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条鞭法”刍议
作者简介:李永刚(1978一).男.河北邯郸人,上海立信会计学院财政与税务学院讲师.财政擘博士.研究方向:财政理论 与实践。财政史。 2l
万方数据
式征收。一条鞭法的税制要素有: 1.纳税人。从“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可 以看出,一条鞭法是以田地的多寡而课税的,那么田 地的所有人就是纳税人。当时拥有田地的有皇亲国 戚、军队、大地主、小地主和农民。皇亲国戚可以免 赋役,军队屯田收入用于军费开支和军饷,不必缴纳 税收,而大地主则采取“飞洒”、“诡寄”、“包纳” 等名义,把税负转嫁给农民。由此可见,一条鞭法的 纳税人是农民和小地主。 2.课税人。从一条鞭法中的“丁粮毕输于官”、 “官为佥募”和“折办于官”可以看出,实行一条鞭 法后的课税人是官府。明朝的官府从事的职能不同于 今天的政府,当时还未形成今天的专门负责征税的税 务机关,而直接由官府派公差予以征税。 3.课税对象。从“皆计亩征银”可以看出,课
(一)一条鞭法的积极意义
运输轻便,使得赋役的缴纳、运输等也非常方便,节 约了税收征纳成本,既提高了课税的行政效率,又提 高了课税的经济效率。实行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的 征收手续,改变了以往赋与役分开征收的办法,使两 者合而为一。¨纠 4.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条鞭法规定,除 少数赋役之外。其他各种赋役均应折银征收。这项规 定从法律上明确了货币是赋役征收的主要标的,促进 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化,促进了白银的流通和使 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地租的货币化和农产品的 商品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外,摊丁入地、 计亩征银政策的实施也增加了政府的税收收入,加快 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为商品经济的成长和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一条鞭法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不可避免的天生缺陷,一 条鞭法也不例外。 1.一条鞭法自身制度的缺陷。一条鞭法为赋役 征收的一元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由于我国地域 辽阔.南北方差距较大,把一条鞭法作为一种统一的 税收制度而在全国推广。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加上政策推行过程中的盲目武断,不能因地制宜,以 及地方官吏敲骨吸髓的盘剥,使这种进步的赋役政 策,在北方执行时,变成“名虽一条鞭,实则杀民 一刃刀也”。农民日益贫困。直接导致农民与国家的 对立情绪激化。 2.一条鞭法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一条鞭法是 赋税制度层面的改革,这种局部的改革不可能触动封 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更不可能触动封建社 会的生产关系,相反,却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封建社会的制度环境决定了一条鞭法不可能突破自身 的局限,只能在此范围内为封建王朝服务。 五、结语 一条鞭法是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历 史阶段的产物,它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 丁入亩,是我国赋税史上的又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深 刻变革。一条鞭法已经具有赋役制向租税制过渡的发 展倾向,它的推行及其后来的发展。反映了封建生产 关系的量变过程,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虽然由于 历史的局限和自身的不足,一条鞭法并未完全得以实 施j但是它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征收的形式,统一 了役法,实现了赋役制度由繁到简、征纳以实物为主 向以货币为主的转变称类编法、总编法等,是明代中后 期赋役制度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明朝中期,土地兼 并加剧、财政收入入不敷出、贪污腐败严重和商品经 济的发展,促使赋役制度进行改革。一条鞭法作为历 史的产物便出现了。他是继唐两税法后,我国封建赋 役制的一次适时的重大变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正是基于此,我国学者对一条鞭法进行了深入的研 究。唐文基(1991)…认为该法“把包括人头税在内 的繁琐税目,逐步变成单一的农业直接税,这是中国 封建赋税体制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 了促进作用”。王晶(2000)悼’、李成(2002)旧。和王 德礼(2003)¨1分析了一条鞭法对农村税费改革的启 示意义。赵耀东(2003)¨1分析了张居正对一条鞭法 产生的作用。梁方仲(2004)∞1是一条鞭法研究的开 拓者,他认为一条鞭法“为田赋史上一绝大枢纽”, “打破二三千年来的实物田赋制度”。张和平 (2004)"1通过对晚明社会风气转变内在契机的分析。 认为一条鞭法的颁行对晚明社会奢靡之风的爆发起了 推波助澜作用,对一条鞭法给予了负面评价。邹晓涓 (2005)睛’则对一条鞭法颁行背景、历史意义进行了 分析。付春杨(2007)一l从法律实效角度分析了一条 鞭法的兴衰过程。邓智华(2007)¨训从庞尚鹏出任福 建巡抚,推行一条鞭法的角度,考察了这一事件与张 居正改革举措之间的内在关系。吕杨(2010)¨¨认
