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和完善我国金融体系

发展和完善我国金融体系

发展和完善我国金融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金融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和统一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以及保证金融机构各项业务和金融市场安全有效运行的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体系。

但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相比,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须在已有金融体系框架的
基础上继续加以改革和完善。

一、关于金融组织体系的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逐步趋于完善,已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组织体系,基本形成了适应各个层次、各种经济成份发展的金融机构网络,金融机构多元化的趋向明显。

同时,也应看到,目前的金融组织体系还不能充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主要表现:一是国有商业银行机构重叠现象一直未得到改善,竞争不规范, 经营成本大,效益低下;二是国家政策性银行成立时间较短,机构不够健全;三是外资金融机构引进数量相对较少;业务发展较慢;四是区域性金融机构设置不多;五是合作金融机构建立缓慢;六是金融中介机构尚处发展初始阶段。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优化金融组织体系,形成合理的金融机构布局,是当前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优化金融组织体系的框架设计
健全金融组织体系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体系基本完备时,金融改革的重点应该是金融机构的优化。

中央银行在导向上要控制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种类的的增多,应该按照是否具备银行类金融机构有人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投金融市场的各种功能来衡量金融机构种类的多少。

科学设置、调整营业机构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市场定位要明确。

二是商业性金融经营机构要按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实行重点突破、不均衡发展的战略。

将业务移交给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组织。

三是促进低层次金融经营机构的
兼并。

(二)优化金融组织体系的原则与策略
适应金融改革的推进,要改变营业机构在地域分布上的行政化格局,逐步实
现按经济区域设置机构。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注重结构优化,调整机构布局。

首先,要调整营业机构设置,按照业务量大小和效益原则,根据机构调整计划,优化机构布局。

在经济发达地区、城乡结合部以及新的增长点,增设必要机构。

对存款量大,有发展潜力的营业网点进行更新改造,有条件的向多功能方向发展。

对地处边远地区、业务量长期达不到最低业务规模的县支行可降为分理处或办事处,甚至只办理存款业务,贷款业务集中到市地分行;对业务量较小的营业网点予以撤并,以行的组建和农村合作银行的试点工作,解决城乡信用社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

同时,对现有的农村信用社要加强管理和引导,使之尽快调整经营方式,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对一些高风险社或低效益社应采取兼并、合并、撤销等形式,调整网点布局。

完善贷款市场,一是要通过加大贷款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责任,促使贷款企业树立信用观念, 彻底改变社会上盛行“赖帐有理”的现象,确保
银行资金贷得出、还得上、转得动;二是商业银行要通过加强管理,确保贷款方向准确,包括加大贷款经办人员、主管人员和行长个人的责任, 和努力收回贷款; 加强金融监管,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金融业开始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二、关于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客观要求,需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和进一步完善以银行信贷市场为主体的间接融资市场。

(一)进一步完善银行信贷市场
通过扩大直接融资分散间接融资比例过大对银行形成的压力;要逐步实现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促使我国的信贷市场逐步完善。

(二)加快货币市场的发展
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除短期国债市场发育相对良好以外,同业资金拆借市场刚刚实现全国统一联网还不够完善,票据和贴现市场发育不良。

完善同业拆借市场,一是要使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进来,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同业拆借功能;二是要严格监管拆借资金的用途,使拆借市场真正发挥调剂头寸的作用;三是逐步改善同业拆借利率机制,使其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以真正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监测指标。

(三)规范和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对区域性、地方性市场发展,需要加强规范的内容包括发行、交易和信息发布等多方面,目标是实现“三公”条件下的健康发展。

(四)逐步加快外汇市场的发展
随着我国汇率并轨和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以全国外汇调剂市场的统一为标志,我国目前已形成了包括商业银行与客户、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两级市场在内的较完善的外汇市场体系。

完善我国外汇市场,一是商业银行持有的外汇额度要完全通过汇率进行调控;二是要创造条件,尽快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然后逐步改变在国际结算中仅使用少数币种的状况,进而增加外汇市场上的交易品种;三是在资金项目下外汇实现可自由兑换以后,资本性外汇也要进入市场,因为目前我国的外汇资本存量已经不少,而且每年还有大量的外汇资本流入我国,迫切需要进入市场进行调剂,这已经成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迫切需要。

三、关于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体系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国宏观金融调控体系得到逐步的建立与完善,特别是以治理通货膨胀为目标的宏观调控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出现了低通胀下的经济持续增长的好形势,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软着陆,表明中央银行职能的发挥和调控经济的能力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但也应看到,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问题远未彻底解决、国有企业困难的体制性因素对货币供给压力仍然很大,金融风险依然不容忽视。

因此,在整个体制转轨之前,宏观经济都要坚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中央银行要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要发挥这个政策的适时预调、微调的作用。

并且在整个体制转轨之前乃至今后,宏观经济调控仍需始终坚持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也特别要把币值稳定放在首位。

我国的金融体系正处在变革中,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工具将进一步地进行变革,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也将进一步加快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换的步伐。

第一,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我国利率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利率体制。

中央银行决定基准利率,它表现为中央银行决定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率,,逐步形成由市场资金,形成以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础的利率体系,让市场供求机制在调节银行间资金头寸和货币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根据物价变动和资金供求情况,及时调整利率水平,使物价和存款利率、存款和贷款利率、贷款和债券利率保持合理水平。

第二,,逐步加大再贴现工具的运用。

在商业银行对商业票据进行贴现的基础上,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是世界各国中央银行通行的做法。

这样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再贴现利率和再贴现数量的调节,达到调控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目前我国中央银行也使用了这一工具,但由于商业信用的票据化程度还不高,
并且商业信用较差,使商业银行对商业票据贴现和中央银行再贴现业务受到很大制约,目前还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加大这一货币政
策工具的运用,必须从改造以国有企业为典型的微观信用基础入手,逐步扩大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业务,使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具有通过调整能够影响银根松紧的基本条件。

第三,大力推进公开市场业务。

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存在以下难点。

首先是证券市场还不发达,使得中央银行的意图不易实现;其次, 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受制于企业体制改革的落后。

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依赖银行贷款的债务结构得不到优化,货币政策操作就很难如愿,货币调节依赖指令性配额的
格局则难以改变,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如果专业银行不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商业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同样会因此受到阻碍;最后,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同整个经济改革的进程密切相关, 如利率的市场调节就是中央银行有效地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条件之一, 变化而调节自如, 都是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所必不可少的法律,这些法律尚未出台,应尽快通过并付诸实施。

三是大力培育证券市场,特别是培育大的机构投资者,规范证券交易。

第四,根据需要,启用其它货币政策工具。

这些工具主要有:信贷计划、特别存款、消费信用控制等等。

一些原有手段如“贷款规模控制”,在近期内仍要作为人民银行干预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手段。

在人民银行还没有其它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来替代这一“工具”的条件下,保留这一调控手段,让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其调控效能,显然更有利于币值的稳定。

第五,加大金融监管力度。

金融监管是防范金融风险,实现金融稳定运行和宏观金融调控的重要保证。

中央银行必须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特别是在当前金融不稳定因素还很多,引发金融风险的隐患和动因尚未根本消除的情况下,风险的集聚和释放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必须提高认识,增强防范风险的自觉性,加快健全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逐步建立起既符合实际又符合国际一般惯例的科学、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确保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