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疗药外渗的处置培训课件

化疗药外渗的处置培训课件


残废(也称之为“渗透性损伤”)。
➢ 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医疗费用,增加患者的痛苦, 有的甚至留下了终身的残疾。
➢ 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
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定为四化疗级药外医渗的疗处置事故。
2
定义
渗出: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溶 液进入周围组织。
外渗: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药物或溶液进 入了周围组织。(不仅仅是指穿破血管,包括药物刺激血管内膜,造
②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 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的血管阻力增加 。
化疗药外渗的处置
11
化疗药外渗的原因
3.操作因素: 穿刺技术的不熟练, 一次给药多次穿刺 选择血管不当 针头固定不牢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 4.其它因素: 淋巴水肿 输液量大 病人不合作而穿破血管、针头滑脱 病人血小板数量少 静脉注射部位弯曲
成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药物渗漏至血管外引起局部组织炎症和坏死)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2006年制定《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
化疗药外渗的处置
3
定义
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在静脉给药过程中意外渗漏静 脉外,可导致局部皮肤及软组织非特异性炎症。表现为 轻度红斑、局部疼痛,肿胀,局部组织坏死,严重者甚 至经久不愈,溃疡可深及肌腱及关节。
化疗药外渗的处置
16
化疗药外渗预防(三)
3.提高专业技能
必须熟练掌握各个化疗药物的特性,有高度的责任心; 避免操作中机械损伤,避免反复穿刺,如穿刺失败,不能使用同一静
脉的远端再行穿刺; 正确固定针头,避免滑脱; 双人确认血管后给药(血管部位、回血情况、静脉是否通畅等); 给药过程中不断观察患者静脉情况并询问有无疼痛和烧灼感; 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5分钟以上(有出血倾向增加按压时间)。
化疗药外渗的处置
➢ 目前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主要途径之一。抑制肿瘤 细胞的生长,延缓肿瘤细胞的扩散,使人的生命得以延 续。

随着肿瘤内科治疗的普及,临床上化疗药物渗漏发
生有增长的趋势,药液一旦渗到血管周围组织中,轻度
肿胀剧痛,重度可引起红斑、水泡、皮肤缺血性坏死、
溃疡,甚至神经、肌腱、关节损害引起功能障碍或肢体
19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方法
1、如果病人诉输注部位疼痛,即使没有外渗的征象,也应立即停 止输液,保留针头。
2、连接空注射器尽可能回抽外渗药液。
3、评估外渗部位、量,皮肤温度、患者疼痛情况
4、外渗化疗药有解毒剂者使用相应的解毒剂;如无解毒剂者,使 用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5ml+生理盐水至10ml局部封闭。
根据外渗药物产生的不同损害对药物进行分类:
1 . 发疱性:渗漏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药物
烷化剂、蒽环类(阿霉素,表阿霉素,柔红霉素,米托蒽醌)、生物碱 (长春新碱,长春瑞滨,长春地辛 )、紫杉类(多西他赛,紫杉醇)
2、刺激性:渗漏后可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的药物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伊立替康,拓扑替康)、抗代谢类(氟尿嘧啶)、 铂类
化疗药外渗的处置
13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
化疗药外渗的处置
14
化疗药外渗预防(一)
1.合理选择血管和通路
①首选上肢远端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再次穿刺点应位于前次穿刺点的近 心端;化疗给药后套管针不保留;
②下肢静脉不作为成年人选择穿刺血管的常规部位;
③切忌选择靠近肌腱、韧 带、关节等处静脉注射。
④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注意保护大静脉,常规采血和非化疗药物的 注射选用小静脉。
Ⅲ期:组织坏死期
浅层组织坏死,溃疡形成累及皮下肌层,甚至深部组织结构受累
化疗药外渗的处置
7
局部组织炎性反应
化疗药外渗的处置
8
化疗药外渗的处置
9
组织坏死期
化疗药外渗的处置
10
化疗药外渗的原因
1.血管因素:
①老年体弱患者血管脆性变大、管腔变细、 血流速度变慢,长期药物刺激而致血管内膜 发生损伤。
化学性静脉炎:是由刺激性和腐蚀性化疗药物直接损伤
输注的静脉而引起的一种无菌性炎症。主要表现为静脉
注射部位的局部及周围皮肤出现红、肿、热、痛,沿血
管走形出现烧灼样疼痛,有时伴有硬结,有的血管颜色
改变出现树杈样色素沉着,经过一段时间血管会变硬,
有条索样感,严重的静脉闭锁。
化疗药外渗的处置
4
化疗药物分类
化疗药外渗的处置
17
化疗药外渗预防(四)
4.加强患者配合
化疗前做好解释工作,告知患者药物的刺激性,外渗可能 引起溃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叮嘱患者化疗药物输注前排空大小便,输液时肢体尽量 制动
如有异常感觉,如局部疼痛、肿胀等要及时报告护士.
化疗药外渗的处置
18
化疗药外渗紧急处理
化疗药外渗的处置
5、抬高患肢,根据药物性质选择冷敷或者湿热敷,局部外涂药物 。
6、行氦氖激光照射、红外线、超短波等理疗。
化疗药外渗的处置
3、非刺激性:无明显发疱或刺激作用的药物
阿糖胞苷,磷酸依托泊苷,吉西他滨,培美曲塞,单克隆抗体,环磷酰 胺
化疗药外渗的处置
5
药物外渗的机理
无刺激性化疗药(如氨甲喋呤)渗出可干扰叶酸代 谢,影响正常细胞的新陈代谢。
刺激性药物损伤血管内膜,使内皮细胞破坏,引起 静脉炎。
腐蚀性化疗药物外渗后与核酸结合,导致局部皮肤
⑤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者,禁止应用上肢静脉输液;
⑥乳腺癌根治术或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禁止选在患侧肢体行静脉输液;
⑦选择中心静脉:持续给药(5-Fu) 强刺激性药物及发疱剂(长春瑞宾 PH3.5;表阿霉素 PH3)
化疗药外渗的处置
15
化疗药外渗预防(二)
2.正确使用药物
掌握化疗药物给药的方法、浓度和输入速度 联合药时,先注入非发疱性药物, 如果均为发泡性药物者,应先注入低浓度的, 两种化疗药之间用等渗液(生理盐水或5%葡萄 糖液)快速冲洗
及软组织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进行性的长期组织损
伤和溃烂。或输注的静脉发生痉挛、血管壁缺血缺
氧、通透性增加、使细胞毒药物发生渗漏。
化疗药外渗的处置
6
化疗药的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分为三期
Ⅰ期:局部组织炎性样痛
Ⅱ期:静脉炎性反应期
化疗药渗漏后2-3天发生,受损血管沿静脉走向呈条索样肿胀,变红, 同侧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可伴有发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