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范围:高中语文第五册时量:150分钟分数:150分第Ⅰ卷(选择题45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羞赧.(nǎn)初隽.(juàn)赝.(yīng)品恪.(kè)守不谕B、缱.绻.(qiǎn quǎn)数罟.(gǔ)蓓.(péi)蕾暴殄.(tiǎn)天物C、逾垣.(yuán)僭.(jiàn)称埋.(mái)怨含英咀.(jǔ)华D、托庇.(bì)祓.(fú)除溃.(huì)脓暴戾恣睢.(suī)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擅长迫不急待纵横捭阖纷至沓来B、翰藻妍媸必露明火执仗冥顽不化C、报怨为虎作伥不修边幅殚精竭虑D、福祉寻章摘句箪食壶浆融会贯通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为.(通“谓”,认为)是其智弗若与然后快.(使动用法)于心与吴楚东南坼.(划分)B、所守或匪.(同“非”)亲这才载上他们的口碑..(通红的脸)..(比喻众人口头上的称颂)满脸溅朱C、穿著崇祯皇帝的素.(白色孝服)使人听此凋.(使…凋谢)朱颜咸.(全,都)与维新D、独存孤迥..(高大明亮)莅.(统治)中国..(孤独)也并没有比这间屋子更高明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人民参政议政的公民权利应该得到充分的。
②有一位集邮爱好者花了近十年的时间,了近千枚花卉邮票。
③那些看起来好玩想起来没有用的书,虽然也能在“开卷有益”的意义上使人受益,但对于注重效率、惜时如金的现代人来说,便是浪费时间了。
这种阅读违背时间经济原则,用较多时间去获取相对无用的信息,投入和产出不相称,是划不来的。
A、保障搜集不啻/因为B、保障收集不止/因为C、保证搜集不啻/所以D、保证收集不止/所以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篇论文观点鲜明,论据有力,材料丰富,文字精当,堪称不落窠臼....。
B、他的思路特别敏捷,写起文章来总是文不加点....,一挥而就。
C、旅行推销员很容易成为闲言碎语、飞短流长....的牺牲品。
D、老师在知识的传授中对同学们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倾注了不少心血。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游戏软件,否则,拿不出新软件,就难于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
B、太阳能和核能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展示了美好的前景,这是未来最有希望的能源。
C、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字、电报、电话、广播等传统信息手段相比,具有独特性。
D、可以预料,中国的电脑事业一定会成为21世纪的拳头产品。
二、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①“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铁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②“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③“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
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④“赵司晨的妹子真丑。
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
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泡上有疤的。
……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哪里,——可惜脚太大”。
⑤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
7、在阿Q眼里,革命党是穿“白盔白甲”的,这样描写反映了:A、阿Q的落后,对革命党认识模糊。
B、革命党是“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C、当时的革命军以反清复明为号召,所以穿白色军装。
D、革命党严重的脱离群众。
8、对第②段分析错误的是:A、阿Q分不清谁是革命的对象,谁是自己应该团结的受苦弟兄。
B、因为小D、王胡和自己打过架,也就一个不留,有农民原始的报复思想。
C、阿Q有原始的自发的改变自己受压迫地位的合理要求。
D、阿Q有革命的要求和理想,但个人恩怨较重。
9、对第④段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说明阿Q的流氓样、瘪三样。
B、阿Q穷得一无所有,革命了,讨个老婆,也是自然合理的要求。
C、阿Q有浓厚的封建意识,没有辫子就是奇耻大辱,妇女必须缠小脚。
D、阿Q沾染了游手好闲之徒的习气。
10、鲁迅塑造阿Q这个形象的意图是:A、哀怜阿Q革命不成反而被挂着革命党牌子的“长衫人物”送上刑场的悲惨遭遇。
B、说明中国人如此愚昧落后,实在没什么希望。
C、借阿Q的形象揭露某些人的隐私。
D、要画出这样国民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
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
骜子曰武,武子曰恬,蒙恬弟毅。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
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
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道未就。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走琅邪。
道病,至沙丘崩。
丧至咸阳,已葬,太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
而赵高亲近。
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
二世(杀蒙毅),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
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
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
”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
”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
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候,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有删节)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暴师..于外十余年 暴师:凶猛的军队B 、延袤..万余里 延袤:绵延不断 C 、乃使蒙恬通道.. 通道:通过道路 D 、而毅常为内谋..内谋:内部的奸细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 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 C 、 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 、 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 D 、 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 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 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1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 、信任贤之 称代前文的“蒙氏”。
B 、求其罪过,举劾之 称代前文的“蒙恬”。
C 、攻齐,大破之 称代前文的“齐军”D 、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 称代前文的“他们兄弟”。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蒙恬“阿意兴功”的一组是①攻齐,大破之 ②筑长城,延袤万余里 ③今恬之宗,世无二心 ④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⑤为秦筑长城亭障 ⑥北逐戎狄,收河南A 、①②③B 、③④⑥C 、①⑤⑥D 、②④⑤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蒙恬北逐戎狄,收河南;为防匈奴,修长城。
这对保卫黄河流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B 、但是,由于秦始皇好大喜功、蒙恬“阿意兴功”,于是恬将三十万众大修长城、驰道、直道,这是蒙氏兄弟遇诛的直接原因。
C 、作者在文章结尾的地方,批判了蒙恬在建筑长城、驰道等问题上不顾人民疾苦的行为,这种思想在当时来说是十分可贵的。
D 、在文中,作者还揭露了二世的昏庸无能,是非不分和奸臣赵高阴险狠毒、残害忠良的行为,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第Ⅱ卷(共105分)四、(15分)16、把选自课文和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⑵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译文: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状,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辨乐解》记载,虞舜曾弹五弦琴,作《南风》诗,唱道:“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⑴诗的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⑵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18、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4分,任选四个)⑴往者不可谏,。
(《论语·微子》)⑵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齐桓晋文之事》⑶,千含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⑷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⑸待到山花烂漫时,。
(毛泽东《咏梅》)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和平年代的奉献那是一片神秘的土地,荒凉的地表掩藏着曾经辉煌的古代文明,令所有钟情文物考古的学子们神往不已。
然而都只是来去匆匆,真正勇于生活在那地方的人能有几个?大地也是守口如瓶的,对于只想来此捞点儿学术本钱的人,它决不会向他们吐露什么。
只有一个年轻人在三十年前毅然前往,直到今天还留在那儿,如今已是研究成果卓著的老教授。
年轻人是被那片土地迷住了。
三十年后的今天,有个临毕业的女大学生也想去,她曾听过老教授的课,她非常想去接他的班。
女大学生是被老教授迷住了。
老教授的确也想物色一个传人。
他自己驾车,带着女学生在那片他无限热爱的土地上奔驰了整整一个月,试图唤起她对这片土地的同样的情感。
他曾以为自己成功了,因为女学生已决定留下来。
然而他很快又发现这不过是个海市蜃楼,因为女学生根本分不清她所热爱的究竟是这片土地,还是热爱这片土地上的教授。
一个月的考察之后,教授特意带女学生去了自己的家。
他的家就安在那片土地边缘的小镇上,一个现代文明远未到达的边陲小镇。
她认识了师母以及他们的两个孩子。
看到师母高大而粗悍,模样及脾性都是狂风飞沙历练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