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知识一向具有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坏名声,给人以冰冷的外表的印象。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源泉,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学习过程被看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中,设计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

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点浅谈小学数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1 激疑引趣巧设问题情境
兴趣激发灵感,兴趣是发现的先导。

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探求新知。

设置这种问题,在于从兴趣入手组织注意,使学生进入情境,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

例如,在教授五年级数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就可以从儿歌入手,进行新知的引入。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1声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2声跳下水;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3声跳下水……”然后根据青蛙的个数与嘴巴、眼睛、腿和跳水声的个数的关系,让学生说出,n只青蛙的情况: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

从而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和生动性融为一体,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2 借助现实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问题意识。

如:《方程与等式》这一内容,由于对天平的熟悉,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不同的问题,由此引入课题,并抓住契机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跟小组的同学说说看。

”在此,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自己去观察、发现,带着疑问,自己去体验、探究、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帮助,使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样教学,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问题意识,进而喜欢数学,激发他们积极探索,从而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借助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

数学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每一个概念、性质、公式往往是在相应的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成发展的。

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我们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学生自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过去我们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今天,大家能否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请同学们试试。


4 教师故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思维的“敏捷”与“迟钝”易于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究激情,在课堂中故设悬念这一情境,定会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新的思维境界之中,利于引发每个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研究。

例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特征”一课时,教师布设了让学生随便说一个多位数,教师不计算就能判断这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当学生对老师的这一快速判断持有疑问,利用计算机验证又确实无误时,定会被老师的敏捷反应充满钦佩,定会沉入到一种思考当中,为2、3、5的倍数的特征研究奠定思维基础。

5 利用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手指尖上充满着创造。

”创设课堂操作的情境定会令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学生的思维将会更加活跃,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想一想表面积如何算?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在操作活动中得到解决。

再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节练习课,出示这样一题:有2个长方形木框,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拼成一个图形,求它的周长。

大家可以用实物操作一下,把周长指给同位看,再算一算。

这样的操作会牢牢地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课堂气氛轻松热烈,学生得到的结论既准确又全面。

总之,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沟通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创设教学情境不是为了情境而情境;数学问题情境的运用必须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数学思维,洋溢着数学味;数学问题情境要利于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师要真正让每个学生从情境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而落实课堂探索和研究。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应从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做到既要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可操作性,又要简明扼要、适当适时,力避过多、过碎、过长,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
[2] 《新编数学教学论》.
[3] 《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小学数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