺权性质,则可以通过了解敌对或颠覆性活动而控制舆论。
(2)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协调功能,可以对上述重大事件进行选择,解释和评论,如宣传防洪、防震救灾,对劫机事件及时妥善处理等,使社会协调一致,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
(3)还应考虑大众传播的功能失调这一方面,如对水灾、地震、劫机等重大事件,大量报道或不加分析,也会引起人们的恐慌与不安;或使人无所适从。
因而需要掌握好各社会功能之间的平衡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