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摘要:作为语言学领域的新兴学科,语用学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重视,随着语用学研究的逐步深化,它已经突破了语言学范围的局限,逐渐与心理学、社会学、外语教学与学习、社会文化和性别等建立了密切联系,语用学已发展成一个多领域、多视角的交叉学科。
本文主要探讨了语用学的发展史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展望了语用学发展的新趋势,为其理论的日臻完善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用学研究现状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98
1 引言
语用学最早起源于古罗马和古希腊,最先提出“语用学”这一概念的人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他提出符号学理论三分法,即句法学研究符号与符号的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所指物之间的关系;而语用学则侧重于研究符号与符号使用者间的关系。
直到20世纪70年代,《语用学杂志》正式在荷兰创刊并发表,语用学才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然而与语言学的其他领域相比,语用学仍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对语用学的定义和其研究范畴的界定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2 国内外语用学研究现状综述
2.1 国外语用学研究现状
下面主要通过近年来三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来阐述当代语用学
的发展程度和趋势。
2007年7月8日至13日在瑞典的歌德堡大学举行了第十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围绕“计算语用学”展开,主要探讨语言使用与计算机、国际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等的联系,通过建立语用学与计算机网络的关联,利用国际互联网搜集各种社会交际场合的语料,以此开创一种新型的语料分析方法,拓展语用学的研究领域并使其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和升级。
2009年7月12日至17日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举办了第十一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大会围绕“多元性、语境、结构”展开讨论,其内容不仅涵盖对指示语、指称、礼貌问题及“面子”原则等传统议题的深化,也提出了语用学研究的新趋向和新领域,主要包括语用学研究的跨学科特征与研究视角的多元化、语境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语用学研究对象由单句向语篇延伸的趋势等。
第十二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于2011年7月3日至8日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此次会议的议题是“语用学与界面研究”,主要探讨了语用学的跨学科特征和多维性的研究方法问题,语用学并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2.2 国内语用学研究现状
我国的语用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先将语用学引入我国的是北京大学教授胡壮麟先生,他在《国外语用学》上发表了题为“语用学”的论文,主要探讨了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方法、国外语用学流派和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及原则。
继胡壮麟教
授之后,何兆熊、刘润清、沈家煊、何自然及范文芳等都对我国语用学研究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中何兆熊教授编著的《语用学概要》和何自然教授编著的《语用学概论》都是我国语用学领域中极具影响力的参考读物,促进了语用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在我国的传播和普及。
3 语用学研究的新动向
3.1 语用学对传统议题的突破
综观当代国内外语用学的研究现状,语用学已不再局限于对指示语、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等传统议题的讨论与研究,而是更多地注重具体语境中的社会和文化等动态因素对语言使用和解释的影响。
在此基础之上,一些新的概念和研究领域应运而生,如词汇语用学、文学语用学、语篇语用学、教学语用学和批评语用学等,虽然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但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化,语用学理论及其对实践的解释能力和指导作用也将日趋完善。
3.2 语用学研究的跨学科融合及多维性视角
语用学已不再单纯地研究语言的使用和听话人对语言的理解问题,而是越来越多地与哲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等相联系,产生了诸如社会语用学、文化语用学、实验语用学、语用修辞学及在第十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上提出的计算语用学等,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创新与完善,语用学将展现出更强的解释力和影响力,其与相邻学科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将是未来学者研究的主要方面。
3.3 语用学与认知的结合
随着认知科学的不断发展,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的联系也愈加密切。
认知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认知语言学家将语言视作一种交际活动中的工具,语言承担着组织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任务,这种注重语言功能研究的观点与语用学如出一辙,认知科学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语用学研究视角的扩大和延伸,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二者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奠定基础。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语用学的发展史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描述,以及对近年来三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理论成果的简介,展现了当代语用学研究的新方向与新趋势,语用学已不再单纯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表现出了跨学科研究的交叉性和研究视角的多维性。
国内外学者要顺应当今语用学的发展趋势,把握语用学发展脉络,促进语用学与其他边缘学科的进一步融合,为语用学研究创造出更加独特的视角和思路。
参考文献:
[1]jean stilwell peccei. pragmatics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25-50.
[2]stephen c. levinson. pragmatics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48-53.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6.
[4]彭玉康.语用学研究述评[j].语言与翻译,2008,(4):47-48.
[5]冉永平.当代语用学研究的跨学科多维视野[j].外语教学与
研究,2011,43(5):763-770.
[6]冉永平.语用学传统议题的深入研究新兴议题的不断拓展[j].外语教学,2007,28(6):6-10.
作者简介:陈莹(1989-),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吉林四平 1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