有的土地越来越多,农民占有的土地数量逐渐减少, 朝廷掌握的税田也越来越少。土地兼并日益加剧,使 得农民因失去土地而破产,但是依附于土地的赋税并 未因此而转移。这就加重了无地农民的赋役负担,导 致了赋役不均。迫使农民为了逃避赋役而流离失所. 赋税收人迅速下降。这既激化了矛盾,又使朝廷赋税 收入大大减少,朝廷为了维护其自身的统治,就必须 对赋税制度进行改革。 2.财政收入入不敷出。明朝中后期,朝廷开支 逐步加大,主要用于皇亲国戚的俸禄支出、官员俸禄 支出以及国防支出。 首先,朱元璋的26个皇子几乎封王于全国各地。 这些皇亲国戚都有君主、镇国等爵位。明朝规定, “亲王的岁禄为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绢、布、 盐、茶、马、草等全部由官府供给,直至最次级的县 主乡君,岁供禄米也在二百石以上。”[I纠这些人还免 徭役。“天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诸府禄米凡八 百五十三万石”。 其次,明朝规定。朝廷正一品官员每年俸米 1040石,最低级的从九品每年也有108石。机构臃 肿,冗吏太多,全国总的俸禄支出依然很大。洪武 时。武职人员约2.8万,文职人员2.4万。到嘉靖 时,文武官员“盖已逾十万矣。是职员之冗,未有 甚于此时也,是供亿所以日乏,民日益困也”。 最后,明中叶后,朝廷为了防御福建、浙江一带 的倭寇以及北方少数民族鞑靼的侵扰,国防支出不断 增加。当时,支出的边饷“由弘治、正德年问的四 十三万增至世宗嘉靖年间的二百七十余万,神宗万历 8.-J-贝mJ达到三百八十五万”。【141嘉靖37年(1558年) 户部尚书孙应奎奏言:“今岁人二百万。而诸边费六 百余万,一切取财法行之已尽。” 3.贪污腐败严重。在明朝的多个时期,都是宦 官掌权,操纵朝政,卖官鬻爵和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 重。明英宗(1427—1464)宦官王振家被抄时,查 出金银60多箱,玉盘100多个,珊瑚20多株。当 时,地方官员被王振接见时,都要奉上几百甚至上千 金。明武宗(1491一1521)宦官刘瑾家被抄时,查 出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万两。而明世宗(1507 —1566)时的宰相严嵩被抄家时,查出黄金30万两。 白银200万两,其他珠宝无数。而当时的国库太仓存 银还不到10万两。宦官的这些家产大多来源于地方 和京师的官员,而各地方官员又拼命的搜刮民脂民 膏,全国腐败现象十分严重。腐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 侵蚀了税基,造成了国家赋税的浪费,也激起了民
愤。
税对象是最基本的农产品——土地的生产物。由于当
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商业不发达,赋税收 入只能主要来源于农业产品,而不是城市工商业。 4.计税依据。“皆计亩征银”就是说一条鞭法的 计税依据是田地数量,田地多,多纳税,田地少,少 纳税。另外。由“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 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可知力差 的工食费用和银差原缴纳数量也是计税依据。 5.税率。根据“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 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可以得 知,课税时要根据力差的工食费用和银差原缴纳数量 进行加减和调整,从而实现变法前后税率的基本稳 定。 三、一条鞭法的产生背景 一条鞭法是张居正在总结大学士桂萼、提督都御 史陶谐、江西巡抚刘光济以及海瑞等人试行一条鞭法 的经验基础上,一手制定并推行实施的。张居正主持 朝政后,就鼓励和支持各地推广一条鞭法。张居正 说:“条编之法,近旨已尽事理,其中言不便,十之 一二耳。法当宜民,政以人举。民苟宜之。何分南 北!”这就是说,国家已经陷入了极度的危机之中, 已经到了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的时候。主要原因有: 1.土地兼并加剧。明朝初期,官田赋税重于民 田,当时全国耕地总量为850万顷,其中民田730万 顷,官田120万顷,官田中有90万顷属于军屯田, 由军丁进行耕种和生产,生产所得足军费和军丁俸禄 的重要来源。明朝中叶,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 展,土地日益资本化,土地兼并也逐渐加剧,地主豪 强。勾结官府,强占农民的土地,并运用一切可行的 手段来逃避相应的赋税。土地兼并不断加速,贵族占
重大。
1.简化了税制,降低了征税成本。一条鞭法简 化了税制。比如,均瑶有银差与力差之分,一条鞭法 将力差改为征银,即“一概征银”,简化了差役。 “一条鞭法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于是均徭 役、里甲与两税为一。”再比如, “凡额办、派办、 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 条”,就是说把原先的额办、派办、京库岁需和存留 供亿各种等杂费和土贡方物合并。总之,一条鞭法去 繁就简,将赋役的分散多次征收改为赋役合并的一次 征收,精简了税收制度,降低了政府的征税成本,提 高了国家税收体系的运行效率,并从制度上约束了腐 败行为,使国家财政收入得到稳健的增长。 2.降低了税负。促进了税负公平。明代中期以 来,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税负失衡现象比较严重, 造成了国家赋役收入的大量流失。在封建社会,土地 是人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占有的土地越多,纳税能 力越强;反之,纳税能力越弱。一条鞭法规定,“力 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 之费,加以增耗”,就是说要度量力差的工资和生活 费用,然后根据费用高低进行增加或减少,根据银差 所交多少,进行增加或减少。可见,一条鞭法,体现 了税制设计的低税率原则。一条鞭法对差役部分 “以田为宗”,通过计亩征银的方式来确定每个人的 赋役水平,然后进行赋役征收,实行摊派,并以法的 形式对纳税户的赋税负担加以界定和限制,抑制了土 地兼并。这种改革,从根本上降低了农民的不合理负 担,增加了大土地所有者的税收负担,平衡了社会各 阶层的赋役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存状况。 3.降低了课税成本,增加了朝廷赋税收入。实 行一条鞭法以前,田赋中本色粮的缴纳和储运都要由 里长和粮长协助办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实行 一条鞭法以后,官府直接把赋役清单发给各户。各户 直接把赋役交给官府,“丁粮毕输于官”,去除了里 长和粮长的重役及痛苦和徇私舞弊、耗损公粮的弊 端。恰如古文记载的:“均瑶、里甲与两税为一,小 民得无扰,而事易集”。由于以银纳税比以实物纳税